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邺文化繁荣大古都
石新德殷商文化与邺文化比肩并重,是安阳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内涵,是支撑其千年文明传承主线的两个基本点。但相对殷商文化而言,现阶段邺文化缺乏强劲有力的宣传舆论导向,处于弱势地位。作者从古都历史认知误差、地域区划变迁误判和少数专家学者误导三个层面浅析“殷强邺弱”社会现象的成因。对于如何传承、弘扬邺文化问题,作者侧重以古都学会的角度,谈了自己谨供同仁参考的意见、建议。
安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谈起古都情怀,大多数安阳人津津乐道于以世界文化遗址殷墟为标志的殷商文化,对郭沫若先生“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诗句耳熟能详、引以为豪;但若谈及安阳的邺都、邺文化,许多人则理解肤浅,甚至处于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境地。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中国文字博物馆
安阳曹操高陵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实际上,安阳是中国名副其实的“七朝古都”,除了殷商,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国家*权也相继在这里建都。在诸多文化元素共同构成的安阳历史文化体系中,悠久灿烂的殷商文化和邺文化比肩并重,是安阳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内涵,是支撑其千年文明传承主线的两个基本点。改革开放以来,安阳大力实施“文化兴市”发展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古都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和对外宣传,取得了殷墟“申遗”成功、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落成等辉煌成果。尤其是曹操高陵位列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全市开展了一系列邺文化方面的学术研讨活动,成效比较明显,增强了古都安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是,相对殷商文化而言,邺文化仍显得氛围不浓、人气不旺,缺乏强劲有力的宣传舆论导向。本人对此达意词穷,暂且归结为“殷强邺弱”现象。
一、浅析“殷强邺弱”社会现象之成因
依据本人对社情民意的观察思考,猜想造成“殷强邺弱”的社会现象,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主、客观因素。
铜雀三台(涿州影视城)
邺城博物馆1.古都历史认知存在的误差
“七朝古都”安阳除殷商外,曹魏、后赵等六朝均处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沿革的大体脉络是:传说邺地上古即有,而邺城始于春秋时期,为齐桓公兴建。战国时期邺归魏国,并在魏文侯在位时被设为陪都,期间西门豹治邺的典故人所熟知。东汉末年,曹操被封为魏王,其王都设邺城。他在此发号施令,练兵积粟,北伐乌桓,雄霸中原。曹丕称帝以魏为国号,定邺城为陪都,史称“曹魏”(公元-年)。五胡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立称赵王,又灭前赵称帝,开拓疆土,占有除辽东、河西以外的北方地区,所建*权史称“后赵”(公元-年)。后赵历经七主,石勒从子石虎篡位后,于年迁都于邺,并让名都邺城奢侈发展到空前地步。石虎去世,诸王互相残杀,魏郡内黄人冉闵夺得*权,史称“冉魏”(公元-年)。冉闵曾颁布《杀胡令》,亲率汉人诛杀鲜卑、羯、羌等少数民族。当时辽东鲜卑族慕容氏势力渐盛,挥师南下幽州、冀州,冉闵被擒获处斩,邺城被攻破,首领慕容皝所建*权国号为燕。为区别同期诸武宣帝慕容廆燕,历史学家把它称为“前燕”(公元-年)。南北朝时期,北魏末年统治阶级内部权利争夺激烈。权臣高欢坐镇晋阳遥控朝廷,先后拥立元修、元亶、元善见做傀儡皇帝。自魏孝静帝元善见即位后,从洛阳迁都邺城,建立割据*权“东魏”(公元―年)。高欢掌权期间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且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高欢之子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公元-年)。北齐皇族内部叔侄、兄弟相互残杀,短短20多年换了6个皇帝,于年被宿敌北周攻灭。
邺城地图由于上述六朝更迭频繁,历时合计才年,且多为封建割据*权,多由鲜卑、羯等少数民族统治,邺城有些时段是陪都名分等缘由,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觉,认为如汉、唐、明、清等国祚数百年的*权方为全国大一统王朝,这些王朝的都城才称得上是中华古都。更由于邺城曾遭焚毁,与殷墟一般成了废墟。但如今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经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最早的都城遗址,宫殿、宗庙、王陵、商城等核心区域齐全无误,更有甲骨文、司母戊鼎等文化载体闻名遐迩,成为古都安阳的靓丽名片。相比而言,六朝历史演变过程繁杂,古都文化遗存分散凌乱,致使许多人缺乏对邺都、邺文化的系统认识,甚至“知殷不知邺”;同时也增加了宣传文化部门和学界整合资源、重振邺风的工作难度。
2.地域区划变迁造成的误判
谈邺文化,须从邺城说起。由于地域管辖变迁及区划调整,目前邺城已不归安阳市管辖,邺城遗址大部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谁是邺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安阳、邯郸两地对此竞争激烈,社会各界也存在着较大争议。
史学界比较统一的说法是:邺城早期是以漳河北岸为中心,曹魏、后赵等六朝就是在这里建都的。北魏道武帝在邺立相州,邺城为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治所。北周灭北齐后,相州总管尉迟迥举兵讨伐时任北周丞相、后成为隋文帝的杨坚,兵败。公元年邺城被杨坚焚毁,将相州、魏郡、邺县居民全部南迁到邺南之安阳城。从此安阳遂称相州和邺郡,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即为新邺城。原旧邺县地划入安阳县,同时安阳县更名为邺县;原旧邺县地更名为灵芝县。
查相关史料得知:隋文帝杨坚登基之后,曾将“邺与安阳复旧名”。到北宋熙宁(公元-年)年间,邺县被并入临漳县,原邺县治所成了邺镇,而邺县或者邺镇都归相州及后来的彰德府管辖……一直到上世纪40年代解放战争时期,当时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边区*府决定以平汉铁路以东、漳河以南、洹河南流线以西设立邺县。年5月安阳解放后,邺县县*府先后驻崇义村和白璧集。8月,安阳市为原平原省省辖市,管辖邺县、漳南县等地。10月,撤销漳南县制,所辖区域分别划归河北省临漳县、魏县和平原省邺县、内黄县。年12月,撤销平原省,安阳市归河南省辖。年9月,撤销邺县建制并入安阳县。
邺城三台遗址——金凤台
曹操高陵前室
明白邺城的前世今生,有助于在历史的天空下拓宽胸怀和视野,廓清像浮云一样的种种误判。纵观邺城历史,俯瞰漳河两岸,那年前开始发生的六朝影像故事,生动地折射在这一方水土之上。此方有都城旧址、铜雀三台等遗址主体,彼方有曹操高陵、西门豹祠及更多史书佐证……倘若没有人为的区划演变调整,邯郸(临漳)与安阳能分清彼此吗?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史实、敬畏历史、搁置争议、放眼未来,非要思辨邺之归属、“谁是邺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并无多大价值和意义。我们更应该排除封建正统思想影响,功在社稷,何必非要弄清“南阳”与“襄阳”呢?--注
3.少数专家、学者有意无意的误导
重温历史,不能否认无论是旧邺城所在地临漳还是新邺城所在地安阳,既是一种人文核心传承,也是一种时空演化结果。邺都旧址主体在临漳县,而临漳县近千年来却是归彰德府(安阳)管辖,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被划归邯郸市,所以不能囿于区划调整而去割裂地看待这个问题。对于邺文化的所有遗存,必须要有一体化的认知。邺文化并非安阳或邯郸(临漳)独有,两地应该共享邺文化。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安阳与邯郸两地围绕邺文化事宜仍缺乏共识,多有争议少有合作。在社会层面,大概主要是为了维护各自的发展利益罢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少数专家、学者居然枉顾历史常识和学术良知,散布一些不负责任的荒谬言论,也对此作了有意无意的误导。仅举两例:一是当年曹操墓在安阳县西高穴村被发现并公布之后,海内外掀起轩然大波。社会各界有质疑、有争论可以理解,但有所谓国学院领导、考古专家和鉴宝专家全凭主观臆断,立马就说曹操墓是假的。有的尚以《三国演义》中“七十二疑冢”说进行佐证;有的则公然造假传谣、炒作牟利,完全丧失了学术品格。二是中国古都学会年10月在邯郸市大名县召开年会时,有位中国人民大学知名教授发表学术论文,断言“邺与殷本无沿承关系,即使二者有关系,也与安阳由来无关,把殷墟与安阳扯在一起本属牵强附会,再把邺与殷墟扯在一起,一并挂靠在安阳上,更是附会加附会。”安阳跻身中国七大古都是年的事,是中国古都学界老前辈老领导、权威专家学者慎密考察、科学论证和多年开拓奋斗的成果。这位大教授一番话,将“七朝古都”安阳的历史地位予以彻底否定,真让人惊诧愤慨!
年4月,谭其骧先生在邺城遗址题词安阳竟然与殷、邺无关?中国历史地理学泰斗谭其骧曾为《中国七大古都》作序:“殷和邺都是安阳的前身,安阳继承殷和邺成为河北平原南部、太行山东麓的都邑”。根据国家文物局和财*部批准实施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邺城遗址就包含着安阳曹操高陵。再放宽历史尺度看:在殷作为商朝国都的时候,邺地本属于京畿之地,相当于18公里之遥的“郊区”。后来商朝灭亡,殷成废墟,这一区域的核心逐渐被邺所代替。北周年间,邺成废墟,官员、百姓尽迁安阳城(殷),安阳城又取代邺城成为这一区域的核心,邺城则以县或者镇的形式与安阳一道经历千年风雨……因此,殷、邺一体毋庸置疑,临漳、安阳均为古邺地同样毋庸置疑!
二、浅谈进一步传承、弘扬邺文化
中共安阳市委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的十九大精神,谱写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新篇章的意见》中,提出要深化拓展“一个重返、六个重大”目标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其中“六个重大”内容之一,就是“文化传承创新要有重大进展”。从安阳古都文化厚重、异彩纷呈、邺文化却相对弱势的现状考虑,有关部门、团体需要加强对邺文化的学术研究指导和舆论宣传工作,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我市文化传承创新迈出新步伐。
1.深刻认识邺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丰厚内涵
六朝所在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虽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却是文化艺术承上启下大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丰富的思想文化信息在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晋书》《魏书》《北齐书》等文献典籍中有详细记载。唐朝之后官修正史,都是尊奉南北朝共为正统的。六朝邺都久居黄河流域*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期为中原地区最繁盛富庶的大都市,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是中华民族的一方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园。
邺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在精神和物质层面都蕴涵丰厚。譬如古建筑文化:自齐桓公、曹操开始构建的邺城建筑规模宏大、中轴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对隋唐长安城、宋代汴梁城、明清北京城,乃至日本平城京都的建筑格局均有深远影响,成为中外都城史上的建筑典范。
修定寺塔灵泉寺石窟响堂山石窟——北齐三壁三龛式窟
响堂山石窟此外,大量精美绝伦的宫阁楼台、皇陵、寺庙等建筑也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文物名胜。譬如宗教文化:这一时期统治者特别崇尚佛教,我国北方各民族区域的佛教即源于佛图澄于后赵的传播,使安阳一带成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先后有释道安、稠禅师(少林武术始祖)、释道凭、法上、慧休、灵裕、玄奘、信行、达摩(禅祖)等大德高僧在此传法游化。统治者耗巨力、巨资弘扬佛法,修建大量佛教石窟寺院,邺下天城寺(即北齐合水寺、隋修定寺)、宝山灵泉寺、云门寺成为国家当时的佛教中心。其它如万佛沟、北齐石窟、响堂山石窟、洪谷寺等声名远播,一些景点与名刹少林寺有着千丝万缕的因缘。
邺城佛造像——出土佛头像
邺城佛造像——菩萨造像邺城佛造像——弥勒七尊像
年1月,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北吴庄挖掘出土件东魏、北齐石造像及残件,是建国以来出土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也为邺城作为南北朝时期北方佛都添加了有利证据。
三曹塑像——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塑像孔融、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瑀、应瑒再譬如建安文化:著名*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在邺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主体的邺下文人集团,辞赋慷慨,谈诗论文,开一代风格刚健、情调激越之文风,留下大量词赋文论作品,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建安文学",为邺地赢得“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表现”(郭沫若语)之美誉。
2.安、邯联手,巩固壮大邺文化研究队伍
今年6月3日,原临漳县文物保管所所长张子欣先生在网络上发出《联合起来,共同研究邺文化倡议书》。他针对古邺遗迹散落临漳县、磁县、安阳市、峰峰矿区和大名县等地,学术研究各自为战,受到诸多局限的窘况,倡议共同创建一个邺文化研究群体,为争取把邺文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努力。
张子欣先生的倡议得到安阳古都学会成员的一致赞同。本人觉得若安阳、邯郸联手组建邺文化学术研究群体,对安阳古都学会乃至整个安阳文化建设事业颇有益处。一是有利于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扭转“殷强邺弱”的被动局面。过去宣传古都文化,主打殷商文化、岳庙、周易、红旗渠精神等,谈到邺文化总感到缺憾,不够理直气壮。组建统一的研究群体,有助于烘托气氛、弥补短板、提升认知度,在全社会掀起学习、宣传邺文化的热潮。二是有利于邺文化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两地学者及古都文化爱好者济济一堂,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将会出现纷争消弭、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推动学术研究向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发展。三是有利于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兄弟齐心,其利断金”。随着研究队伍扩大,智力增强,治学环境优化,散落各地的文化资源将会更加系统完备地得到整合和管理利用,邺文化研究的硬件、软件建设必将大大改善。
3.学以致用,为安阳大古都建设努力奉献
联手开展邺文化的学术探讨交流活动,目的在于实现互利共赢。其“利”和“赢”,就要体现到服务经济和社会建设大局,为传承创新古都文化、构建安阳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提供智力支撑,将研究成果努力转化成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厚重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硬实力。当前,发展文化旅游和古城保护建设是助推安阳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建设大古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全市社会各界共同的使命。安阳古都学会和有关团体要认清形势、振作精神、勇于担当、为振兴繁荣大古都做出新贡献。
舆论造势,当好先锋。学会要与新闻宣传、文化考古、大专院校等保持紧密联系,协商建立长效长态工作机制,继续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舆论平台上开办邺文化专题专栏,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普及邺文化历史知识,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适时举办专家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齐心协力攻关克难,不断把邺文化研究引向深入。
重点项目,当好参谋。安阳地表上下的邺文化遗存,六朝典籍中的华彩篇章中,知名度最高、含金量最足的首推曹操高陵及建安文学。建议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