同学少年婺江激扬你的热血文章
古村紫溪,古城金华。
成年之前,邵飘萍在这两地之间往返。
处于乱世,身若浮萍,这番隐喻在他出生时就如影随形。
年10月11日,邵飘萍在东阳南市街道紫溪村呱呱坠地,父亲邵桂林给其取名新成,后改名振青,字飘萍。为了生计,邵桂林在不久后就迁到金华,开馆教书。还在襁褓中的邵飘萍未及细看故乡,就被母亲背到金华,从此在金华长大。
紫溪奔流入南江,一路西行汇婺江。一江春水如一条脐带,把邵飘萍与两个故乡连在一起,串起了他此生最安宁的岁月。
地点:金华
鹿死不择音,幼承舍生取义庭训
邵家迁到金华后,靠着邵桂林开馆教书、替人诉讼,家境逐渐好转,房子也相继换了几次。目前,金华城区现存3处邵飘萍旧居,分别坐落于酒坊巷49号、旌孝街号、浮桥街89号。邵飘萍居住较多的是旌孝街的这处房子。
邵桂林教子甚严,每日督促邵飘萍闻鸡起舞、挑灯夜读,背错课文还要体罚。望子*的他,经常给儿子讲述金华府八县的爱国名人故事。邵飘萍7岁时,邵桂林受邀回老家紫溪私塾讲课,他把儿子带在身边,让他接受族史、家史教育,一年后才回金华。所有这些,都在邵飘萍心里埋下了长大后要做大事的理想。在富于正义感的父亲言传身教下,邵飘萍幼年即才华过人且极富同情心,曾在飞雪天脱下棉裤给同学御寒。
位于金华城区酒坊巷49号的邵飘萍旧居
年,金华府开考童试,14岁的邵飘萍前去应试,一举考中秀才。消息传来,邵桂林把儿子带到养鹿房,对他说了一番话:“鹿死不择音(即荫)。人生斯世,见义不为者,择音之类也!舍生取义者,死不择音之类也!愿竖子能如死不择音之类,斯足矣!”
邵桂林爱养鹿,并时时以《左传》中的“鹿死不择音”作为人格信条。他的这番话,就是教育邵飘萍舍生取义为民众。邵飘萍也践行了这条家训,于年4月在北京慷慨成仁。
考中秀才后,邵桂林带着儿子再次回到紫溪,在邵氏宗祠大宴宾朋。这也成为紫溪村在旧时代最后的风光一幕。
祸切于燃眉,接受报业思想启蒙
浮桥街89号,是目前金华城内唯一对外开放的邵飘萍旧居。其建于民国时期,砖木结构,两层两进,内有天井。
管理员盛基俊介绍,这处建筑于年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年金华市文物局启动修缮工程。年布展,邵飘萍后人捐赠95件珍贵展品和照片资料。年5月16日,邵飘萍旧居陈列馆对外开放。今年,这处旧居被列入金华市*史学习教育基地,前来打卡的游客和市民络绎不绝。
旧居陈列馆的宣讲员仰艺也是金华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每次讲解邵飘萍的事迹,她都对这位爱国报人心生敬意,讲到动情处甚至眼眶泛红。她说,邵飘萍就是在金华接受了报业启蒙,启蒙者就是金华首张报纸《萃新报》的创办者张恭。
张恭的父亲与邵桂林交情甚厚,两人都博学多才,品行端方,都是私塾先生,生活清贫,对子女都力行圣贤之教。张恭长邵飘萍9岁,他创立了龙华会,后并入光复会,到处宣传革命思想。一次他在金华城中被清军追捕,邵桂林和邵飘萍父子撞见后保护了他,深夜又送其出城。张恭由此成为邵家常客,经常向邵飘萍灌输反清和民主革命思想。年,张恭联合东阳人蔡汝霖,还有另外两位朋友,创办了《萃新报》,传播新思想,唤醒民众觉悟。正在浙江省立第七中学(今金华一中)读书的邵飘萍,成为这份报纸的忠诚读者。
在金华博物馆内,保存着《萃新报》部分文章,“夫近世以来,国步维艰,时势危机,祸已切于燃眉矣。北方一带,黑云密布。绿气毒炮,其声轰轰。若日若俄,各因我东三省之问题,置身于战斗漩涡里。此事结局,祖国命运,何堪设想。”此语至今读来仍令人振聋发聩。而“末世君主愚民之术”“入会后生女不许缠足,女子七岁以上均须送入学堂,男女平权婚嫁均由自主”等内容,也对邵飘萍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这仅从他对结发之妻沈小仍的态度就可见一斑:年,邵飘萍由父母做主,娶金华女子沈小仍为妻。婚后,邵飘萍见沈小仍缠脚颇为痛苦,就一把夺过裹脚布,用柴刀剁成几段,说天足很好,何必自找苦吃。从此,沈小仍就不再缠脚。两人互敬互爱,育有两子三女。
《萃新报》报馆设于金华中学堂右首的吕成今祠内,离邵家不远。邵飘萍的学生王石之(王之英,画溪村人,曾任北平艺专校长)曾回忆,邵飘萍曾在金华办过报。可能指的就是《萃新报》。正是这段经历,为邵飘萍日后从事报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余攻新闻,以笔为刀直切时弊
少年好学的邵飘萍在张恭的影响下,思想日趋反清,无意科举之业。年,他考进了金华中学堂,即后来的省立第七中学,如今的金华一中,学名用漮。金华一中的校园里,立有邵飘萍的雕像:戴着眼镜,身着马褂,右手持书,眼神坚定,自带儒雅谦逊而又坚毅的气质。
“邵飘萍既是金华一中的学生,又是金华一中的老师。他深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在金华一中教书的时候,提倡通俗化的文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革命理论教育,深受学生喜欢。”金华一中原*委书记杜志金说,每年的新生始业教育中,学校都会安排专人讲述邵飘萍的故事。邵飘萍的事迹也是“金中才俊班”学子的必修课。巧合的是,启蒙邵飘萍“新闻救国”思想的张恭,也是金华一中的校友。
在金华一中,邵飘萍改读自然科学,依然成绩优异,并于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年毕业后,邵飘萍回到金华一中执教国文和历史。在《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校友录》中,记载有邵飘萍信息:“邵康振青东阳历史国文教员金华旌孝门内。”除此之外,他还在金华长山书院兼课。
在课堂上,邵飘萍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他尤其偏爱历史,历史课上得特别好,以激昂的爱国热情,把文天祥、李清照、岳飞、林则徐等历史人物讲得活灵活现。他还常用历史典故,为国家兴衰大发感慨,结合时局巧妙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回到新闻事业的“原点”,邵飘萍把教余的精力都用于新闻报道,他自述:“自浙江高校毕业后,曾为中学高小等国文历史教员之生活者三年,即兼地方报纸通讯之职务。”其夫人汤修慧也回忆,那段时间,邵飘萍主要工作仍是为上海报纸写通讯,并已成为《申报》特约通讯员,投寄有关杭州和金华的地方通讯。在他的影响下,学生曹聚仁后来也成为著名报人。曹聚仁每每回忆恩师,都说他是“第一流的记者”。
金华婺州公园内也立着一尊邵飘萍的铜像,一袭长衫,手捧书卷,戴着标志性的圆框眼镜,神情大义凛然。铜像下方是一份铜铸《京报》复制版,旁边是由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教授书写的邵飘萍生平。
在曾侄孙、《邵飘萍传》作者邵诚民眼中,叔祖邵飘萍就是一个敢于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新闻战士,“邵飘萍一生多次被追捕下狱,两度流亡日本,却始终坚守信仰。尤其是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后,从自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直至成为共产*员。”
在金华的日子,是邵飘萍短暂一生中最安定的时间。但是,看似平静的生活并未让他沉溺于享乐,他的内心始终翻滚着风云,以笔代刀,用犀利奔放的文字撕开铁幕,澎湃汹涌的热血,一如婺江之水,滔滔不绝……
斯人已逝犹有后学
飘萍小学35年守护邵飘萍
紫溪村邵氏宗祠是邵飘萍考上秀才后大宴宾朋的场所。年的那场盛宴早已远去,邵飘萍也于年殒命于军阀枪弹下,邵氏宗祠内却保留有一所飘萍小学和飘萍纪念馆。这是紫溪村民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邵飘萍的精神不灭。
年,为纪念邵飘萍诞辰周年,弘扬飘萍精神,东阳县*府将紫溪小学更名为飘萍小学,成为金华地区最早以名人命名的学校之一。
多年来,飘萍小学充分利用飘萍纪念馆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巧做文章,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每学年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校长总会带领新生参观飘萍纪念馆,介绍邵飘萍的生平事迹,勉励新生向邵飘萍学齐,树立远大理想,学成报效祖国。
该校开发了校本教材《爱我飘萍》,每周开展校本课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邵飘萍;并创办了校刊《小飘萍》,刊发学生的优秀习作。每年的清明节、邵飘萍就义日、烈士纪念日、邵飘萍诞辰日、记者节,学校都会举行相关纪念活动。这些教育活动也让一代代紫溪人深深感到:斯人虽已远去,后学犹自不绝。
原标题:《邵飘萍:同学少年,婺江激扬你的热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