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繁荣兴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而影视作品的品质与影响,则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近年,中国影视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在赢得口碑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回报,彰显了新时代文化产业的繁荣和文化建设的成就。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厚植文化自信的群众根基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影视作品必须以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为价值诉求,以唤起民族自豪和爱国主义为情感导向,以讲述中国故事和塑造中国形象为重要渠道,以提升国家魅力和助力伟大复兴为使命担当。新时代影视作品无论是从人物角色的选择还是故事背景上,都更加强调个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线索,在宏大背景与人物叙事上,更加注重搭建个人与国家、行业与国家、故乡与国家之间的命运桥梁,其带给观众的直观感受就是“小时代与大时代、个体与国家社会之间同呼吸、共命运”。在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民族荣辱、国家兴衰等宏大主题并非遥不可及,每个鲜活的个体都可以像水滴一样折射出时代进步的万千姿态,每一段平凡的奋斗都能够如涓涓细流般最终汇聚成历史前行的汪洋大海。此外,新时代影视的亮点还在于,大部分作品既能颂扬和讴歌时代成就和人性光辉,也不回避和掩盖当下的社会矛盾和现实痛点,其实质就是站在大众的视角去观察国家与社会的变迁。概言之,新时代影视的成功,源自创作者对人民生活的长期观察和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坚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因此,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创作出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触及人民灵*的、引发人民思想共鸣的作品,文化自信的群众基础也就能不断夯实和扩大。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创新提升文化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奋斗的精神积淀,是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来源,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因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寻求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中国争取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重要途径。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于以创新的形式和途径让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适应中国与世界不断增强的交流互动。*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从战略层面
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打造文化核心竞争力
文化竞争力强弱与否,不能只是以满足国内需求、赢取国内观众和市场为目标,还要努力在世界舞台和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文化建设在国内取得骄人战绩的同时,能否走出国门,获得国际市场的青睐与世界人民的喝彩,是更为关键的挑战。*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强加于人,而是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与世界人民分享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果实;中国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最终目的地不是异国他乡,而是祖国故乡,是通过“走出去”实现“引进来”,在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美人之美尔后美美与共,最终实现中华文化永续发展。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形式既有*府主导的文化合作,也有民间自发的文化交流,通过搭建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互鉴的机制平台,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在此过程中,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迅速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也随之增强。
《中国国际文化贸易发展报告()》显示,年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8亿美元。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市场更加丰富,美国、荷兰、英国、日本等与中国对外文化产品出口合作频繁,同时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产品出口不断增加,年出口额达到.9亿美元。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有效肩负起了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理念、彰显中国智慧的文化使命。因此,新时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将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情怀和中国智慧等核心要素揉进文化产品,培育一系列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的文化魅力,形成中华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调研国际文化市场,根据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审美与习惯,创作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彰显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气度。
作者: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甄文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