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贵州文艺创作实践有思想光芒,有泥土芬芳
TUhjnbcbe - 2023/2/9 8:28:00
北京医院治痤疮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210111/8578725.html

“《红梅赞》真的很赞!”

“《红梅赞》让我们在感受经典魅力的同时,还感受到了地方剧种勃发的生命力!”

“这种地方戏曲与文艺经典的结合,文艺经典的魅力不仅丝毫没有消退,反而因为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更加生动鲜活,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

年5月15日,根据经典舞台作品歌剧《江姐》改编的贵州花灯戏《红梅赞》作为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在北京成功首演,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争相上台与演员合影。

在北京的暮春之夜,人们再次领略了来自贵州原创的独特魅力。

贵州花灯戏《红梅赞》剧照。(资料图片)

人们早已知道,贵州原创除了侗族大歌,还有许许多多的优秀表达,从连连斩获大奖的文学作品,到稳占收视冠军的影视剧,再到火到国外的歌曲,不少贵州原创不仅惊艳了众人,更成为了高流量的文化符号。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贵州原创均是主旋律作品。

收获如此之多的现象级表现,贵州原创凭什么?

“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就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在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看来,近年来贵州文艺创作的美丽图景,不仅仅是贵州跨越式发展的缩影,更是贵州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而结出的累累果实。

贵州花灯戏《红梅赞》剧照。(资料图片)

为时代画像:“千年之变”催生贵州故事

在很多读者眼中,《人民文学》年的“C位”大咖绝对是贵州:这一年,贵州作家欧阳黔森创作的三篇报告文学,在不同期次的头题集中发表,它们分别是年1期上的《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年3期上的《报得三春晖》,以及年9期上的《看万山红遍》。

在头题位置如此集中地推出同一位作家的作品,在《人民文学》的出刊史上极为罕见。

但它依然为贵州作家破例了,欧阳黔森还因此获得了年度的人民文学奖。

令人寻味的是,欧阳黔森并非“一枝独秀”:拿下鲁迅文学奖的肖江虹,以及肖勤等一众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贵州作家,用熠熠生辉的名字绘出了贵州文坛的“满园春色”。

“这一文学现象必然会成为贵州文学史一个意义重大的标志性符号,它既是贵州文学在全国文坛占位的不言自明的突破性存在,也是当下贵州文艺作品在反映重大题材、承载时代精神的有力佐证。”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颜同林一句话点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

弘扬主旋律的黔版图书。

激发出如此磅礴的创作热情,贵州正在经历的,到底是怎样一个特别的时代?

对此,贵州以数据作答:年以来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进入快速发展期,以百折不挠的坚毅攻克一个个贫困堡垒,10年间,经济增速连续十年居全国前三、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五年全国第一、“中国天眼”瞭望茫茫宇宙、森林覆盖率达到61.51%,最重要的是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千年之变”!

为时代画像、为脱贫攻坚立传,贵州大地的深刻变化激起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他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笔,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凝结在自己的作品之中。

于是,便有了欧阳黔森的“脱贫三部曲”以及《江山如此多娇》,有了肖勤的《迎香记》,有了贵州诗人南欧的《仰望星空·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传》、郑欣的《百川东到海》等众多主旋律文学作品,潮水般席卷了国内各家权威文学刊物的头题之位。

电视剧《花繁叶茂》剧照。(资料图片)

贵州题材的脱贫攻坚影视剧表现同样亮眼:年5月11日,讲述花茂村脱贫故事的电视剧《花繁叶茂》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首播当日即夺得全国卫视同时段收视率冠军,并在当年11月获得第16届中美电视节“中华文化传播力奖”。

根据黄大发事迹改编的黔剧《天渠》,则突破了语言的障碍,在北京城的舞台上,征服了一众说北方话的观演者,哪怕听不懂贵州方言,也并不妨碍他们为精彩的演出打动、流泪……

当脱贫攻坚的历程通过贵州文艺作品,纤毫毕现地展露在人们面前时,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表达,鲜活热烈、天真直白,那些繁琐的转场与过门,统统去掉。

它不需要这些——

因为“千年之变”本身,已足够震撼。

黔剧《天渠》剧照。(资料图片)

为人民放歌:民族文化滋养贵州创造

有一首歌,凡是生活在贵州的人都会唱;有一首歌,凡是到过贵州的人都会唱。

这首歌叫做《我在贵州等你》,是贵州传唱度最高的歌曲,没有之一。

简简单单的歌词、简简单单的旋律,却藏着歌曲“爆红”的秘密。

“因为这首歌与贵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歌词创作者、著名词作家玉镯儿给出了答案。

玉镯儿告诉记者,她的每一句歌词都出自真实的生活:“等到天都蓝了/等到云都白了”说的是在多雨的贵州,需要经过很长的等待,才会有蓝天白云的晴天;“等到花都开了/等到山顶红了”描绘的,则是自己出生的那个小村庄后面满山的红杜鹃……

她说,她描写的场景都是真实存在的,伴随她度过了人生中许多时光。

张超(左)与玉镯儿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燕子口镇大南山苗寨小学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而这首歌的曲子,其来处更加令人意外!

“谱曲时,我就是根据黔东南方言的音调再加上一些简单的侗族大歌元素创作的,整个过程非常流畅。”曲作者、著名音乐人张超说得轻描淡写。

流畅的背后,是生活的滋养。作为三线子弟,家在深山里,附近有好几个民族村寨,苗家的芦笙、侗寨的歌谣就是他成长的“背景板”,这一切早已深入骨髓,源源不断地为他的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

而这,也是曾写下《最炫民族风》《荷塘月色》《自由飞翔》等众多流行金曲的张超并未到北上广深发展而一直固守贵州的原因。

于是,便有了讲述贵州人生态智慧的《大地之心》、描绘习水土城的《土城谣》、歌唱红色圣地遵义的《遵义红》等一系列专为贵州创作的歌曲。

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地,正如玉镯儿、张超他们离不开自己的家乡。

张超说,刷抖音时常常看到全国各地很多人在唱他为毕节大方创作的《奢香夫人》,听到“威宁草海”“落脚河”等歌词里包含的贵州地名被东北人、湖南人、浙江人、河北人唱出来,他就会特别开心、特别满足。

好的音乐,不会因地域的差别而隔绝,反而会因为这种差别而赋予作品独一无二的个性标识。

在贵州,有许多像张超、玉镯儿一样的创作者,他们不贪恋一线城市给出的“淘金”机会,不追逐聚光灯下的万众瞩目,他们留在贵州,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他们在意的,自始至终,只是作品本身而已。

贵州文艺的繁荣与不曾枯竭的创作,便是他们扎根的土地所给予的慷慨回报。

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剧照。

为信仰鼓与呼:红色传承锻造贵州力量

“我见过红军。那是冬天,虽然他们很苦,身上穿的衣服很薄、很烂,但他们对老百姓都很好,到各家各户借的东西,用过后都归还。”年6月,已年逾八旬的黎平老人任时若回忆说。

当时仅有14岁的任时若并不知道,这样的红军会给贵州带来什么。

贵州是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11个省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范围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

转战贵州4个多月的时间,红军不仅书写了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伟大篇章,更将革命信仰的种子洒在这里,从此,这方土地便留下了深深的红色烙印。

“我们的剧组在哪里拍戏,老百姓‘欢迎红军’的横幅就打到哪里。”作为电视剧《伟大的转折》总制片人和编剧,贵州人浓浓的红色记忆给欧阳黔森留下了深刻印象,“四万多名群众自发来给我们当演员,而且非常认真。”

欧阳黔森说,群众演员往往都站在离镜头较远的地方,即便如此,“他们每个人都毫不懈怠地完成自己的戏份,寒冷的冬日里穿着单衣站立很长时间也不叫苦不退缩。“

《伟大的转折》在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卜台村拍摄时,村民抬着猪、打着横幅来看望“红军”。(资料图片)

后来,他才明白,那颗上世纪30年代初中央红军洒下的种子,早已蔓延成林,遍布贵州每一个角落,如同水份与氧气一般,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

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86年的时光,为什么不见这份情结有丝毫的减淡?

年,欧阳黔森沿着红军在贵州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之后又走过数次的他,对这一路上的每一个关口、每一座村落、每一处遗址,甚至红军的每一场战斗、每一位指挥官,都无比熟悉。

这些经历,为他此后完成《雄关漫道》《极度危机》《伟大的转折》等红色影视作品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每一次重走都是一次灵*的洗礼”,而“每一次洗礼”都让这位曾经的地质队员被信仰的力量深深震撼。

“红军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红军的故事,许多老百姓家里还珍藏着红军赠送或者使用过的物品,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大多数都是日常用品,就算是很破旧,他们依然当做传家宝,一代传一代。”欧阳黔森感慨道。

老百姓质朴的情感和老乡讲述的红军故事在他脑海之中交织,他一遍遍查阅史料,一遍遍勾勒这支队伍的模样。

他曾在早春二月,登上娄山关的垭口,凛冽的风刀子一般刮在脸上,他想,彼时饥寒交迫的红军是怎样熬过如此艰难的时光?又如何还能在如此困境之下,脱下衣裳、省下口粮送给贫苦人家?

创作红色影视剧,欧阳黔森不仅是为了重现那段伟大的历史,还为了告诉人们,有一种信仰,坚如磐石,岁月无法侵蚀,时光无法冷却。

群众抬着一盆一盆的鸡蛋到《伟大的转折》剧组慰问“红军”。

年8月26日晚间,播出了四部新电视剧,分别是央视一套《伟大的转折》、湖南卫视《遇见幸福》、浙江卫视《陆战之王》,以及北京卫视的《老酒馆》,问剧网相关信息显示:《伟大的转折》战胜另外三部明星主演、老戏骨担纲的电视剧,一举拿下收视冠军!

没有大投资、没有大制作,没有流量加持、没有明星支撑,在众多制作精良、群星闪耀的电视剧里,《伟大的转折》从首播到收官,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好评如潮。

对此,从总制片欧阳黔森到导演李伟,从主演到场记,再到一般演职人员,整个剧组的认知出奇的一致:真实打动中国。

真实,这是主创团队的追求。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遵循这一原则,剧本没有华丽的对白、传奇的故事,只有真实。

力求真实,拍摄过程同样如此。

“我们一开始就放弃了原本配套设施完善的影视基地,选择实景拍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冒大雪、攀高峰是常态。”总导演李伟认为,要还原历史,必须做到场景的真实、表演的真实、人物形象的真实。

红军年12月中下旬入黔,年4月离开,该剧拍摄时间与其高度一致;

剧中所有道具,哪怕一颗纽扣、一双鞋、一个子弹袋,都要几经查证,与实际情况一致,方能使用;

为呈现真实的状态,零下几度的寒冬里,演员都穿着草鞋和破烂的单衣,冻得瑟瑟发抖,剧组共耗费了2.5万多双草鞋……

在《伟大的转折》拍摄现场,欧阳黔森(右)正在和演员探讨剧情。

当你见过了真实的高山,感受过它的巍峨壮丽,又怎会在意寻常的景致?

《伟大的转折》呈现给人们的,就是这样一座高山。

高山仰止。在娄山关垭口吹风的欧阳黔森,此生之志,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看见这座高山。

《雄关漫道》里有它,《极度危机》里有它,《仰望星空·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传》里有它,贵州作家郑欣的《百川东到海》也有它。

它让红军长征成为人类最伟大的行走,它让中国天眼把最深情的目光留给南仁东星……

这高山,叫做信仰。

本网记者:王琳

一审:李蓓

二审:喻丹

三审:王幸韬

四审:陈永堂

1
查看完整版本: 贵州文艺创作实践有思想光芒,有泥土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