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一样
机会从不缺席
今日,周五。
年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七,距离除夕之夜不到三天。
对于留学小伙伴来说,自从出国,“春节”这个词就愈发遥远,尤其是当国内家人们热热闹闹地吃着年夜饭时,大部分留学生往往还要背上书包去图书馆赶du、完成作业甚至复习xam。
而对于聚集在北上广深的Abbott、Bruc、Candy、Dvin、Eric、Gorg、John、Ptr来说,意味着回家。
他们早已纷纷收拾起了行囊,准备踏上返乡的归程,但是回首这一年的生活和工作,他们的脸上洋溢的却满是……悲……惨……
Abbott王:从年毕业到年年底,辛苦工作五年多,除去房租、交通、生活等必要花销,这几年的积蓄就只有二十来万,二十万如今别说在北京了,就是在老家的十八线小城,也是不够一个首付的,你觉得我是在卖惨?不,我是真的惨!Bruc陈大发:在外我是Bruc,在家我就是陈大发,一个在爸妈眼里工资还没有他们退休金多的人,或许这就是八零后的宿命,一个自娘胎里带着衰气的群体——在我们出生前,一家是可以有好几个孩子的,在我们出生时就遇上了计划生育;在我们上大学前,工作是包分配的,在我们上大学后,工作是要自己找的;在我们想要买房时,房价是坐着火箭往上升的;在我们想要稳步跨入中年时,二胎的*策又让我们开始蠢蠢欲动……今年回老家,免不了又要被议论一番,工资、房子、孩子总有一款是邻里乡亲们喜欢的话题。Candy硬糖:前段时间有篇火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寒冬中,我突然被裁员了》,感觉说的就是我,一个站在风口上,然后被风吹下来的人。互联网风潮下出现的的工作制,除了让我的发际线不断地往后发展外,还顺带结束了我三年的恋情,如今我们作为公司内部不赚钱的部门,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遭到了裁员团灭。寒冬之下,被裁掉的我,还不知道该如何回去面对父母。▼
以上案例中的情景可能有点丧,与过节的气氛全然不对路子,可是这全部来自于真实采访,“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挣得还比爸妈少”,正在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困境,不管怎么努力,日子的难过指数似乎丝毫没有下降的趋势。
Abbott王甚至一度感慨:“那种父辈们工作三年就能分配一套房子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是我们能力差,是时代不一样了,我们的努力价值一路在贬值,所以我们的日子过得比父母难多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那些所谓“吃过的盐”比我们“吃的饭”还多的父辈,真的只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那么简单吗?
我们不妨来看看“父辈们”是怎么说的。
讲述者:下乡3年终于等来年高考的陈伯伯
陈伯伯:要说难,其实每个年代,甚至每个年头都是一样的,没有谁的日子天生过的就轻松的。
我当年因为家庭成分原因被流放下乡,从来没干过农活的我第一次到乡下,那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天不亮就要下地干农活,天黑了还要喂牲口,没有一刻得闲的时候,那时候我就在想我这辈子是不是就这样了?与田地为伍,与牲口作伴,那些数学公式、物理规律、大师巨作统统都要与我无关了?
说服自己接受现状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而说服自己改变现状则是一个更痛苦的过程。第一年,我在说服自己接受现状的痛苦过程中浑浑噩噩的渡过了,结果是手劲大了,脑袋木了;第二年我决定要改变,虽然当时压根就看不到任何前路,但是与其等待机会,不如先把那些我喜欢的课本和课外读物捡起来,在别人晚上聊闲话的功夫读一读看一看。
结果就是在我这样坚持了两年后,高考制度恢复了,我成功地考取了自己最喜欢的物理专业。这段记忆后来成了我很多时候做事的准则,套用你们现代年轻人的话,那就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时代给人们的机会虽然是有限的,但是捉住有限的机会,去完善自我的成长,机会或许就在下个路口,不期然间遇到。
讲述者:借钱也要下海的刘大爷
刘大爷:对财富的追求是每个年代永恒的主题,我当年就是铁了一颗心的要致富。
因为穷这个字基本贯穿了我的整个前半生——小时候家里孩子多,作为老小,我从来没穿过一件新衣服;因为穷,小学也没有上完,所以你们说的那些分房的事,压根就轮不到我头上。
靠着亲戚的关系,我17的时候在当地的一家国营厂当上了一名小工,一个月工资30块,要养活我们一家七口人,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这样的生活,你们还觉得我们那个年代要更好吗?现在的年轻人,至少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有自己选择岗位的机会,那时候的我,几乎是没有任何选择的,我只能逼着自己往前拼。所以在哥哥、姐姐都成婚后,我立马选择了辞职,借钱去做生意。
那时候我差不多借了半个村子的钱,才勉强凑够了一万,在城里开了家电线电缆的档口,起早贪黑,吃馒头就咸菜,一年下来,才把一万块的债务还清,现在的年轻人,有这样的魄力吗?每月挣着一万块钱的工资,梦想着买得起万的房子,那不是痴人说梦嘛。
我们那时候讲究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虽然很多时候吃了苦,也不见得能成为人上人,但如果连苦都吃不了,只会做无谓的梦,那哪个年代对于他而言都不是一个好的年代。
讲述者:用小酒馆支撑全家生计的张阿姨
张阿姨:我的经历很像前段时间热播的一部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剧里面的徐慧珍靠着一家小酒馆成功进入了房地产行业,赚了个盆满钵满,与她相比,我的经历要生活化很多。
作为下岗女工,那段日子真的是这辈子都不想再提起的,全家的生活一下子过的紧巴巴的,老人孩子都不敢生病,如果说那个时代曾经给予我什么馈赠,那就是告诉我要坚持与真诚。
下岗后,我卖过早点,开过摩的,因为一次给小酒馆送货的机会,让我结识了后来的小酒馆老板,可能是看我比较实在,也着实可怜,他们请我回来帮忙照看店面,还传授了我酿酒的技术,因为下岗前我做的是财务岗,所以小酒馆的账面后来一直没有出过任何问题。
在老两口移民后,小酒馆便转到了我的名下,很多人说是我赚到了,可是他们谁都没有看到我当年早上四点起床翻酒糟,五点去批发市场买菜,早上七点开始做早市,晚上10点别人都打烊后,我还在整理一天的账目……
这样的日子,我重复了十七年。
如今,上文中的陈伯伯、刘大爷、张阿姨在经历过时代的考验后,已经成为了我们口中的成功人士——著作等身的陈教授、前呼后应的刘老板和叱咤餐饮业的张总。
所以当我们开始认真对比年轻人的生活困境,回顾父辈们的艰苦岁月时,我们才会发现,时代好像从来没有“善待”过谁,对于时代机会的把握,最终都取决于个人的选择。
正如全球领先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dIn(领英)近期发布的亚太地区领英机会信心指数(LinkdInOpportunityIndx)显示,在把握机会方面,不同代际的职场人看法有很大的不同,年轻人(18-29岁)虽然对中国内地对经济前景最为看好,但在谈到个人成功获取机会的信心时,年轻一代则明显信心不足,反倒是50至60岁的职场人表现出了比其他代际更强的信心。
这个结果很值得我们深思,这背后是年轻人对当今变化时代里寻求职场成功路径的焦虑。其实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困难和机会,这是代际机会差异,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与其抱怨时代机遇,不如在时代中寻求个体机会,规划好自己的职业通道。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的日子真的比父辈过的更难吗?如果回到他们那个年代,我们有能力比他们过的更好吗?
先不要着急回答,现在就叫上父母,点击,来做个小测试吧,结果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市场推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