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绥阳县太白镇自然人文风光图集,由李军老师收集整理,图集内容包括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地方美食、乡土特产等篇章,图片来源于个人摄影、网络等渠道收集,旨在宣传太白,让更多人认识太白。
水坝花灯戏
太白镇水坝村民间花灯戏曲,历史悠久,约起源于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南宋陆游有“微雨恼灯期”的诗句。在唐、宋时元宵节张灯结彩,已成为汉族在春节期间,官方和城镇居民普遍庆祝节日的风俗习惯。
水坝村花灯戏主要以师徒传承为主,至今已有第16代传人。现任班主肖华江,带领16人组成水坝村花灯戏班。由“丑角”“旦角”“花角”组成,花灯戏在民间深受人们喜爱,花灯戏剧主要展现欢庆形式,在民间有了却人们多年前许下愿望的作用,俗称“还愿”。
花灯戏一般在新年以后演出,通常演出时间为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三的晚上,将灯笼烧掉,表示给人们把不吉祥的东西带走,花灯主要表示给人们带来平安,吉祥,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鸿运当头,四季平安,人物形象鲜明,内容精彩,水坝花灯戏于年被列入市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白镇水坝村花灯几百年来由“地灯”、“台灯”发展逐渐形成了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等行当的角色唱腔。花灯角色主要有一个丑角,二个旦角等若干角色组成。丑角叫“唐二”名为唐天子,旦角分为老旦、正旦和小旦,老旦名为国母生,正旦名为鲁明玉,小旦名为鲁明星,是来源于花灯唱词中的“国母老娘装旦角,太宗皇帝装小生”的传说。
除此之外,角色中还有开路先锋殷胶、殷红,居住于茶山的茶头土地,护法和尚目沙,宫娥才女十二花园,春官赵公明。演唱时,旦、丑等均手持扇子、手巾,唱花灯调和舞蹈,用锣鼓伴奏舞,一唱众合(众合主要指后台与乐队参与合唱,民间叫帮腔)。
太白镇水坝村花灯戏一般在春节期间演出,人们称它是为了“还愿酬神”,所以又叫“愿灯”。太白水坝花灯,可粗归为贺新春、贺元宵、以史训人、以事启人等故事内容,具有板腔动人、调飘引人、戏作娱人等特点,有着鮮明强烈的求神祈福内涵,是广大群众喜爱的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
它载歌载舞、形式活泼,每逢嫁、娶、年节庆典都要演灯、观灯,广大百姓能舞会唱,太白水坝花灯戏已成为绥阳北部镇乡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太白水坝花灯追溯历史已有余年,解放后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花灯班曾由最初的七八人发展到30余人。为传承花灯艺术,太白水坝花灯戏班会在年轻人中培养接班人,时至今日,太白水坝花灯戏已传承15代,有据可查的花灯戏班班主即为6代法师沈法林,7代法师熊世祥,8代法师李法真,9代法师田维真,10代法师马玄会,11代法师蔡法权,12代法师蔡法真,13代法师蔡法胜,14代法师蔡法林,15代法师周发真。他们寄托一辈辈花灯艺术人的希望,以对国泰民安的祝福,对风调雨顺的祈求,对父老乡亲的敬爱。
因此,太白镇水坝花灯戏除具有风格独特的艺术价值外,还具有丰富的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价值,是贵州民间戏剧文化的百科全书。它以活泼明快的艺术形式、独特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朴实的内容结构,表达了太白农民乐观的情态、健康的欲求,浓烈的审美、朴实的祈愿和美好的追求,是正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去的中国农耕社会最具代表的民间戏曲艺术之一,是一份值得我们十分珍视的文化遗产。
苗家刺绣
太白镇少数民族苗家刺绣有着千年的文化传承,一套衣服上的每一个文案都由用不同颜色的丝线,一针一线秀出。每一针一线都凝聚着苗家姐妹的心血。据苗家人介绍:一套衣服仅仅做工就要花一年以上的时间。每件衣服都价值上万元。这衣服只有在姑娘出嫁或重大节日的时候才会穿。
刺绣、药枕、灸疗垫、苗医苗药……这些散落在太白镇太平村苗乡的传统工艺品制作技艺,在经过苗家女王信梅的匠心传承和创新加工,“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苗乡独特资源变成乡亲们脱贫致富的生意。
王信梅出生于绥阳县太白镇太平村苗药世家,酷爱苗医苗药,从小受到精通苗族医药父亲的影响,每次看到父亲给病人抓药、配药,她就帮助父亲干活,跟着父亲学习苗医苗药,慢慢开始接触识药、采药、制药,深得父亲技艺真传的王信梅,回乡后就决定把祖辈传下来的苗药枕、苗药垫做起来。
公司成立后,王信梅就发动村里苗家女一起抱团发展,把苗家的传统刺绣、苗医苗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把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苗药组合做成了人体外用型调理型的产品,加工制作生产药枕药垫中草药康养系列产品,不断思考着让苗家传统“生活”变“生产”,让家乡“生态”变“生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体现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养生产品一上市就大受欢迎,订单源源不断,远销上海、北京等地。年,在结束两年的作坊式生产经营后,王信梅把公司搬进服装产业园,公司按照原材料大山供应,工厂生成加工的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在上山采药、药材供应、生产加工等领域实现余人就业或创业。
目前,公司研发出了刺绣药枕、刺绣药腰带、刺绣药垫、足浴粉等10余个产品,对治疗肩周炎、颈椎病、妇科病、痔疮等20多种常见病症有一定的疗效,并申请了3项专利。年公司苗族药枕制作技艺、苗绣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司年产值多万元,实现年销售利润多万元。
接下来的想法就是把九苗益草堂做大做强,同时办好我们苗族的传承基地,把刺绣文化、医药文化、芦笙文化传承好,带动更多的人群就业和创业。
苗族药枕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家族传承,以绥阳县太白镇太平苗寨王氏家族白苗九支系为代表。传承人王信梅(王九妹),绥阳县太白镇太平苗寨人,白苗,小学文化,年4月生,5岁跟随父亲上山采药,6岁随父亲出诊乡邻,7岁跟母亲学习白苗贴布绣,8岁能识别、采挖50余种中草药。从艺白苗贴布绣、白苗药枕制作技艺30余年,当地人称“九苗女”。
年创办九苗益草堂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传统手工艺苗族刺绣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加工制作白苗药枕、药垫等传统中草药康养系列产品,带动枧坝尖山苗寨、太白太平苗寨50多人务工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产品分为单装药枕药垫和套装药枕药垫两大系列,具体包括车枕、车垫、车靠、睡枕、睡垫、沙发垫、椅垫等。采挖苗寨山上野生中草药制作而成,具有缓解疲劳、改善睡眠、预防疾病等保健功效。
年6月,苗族药枕制作技艺赴贵阳参加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多彩贵州“非遗周末聚”——绥阳专场展演活动,产品得到省内外非遗专家一致认可。年10月,第38届世界诗人大会在诗乡绥阳举行,白苗药枕、药垫受到国内外诗人和嘉宾的喜爱和好评。年4月,《苗族药枕制作技艺》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太平村民族舞蹈
在一组组充满喜庆年味的拜年中,在神仙踏歌送吉祥的起舞中,太白镇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向大家展示了不凡的民俗魅力。
太平村芦笙舞由来已久,从唐朝时期便流入太白镇太平村,由于太白镇是多民族聚居区,文化十分多元,芦笙舞欢快的节奏,跃动的舞蹈很快便得到当地的群众的热爱,并迅速传播开来。
武阳神戏
富裕村舞阳神戏兴起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年历史。太白镇地处绥阳、桐梓、正安三县交界处,为舞阳神戏的流入创造了地理条件。
演出前,老演员正在相互化妆,虽然没有专业的化妆团队,但是多年的技艺传承使他们化的妆容惟妙惟肖。
太白镇兼容并包的文化胸怀给了舞阳神戏生长的土壤,很快舞阳神戏便在太白生根发芽,并分成了两支,一支是通行何永烈,一支是跳水坝聂开祥。
凤凰马马灯
马马灯兴起于明、清时代,是人们自娱自乐的灯戏,因它热闹、吉利,受到家家户户的欢迎。玩灯的人都是壮汉子,晚上凭借灯笼、火把,爬山、过河,走小路,转院子,一户不漏地“拜年”。农村的一些大院子,为了迎接耍灯的,一般都燃起香、烛,待灯耍过之后,几家人都一齐端出白生生的馒头,甜蜜蜜的醪糟,还有白酒、凉菜等,招待耍灯的人。一般的住户,都会递上好烟,还要给一个“红包”,里面有几元、几十元、上百元不等,作为酬谢的“喜钱”。
绥阳县太白镇凤凰村马马灯,又叫马车灯戏,历史深远,意义精深,兴起于明、清时代,是人们自娱自乐的灯戏,因它热闹、吉利,受到家家户户欢迎。玩灯的人都是壮汉,晚上凭借灯笼、火把,爬山、过河,走小路,转院子,一户不漏地“拜年”。主要演唱三国刘、关、张桃园结义,关公千里护皇嫂等忠义戏。现灯戏班演职员24人。
特征及价值:“马”、“车”、“灯”贯穿全剧,与人物命运、故事紧密相连,以“马”、“车”为核心,演绎人物命运。弘扬忠孝情义,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吉祥喜气、幸福和谐,保家卫国,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演戏的人演忠孝唱情义,看戏的人观忠孝明情义,亦庄亦谐,育人化人,传播正能量,深受民众喜爱。’
主要演出剧目有《说报》《打唐二》《桃园结义》《圣人彩堂》《五关记》等剧目,三天三夜不重复。
年以来,梁玉友、梁玉洪组织戏班人员筹资购买服装、道具等,传承、创新、发展了马车灯戏即马马灯。
年6月,组织马车灯戏班参加遵义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活动。
年10月,国庆期间组织马车灯戏班赴道真傩城参加遵义市非遗展演活动。
年12月,带领马车灯戏班赴播州区平正乡黄大发修渠故乡,参加电影《天渠》拍摄录制活动。
年春节期间,组织马车灯戏班参加太白镇迎春非遗展演活动;
年6月至8月,带领马车灯戏班赴贵阳文化创意园,参加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周末聚展演活动。
年9月,组织马马灯戏班参加绥阳县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式文艺演出。再一次掀起马车灯戏即马马灯演出热潮,得到社会普遍赞誉,产生广泛影响,收到显著社会效益。
年2月,《马马灯》列入遵义市第四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年6月,梁玉洪荣获遵义市第三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年6月,《马马灯》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凤凰村车马灯经典戏目《桃园三结义》拉开了文艺汇演的序幕。
在遵义市人民*府公布的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凤凰村车马灯名列其中。成为遵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对象。
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齐聚广场,一起享受这场视听盛宴。
官庄村花灯戏
太白官庄花灯戏是绥阳花灯戏的组成部分,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是同阳戏、傩戏相结合的一个地方戏种。官庄花灯原为逢年过节时的民间艺术活动,后派生出春灯、寿灯、喜灯、愿灯、孝灯、瘟灯等专事活动,以适应不同的世俗需求。其音乐、服装、道具等系统完备,舞蹈、表演程式化。
演出时,花灯簇拥,灯烛辉煌。主演主唱者为唐二和幺妹二人,众人帮腔伴舞,气氛热烈。官庄花灯有花灯歌舞和花灯戏两种形式。正月新春期间,花灯队伍挨家挨户唱,叫沿门灯。这里的地方民歌也有不少是用花灯调演唱。
年6月下旬,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和贵州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唱响新时代,放歌新未来”“多彩贵州”歌唱活动优秀节目展演暨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闭幕式在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剧场举行,官庄花灯戏由遵义市选送参加了展演活动。
李军,绥阳太白人,大专学历,高级教师。从教小学语文二十三年有余,长期从事教育教学一线工作,担任二十年班主任,十年毕业班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深受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社会公认,尤其热心于对家乡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