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中国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每一样都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如果说起中国近代有哪些重大发明,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中国近代有一项伟大发明经常被人们忽略,它不仅造福了数十亿中国人,甚至可以说造福了全世界的人类。它就是杂交水稻。
说起杂交水稻,人人都知道袁隆平,知道他是“杂交水稻之父”。但是除此之外,对于这位解决了中国饥饿问题的老人,您还了解多少呢?恐怕除了记得小学课本里那个曾经在水稻田里的认真老人,此后再没有什么印象了吧!
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而就在今年世界粮食日的前一天,袁隆平又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水稻平均亩产达.02公斤。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再次把袁隆平带到了大众的视野,今天就让我们借机对袁老多一份了解。
袁隆平,年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随后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年,大饥荒开始,人们到处挖野菜、吃草根、吃树皮、吃泥土......,据老人们描述,当时地上能吃的东西可能都被挖光了。袁隆平亲眼目睹了一幕幕人被活活饿死的惨状,从此,“如何解决饥饿问题”成了他的最大心病。
我们传统观念里经常会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均耕地面积少,而且产量低下。因此,提高亩产量,成了解决中国饥饿问题的首要办法,袁隆平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的威胁。
年,袁隆平在学校的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这株水稻穗大粒多,远远超过普通稻穗。正是这一株“天然杂交稻”启发和坚定了袁隆平培育人工杂交水稻的研究。这一研究就是10年,中间经历了种种困难和质疑,无数次的失败,袁隆平始终坚持。终于在年,研究出一株被命名为“野败”的野生稻,这成了所有杂交水稻的母本。
又经过几年的研究,杂交水稻的技术更加成熟。年开始,全国推行杂交水稻。年,袁隆平发明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得中国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袁隆平研究出的杂交水稻被外国人称为“东方魔稻”,籼型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与氢弹、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并列为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
年,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袁隆平担任北京奥运会号火炬手;年,袁隆平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今年7月,袁隆平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全程用英语向世界介绍超级杂交水稻,赢得了无数掌声,惊艳了全世界;在刚刚过去的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海水稻”的研究也实现许多突破;10月,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亩产再创新高。
袁隆平无疑是人生的赢家,一生获得荣誉无数,他是世界各国争相邀请去讲学的对象。但是即使如此成功的袁隆平,其生活依然是简单朴素。在如今87岁的高龄,他依然奔走于田间地头,为自己的“禾下乘凉梦”不懈努力,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饮水思源,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袁隆平教授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永远记住这位可爱的老人。
除了杂交水稻,袁隆平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看见有人提问说,“都说袁隆平如何的伟大,但是我真的不知道他具体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了多大贡献!除了杂交水稻,他还有啥?”有鉴于此,在这里,我随便聊几句。
首先向袁隆平先生表达敬意。袁隆平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典型,我国科技战线的一面旗帜。他的杂交水稻到底养活了多少人,我没有调查过。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没有得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养活多少人的具体数据。我本人很少吃杂交米,但是在父母那辈确实吃过很多,这是我亲口询问后得知的。
88岁的袁隆平还在田里工作
曾经有人质疑说,“国内实际用于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品种,鲜有袁隆平团队的产品”,比如,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是谢华安培育。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不是袁隆平直接培育出来的品种,却未必没有“袁氏基因”。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目前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组合品种“汕优63”、“汕优64”和“威优64”,都是三系杂交稻。而这三个品种的亲本,都来源于袁隆平团队最早发现的“野败”。“野败”于年被袁隆平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发现。年,袁隆平向全国攻关组所有成员单位发放了“野败”材料,共同选育“三系”强优势组合。“野败”来源的不育系早就在中国杂交水稻品种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袁隆平
袁隆平具体养活了多少人,是养活了一亿人,还是养活了三千万人,我认为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袁隆平院士身上体现出一种勤勤恳恳、一门心思做事情的敬业精神,而这种敬业精神,是现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所欠缺的。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把工作当成事业,有的人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情,但是把这个事情完成到最完美的行业标准。曾经有读者给我留言说,德国技术工人到他的企业指导,拆开一台机器,然后在重新组装零件的时候,每一个部位都用清漆仔细涂刷三遍,做事时那全神贯注的表情就如同对待一个未满月的婴孩。这就是爱岗敬业、做事做到最高标准的体现。
袁隆平院士功成名就很早,在80年代就已经誉满天下,是和钱学森、邓稼先一个级别的科学界标杆人物。以他崇高的身份,早就不用亲自下到田间地头,有什么事情交代给自己带的博士生去做就行。但是,袁隆平不但自己亲力亲为,冒着酷暑经常往田里面跑,他还把博士生都赶到农田里面去。他说,我们是做农业科研的,不应该坐在办公室里面吹空调,而是要下现场做实地调研。
我认为,袁隆平院士提倡实地调研的科学态度很好,非常值得学习。没有这种实地调研精神的人,就容易上当受骗。
就说“转基因”话题,很多人对这一生物技术只懂道听途说,而不屑于做真正的调查研究。比如,网络上说某个乡下地方老鼠吃了转基因农作物后数量就稀少了。传播这类谣言的人,他绝对就没有实地调研过。
对于农村的老鼠少是转基因造成的说法,一位70岁老农民任仕杰在实地调查后做出辟谣。他指出,现在的老鼠药性能更加先进,乡里还经常派人过来在固定点投放鼠药。家家户户的存粮办法多,设备更好,铁罐式的储粮仓,密封又坚固,老鼠无计可施。此外,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村人家里的房子不再是可以藏老鼠的土坯房。房子一律都是新结构,水泥混凝土的宅基地,水泥砌墙,地砖铺地,老鼠挖不动地,打不了洞,无处藏身。居住条件、卫生条件好了,老鼠就会稀少。村子里面搞路面硬化,也是要素。还有,乡镇农村搞卫生运动,一家一户只养几只鸡鸭鹅,不养猪,饲料少了,老鼠难以觅食。农村改厕,是关键,老鼠连吃人粪的机会都没有了,实在无粮可吃,在村子里面失去了生活的条件,纷纷远离人口多的地方。
农民任仕杰还通过走访告诉大家,新疆建设兵团种转基因棉花种了二十多年,但是那里的老鼠依然数量极多。
老农民在实地调查
一个70岁土生土长的农民,都知道做实地调研!
从科学原理上来说,一项转基因产品从开始研发到被批准上市,期间需要至少十年以上,甚至长达二十年以上,这么长的时间内,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的实验论证,而如果老鼠吃转基因食品会灭绝,这样很容易就被发现的现象,不可能在十几年、二十年漫长时间内都未被发现。要知道,科学实验里面,用老鼠喂食做实验是最简单,最普遍的。
袁隆平是很老一辈的科学界人物,由于时代局限性,他起点肯定不如现今的年轻人,年纪也很老了,但是他愿意学习、喜欢学习,永远在学习进步。对于转基因的认识,袁隆平也经历了一个从中立到积极赞同再到积极参与的过程。《北京科技部》的记者告诉我,他和其他同事在早期询问袁隆平对于转基因的认识,结果袁隆平直接摆摆手,说这些问题你们不要问我,我也不懂。但是时隔几年之后,袁隆平对于转基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甚至公开在媒体面前对转基因持有正面、积极的表态。
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参加农业会议,他在接受《凤凰财经》记者专访时发表了自己对转基因的看法。这篇采访是电视访问栏目《舍得智慧讲堂·中国智慧》的现场专访。
袁隆平对于转基因的直接表态包括:“首先大家要弄清楚是什么基因,比如抗病抗虫的转基因,听上去会防止病虫害只针对虫子,但是人吃了会怎么样呢?又不能拿人来做试验,所以大家就会有疑虑,而且那个名字翻译也不好,毒蛋白基因,大家一听到这个名字,心里就会认为有问题,认为这个转基因搞不得。”
他又强调说:“但是另外有一些转基因,它不是抗病抗虫的,不是有毒的,比如美国种的大豆,它用的是抗除草剂的基因,我们每年从美国进口几千万吨的大豆,有什么问题呢,它没有问题。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一听到转基因就害怕了,就谈虎变色。”
年4月14日,接受《凤凰财经》专访
对于转基因作物,袁隆平强调指出,“只要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没有问题的。”“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袁隆平是年就已经结束了大学生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接受前苏联李森科的错误理论,当正式的引入现代遗传学之父摩尔根的遗传理论的时候,袁隆平已经50多岁了,如果从头学习遗传基因,了解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永远保持学习热情的袁隆平,他不会故步自封,死守老观念,而是积极的拥抱新技术。这也是一位耄耋老人可以转变旧观点走向新时代的本质原因。
带你认识“杂交水稻之父”的另一面米饭在我们的日常餐桌上随处可见
世界上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其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我国作为稻谷大国
种植历史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
现今我国稻谷种植面积全球领先
总产量世界第一
而这一切
都是因为一个名字
袁隆平
袁隆平
一个平凡的名字
但在这平凡的名字之上
却拥有着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杂交水稻之父”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共和国勋章得主”
等众多荣誉
大家记忆中对袁老的印象
是“魔稻祖师”
是淡泊名利
是永远在实验室和田间奔波
为了世界粮食产业奋斗一生的人民公仆
but!!
那些都只是一部分
近日
袁老又冲上了微博热搜
不过这次不是因为水稻
而是因其强大的“脱口秀”能力
是的
你没听错
“90后梗王袁隆平”
横空出道
接下来
媒媒就带你了解
你没有见过的
袁·梗王·隆平爷爷
01
散漫不羁爱自由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乐
爱好自由,特长散漫
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带博士生时
袁老在镜头前大倒苦水
“要指导搞实验”
“要修改论文”
“麻烦得很”
“这可比研究水稻难多了”
“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团员”
作为研究团队中大家长的袁老
对于队内的管理也是操碎了心
在镜头前愁到抓头
甚是可爱
02
科研界顶流
作为家喻户晓的“杂交水稻之父”
袁老在回德安时
遇到了大批热情粉丝的围堵
对于这种场面
袁老表示
“扛不住”
直呼以后要戴帽子墨镜口罩出门
更是表示
“人怕出名猪怕壮”
对于自己的偶像包袱
袁老也感到无奈
“包袱背得不自由了···”
03
爱运动的老帅哥
作为80后资深帅哥的袁老
深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拒绝加入闲适的老年队
打牌下棋跳舞唱歌打球
样样精通
喜欢游泳
“everyday打排球”
身体倍儿棒
袁老表示自己最怕老年痴呆
“搞科研的脑瓜子不行就完了”
要去培养几个兴趣爱好
经常锻炼锻炼
活跃下思维
才能在科研路上走得更远
04
贪产量魔稻祖师
当记者问到心里对水稻产量的目标时
袁老表示
追求高产是永恒的主题
自己会带着一颗不满足的心
在研究水稻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袁老还表示自己有两个梦想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一个是“覆盖全球梦”
这是自己奋斗一生所追求的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这世上仍有人被粮食问题所困扰
仍有许多孩子饿得瘦骨嶙峋
为了世界粮食产量安全
袁老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
奋战在科研的第一线
并把研究成果分享给世界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
也能绊倒一个国家”
“上个世纪的60年代
饥荒的时候饿死人
大家都吃不饱饭
我都亲眼见过”
“那您是不是特别害怕
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不可能了”
这句“不可能了”
是袁老为国家书写的
最美的情书
袁老89岁高龄
本应在家安享晚年的岁月静好
却一直奋战在水稻育种第一线
怀着科学报国,勇攀高峰的爱国情怀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研奇迹
展现了一名共产*员不慕名利
不懈奋斗的光辉形象
他是中国的骄傲
更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时代榜样
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
要学习袁老忠于职守,敢于创新的精神
学习他的坚持梦想,不懈探索
学习他的一心为民,无私奉献
在奋斗中贯彻袁隆平精神
让自己发光发热
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一艰巨任务的承担者和实现者
一个一辈子都在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有大毅力、大勇气改变旧思想的老人,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无论是什么样的时代,都需要袁隆平这样积极投入工作,强调实事求是和实地调研,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精神。我们尊敬这样的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