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学理论
《人民日报任仲平篇》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部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6月
书目介绍:
本书收入年以来人民日报刊发的任仲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文章篇。书中的任仲平文章,以“大国大*大报”的独特基调,就事关时代发展的大命题、国家*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件展开评论,多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被认为是人民日报*论优势的集中体现。
山西财经大学级
法学院法学四班梁豆豆
《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诵读者介绍
诵读内容:
(一)年10月1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幅户外显示屏上,水墨动画形象的中国先哲孔子,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二)任何一种文化选择,都离不开时代土壤。进入新世纪,尽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令世界其他地区黯然失色的发展奇迹,尽管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文化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长足进步,但文化领域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当人们赞叹中国经济惊人的成就时,也日益强烈地感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短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极不平衡,“精神饥渴”在物质满足的反衬下变得愈加强烈。(三)早在19世纪,马克思便预言:在各国经济走向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文化生产也将走向世界性。年11月,*的十六大作出重要战略部署:“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5年之后,*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毫无疑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文化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它首次以文化的双重属性,确定了发展的双重任务,厘定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楚河汉界,确立了“事业”与“产业”的比翼齐飞,推动了“*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诵读内容:
(五)—。从破冰之旅到乘风破浪,多个披荆斩棘的日日夜夜,中国文化发展标定了新的历史方位。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发展;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8年奋斗与探索,充分证明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顺应了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才有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春天。(六)文化体制改革收获的不仅是一大批活力四射的文化企业,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和*府对文化的认识,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思想基础,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了可贵探索。(七)一个民族,只有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8年探索,多个日日夜夜,困难与挑战成就中国文化砥砺向前的茁壮身影,收获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八)回望数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一个拥有深刻文化自觉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文化复兴的关键。新世纪的文化建设之路,昭示着中国共产*在文化认识论上的成熟与提升。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的前途命运。(九)十八世纪,欧洲文明发现了遥远东方“异质”的中国。当时的书籍,留下了西方对孔子的想象:有着东方面孔的基督教神甫。几个世纪过去,纽约时代广场上“至圣先师”为原型的孔子动画,与北京奥运会绚烂的“大脚印”、上海世博会鲜红的“东方之冠”以及无数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一起,构成了中国在新世纪的文化图景,为世界重新书写中华文化的印象。正在北京召开的*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新的征程再次开启,当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信——“中国人民有能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蔚然思想引领工作室
红色新青年领航工程
思想丨青春丨勤奋丨时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