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是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后重点打造的一个媒体融合转型项目,由《东方早报》团队承担运营,于年7月22日正式上线,很快便发展成为一个国内外瞩目的现象级网络新媒体产品。经过五年多时间的发展,目前正向平台级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的目标迈进。
一、移动新闻客户端:专注时*与思想
在诸多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道路上,澎湃新闻像是一个“异类”,它采取了整建制全员转型的模式,而不是像其他不少单位设立新媒体部门进行单独运作。上线四年以来,澎湃新闻以主打移动端为主攻方向,以时*与思想作为特色定位,走出了一条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的“澎湃之路”。打造这个特色定位是澎湃新闻在一年多时间的筹备过程中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这既符合了互联网传播需要“与众不同”的规律,也契合了原先《东方早报》对时*新闻和思想文化类报道比较擅长的优势。
继承与坚持纸媒时代延续下来的“内容为王”的原则,是澎湃保持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年1月11日,澎湃新闻正式上线视频频道,涵盖13个视频栏目。目前,澎湃新闻拥有共计7个频道,85个栏目的新闻内容,每天平均发稿超过篇,其中原创稿约占60%,原创发稿量在国内各大新闻网站占绝对优势,稿件被转载的比例几乎达到%。正是因为这份坚守,澎湃新闻成为互联网原创新闻最重要的内容供应商之一。
澎湃新闻由《东方早报》转型而来,《东方早报》为澎湃新闻留下了一支有气质、有经验、有思想的团队,他们成为持续生产优质新闻的保证。这是其他互联网商业媒体所不具备的,也是澎湃新闻持续竞争力的后盾。澎湃新闻的与众不同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精准的产品定位,二是专业的新闻生产。
与各商业类门户新闻网站不同的是,澎湃新闻是拥有一类新闻资质的新闻网站和客户端,拥有国家赋予的采编和原创新闻的合法权利。澎湃新闻拥有国内媒体团队中记者、编辑数量较为庞大的一个团队,共有多名记者编辑,每周生产-篇原创新闻(另有约稿、编译稿和专栏、转载等内容),原创新闻和约稿、编译稿和专栏四部分合计占整个澎湃新闻网站的近80%,这些是属于澎湃新闻的独家专业内容。我们让这几百位专业的采编人员去追逐、挖掘新闻;在信息纷杂的时代,洗出真相,辩出真理,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与见解。通俗但不庸俗,懂批评也懂建设性,听民意但不迎合,谈问题也谈主义,造就了澎湃新闻作为一家原创新闻网站、客户端对待时*新闻的专业精神和态度。
实际上,澎湃新闻现在已经有了全平台的影响力,其原创内容在国内几个主要的互联网分发平台上都是位居前列的品牌,比如在今日头条,澎湃新闻的传播力、影响力,澎湃视频的播放量,直播的参与人数都是最高的,但澎湃新闻更希望自己本身也能够成为一个信息的大平台。然而,如何更好地在移动互联网上构建内容类平台也是媒体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优质内容、尤其是优质的新闻内容永远是互联网信息消费最受大众欢迎的产品。
二、优质内容的特征与叙事:组合形式呈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如何在移动互联时代定义互联网信息的优质内容呢?除了过去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所强调的故事性、思想性、趣味性、接近性……等特性之外,还必须与时俱进地找到呈现这些特性的最佳载体形式,有的时候还需要采取多种呈现形式的组合。
举一个例子说明。年4月23日至24日,澎湃新闻用多种新媒体表现手法,推出《天渠》系列报道,这组系列报道荣获年度中国新闻奖融媒体作品一等奖,讲述了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村支书黄大发的故事。黄大发跨越36年为村民引水修渠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村支书、一名共产*员的信念,报道笔触流畅,细节真实震撼,形式创新丰富,故事性思想性、艺术性兼具,感人至深,为典型人物报道树立了新的标杆。
主打的17页H5产品以水为主线,用下拉式长幅连环画、渐进式动画、度全景照片、图集、音频、视频、交互式体验等多种报道形式,全景地展现了黄大发带领老一代修渠脱贫、带动新一代致富的历史长卷,用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为当地的发展历程记录下了浓墨重彩的注脚。
为了提高新闻故事还原的真实度,整个H5制作与画风选用了朴实且带有平面装饰意味的黑白风格创作,角色处理采用写实的手法,生动传神,画面背景与人物主体关系黑白布局得体,以金色作为点缀,稳重大气又不失活跃的细节,在这个新媒体与手机阅读时代,带给了读者更全面立体、更轻松、却更震撼的阅读体验。值得一提的是,《天渠》的英文报道(由澎湃新闻创办的英文媒体“第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