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涉水,左侧就是深达百米的悬崖峭壁,共产*员黄大发‘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铿锵誓言又在耳边响起。”10月18日,贵州省黔剧院院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宏回忆创排《天渠》时的点滴,动情地说。
从业40年,朱宏带领贵州省黔剧院创作了一批黔剧代表剧目,生动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新时代贵州故事,塑造了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在黔剧《天渠》里饰演以“时代楷模”黄大发为原型的角色,令他最为印象深刻。
“为了把握好角色细节,我多次去团结村与黄大发老人深入交流,被他身上的朴实品格深深震撼和感动。”朱宏说,《天渠》还被邀请参加国家大剧院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演出,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让他对用黔剧来讲好贵州故事,有了十足的文化自信。
近些年来,贵州省黔剧院不断推陈出新,精品力作频频亮相。除了民族题材剧目大放异彩外,无论是历史题材《湄水长歌》,还是红色题材《红色记忆》《乌卡》;再到以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剧目《天渠》,展现当代贵州新时代女性敢于有梦、勇于追梦顽强拼搏精神的《腊梅迎香》,以及正在筹排,讲述贵州省第一任*工委书记林青事迹的《无字丰碑》……这些剧目,大多数都在国家级平台上得到了展示和认可。
“*策扶持、文化自信、科技支撑,在这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新时代,我们为黔剧的未来发展构想了很多,大家听到都很振奋,满怀信心向远途继续航行。”朱宏表示,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仅开拓了新的传播渠道,拉近了黔剧与普通百姓间的距离,推动黔剧在新时代语境下传承、保护和发展,也让我们迎来戏曲发展的大好机遇。
10月16日上午聆听完*的二十大报告,下午朱宏马不停蹄去到排练厅,为年底即将首演的《无字丰碑》打磨剧目。“*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文艺工作者深受鼓舞,要更有创意地用黔剧把贵州典型人物、历史故事用艺术形式呈现,让更多的贵州人了解自己脚下土地的历史,了解贵州老百姓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何而来,这是省黔剧院的历史使命与担当。”
舞台上,40年如一日的浸润,朱宏收获荣誉无数,黔剧的唱腔、念白早已和他融为一体;舞台下,作为非遗传承人,在朱宏看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他如今最大的心愿是“再多培养点人才,多创作几部经典剧目,让黔剧走得更高、更远”。
为促进黔剧传承发展,在朱宏的筹划下,年,更名后的贵州省黔剧院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联合开办黔剧班;年,18名优秀学生被送到中国戏曲学院就读本科,打造黔剧人才梯队;今年3月,朱宏收徒传艺,对10名80后、90后、00后的黔剧新秀悉心教授技艺。
“戏曲剧种传承,最怕的就是人才‘断层’,传承就代表着希望和未来。”朱宏坦言,黔剧的发展,是在国家重视和百姓喜爱的背景下得以延续。技艺的传承既不可失,更不可断,只有一代一代地往下传承,贵州文艺院团才会越来越好,创作的精品剧目才会越来越多,让更多优质剧目焕发出新的光彩,让黔剧这张地方戏曲名片擦得更亮。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江南 实习生付裕欣
视觉/实习生付裕欣
编辑/曹雯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