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文
公子小羽
1
清明节前,教育部出台了一个重磅通知,明确:
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
在这“3条线”下,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家庭作业和游戏都要为此让路。
比如,要求采用技术手段加强监管,每日22:00到次日8:00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不得以任何形式留置作业,等等。
这个通知一出来,朋友圈一片哗然,几家欢喜几家愁。
大人们估计各有各的担忧,但小朋友们我估计除了个别“觉悟过高”的,大部分应该都会是拍手欢迎。
就像我们小时候,体育课被数学老师占了,结果数学老师生病来不了,除了极个别学生表现出懊恼外,大部分小学生肯定都没心没肺地暗地高兴。
这没什么说的,毕竟,那时候内卷还没有严重到每个人身上。
70后、80后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有作业压迫,但也有不受约束、放荡自由的一面。
越到后来,小孩子的负担反而越重。
之前一个周末,同事曾带着小孩来家里做客。
同事小孩才六岁,聪明伶俐的小姑娘,非常活泼。
吃过午饭,本来想带她去附近玩下。
小姑娘一直看着她爸妈,天真无邪的小脸上蒙上了一层焦虑。
然后我才知道,下午她还得去上补习课,以备下半年从幼儿园升入小学。
想起我们当年,高中升大学是一场战斗,后来小升初也充满火药味。
没想到,现在战斗已经从幼升小开始打响。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小姑娘偷偷告诉我,除了下午补课,她晚上还有两个培训班要上。
临走前,小姑娘感叹地说了一句让我很受触动的话:
生活真不容易啊。
2
另一个同事孩子也正好6岁。
同事之前在国外留过学,一直很信奉国外那种所谓“自由”的教育理念。
对自己的小孩放养了几年。
不管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去上英语班、美术班、钢琴班,或者舞蹈班、音乐班,她都不为所动。
直到最近,开始濒临崩溃。
她带着孩子去参加小学面试(没看错,面试!),老师直接问她孩子会不会英语。
因为她自己在家里教孩子,所以小朋友的口语还是不错的。
正沾沾自喜,老师又连问几个问题,将她一巴掌扇到谷底:
拼音、跳绳和游泳,会吗?学过吗?
她这才知道,北京的很多小学都把这些在她看来幼儿园没必要学的东西当成了入学门槛。
我想起,之前看新闻说有些地方把游泳设为考试必考项目,教育部还出来辟谣。
教育部的辟谣最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有的地方将游泳作为考核项目,但不代表所有地区都必须这样。
现在才知道,这里的“有的地方“,就包括北京。
当年我还没到北京前,很多人告诉我北京的孩子读书很轻松。
后来见到了很多同事的孩子才知道。
在北京,多数孩子的竞争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到了幼升小又是一层考验。
许多北京的小学,一年级都不会太花时间去讲拼音或者算术。
而是默认,这些都应该是提前半年到幼小衔接班里去学。
很多好一点的学校,甚至一上来的体育课就有游泳、跆拳道之类的。
这意味着,如果让孩子在幼儿园完全“放羊”,就算能顺利升入小学,也会被班上其他同学起步就甩在身后,承受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这种一路“抢跑“的培训,对孩子和大人都是非常大的煎熬,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接受。
但如果不接受,也就相当于选择了一条“非主流”的成长模式。
问题是,又有多少家长能下这个决心呢?
这还是义务教育,课堂之外的各类兴趣培训、特长培训就更多了。
我同事给我看她某个晚上在某课外培训班外拍的照片,已经晚上八点过了,灯火通明下,外面或坐或站的全是焦虑不安等待的家长。
这是在号称“读书最轻松”的北京,我不知道其他城市会怎样。
我只想起去年有一句挺流行的话: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现在才知道,事实上,生活的不容易早就已经从孩子们开始了。
3
这些可怕的现象背后,内卷已经从成年人席卷而来,覆盖到了孩子身上。
内卷,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现在更多地表达一种消耗精力的死循环。
以前,家长们的认识水平不高、经济能力有限,课外培训的市场化程度也没有那么厉害,只有极个别的人,能去外面参加培训。
这些参加过培训的人,有一些因为天赋或者努力不够,还是不能脱颖而出,有些能明显具有领先优势,但这都是极个别的人,大部分孩子还是按部就班地跟着学校和老师的节奏来。
结果,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有钱、有时间去上补习班了,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结果:
要么,所有人都上补习班,上完大家还在一个起点上;要么个别不去上补习班,就会被大部分人超过。
所以,家长们,咬咬牙,怎么样也要孩子去上补习班。
问题在于,之前大家都不上补习班,排名1、2、3……;现在大家都上补习班,排名还是1、2、3,没有变化,消耗的只是家长和孩子的精力。
早些时候,大家刚刚开始上补习班,可能课余之外补补课,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进步;现在感觉,孩子的潜力也已经被挖掘地差不多了,再怎么上,每个人面临的竞争还是一样的。
大家不上补习班,第一名是第一名,有个别人跑去上了,获得了竞争优势,超过了第一名;现在第一名也去上了,所有人都上了,然后第一名还是第一名,每个人付出了额外努力,但排名保持不变。
这就是典型的内卷。
而这种内卷最可怕的是,能上不能下,当大家都开始补课的时候,不会有任何家长主动说,算了,我们家娃太累,不补了。
这意味着你主动选择后退。
网上有人用武侠故事,非常形象地解释了这个现象,我发给大家看看:
江湖中有一本葵花宝典,大家都想得到它。因为得到之后,可以天下无敌,但如果有一天,葵花宝典被公开了,人人都有机会练。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这会成为一个灾难。
因为一个人拥有时,练不练是一个人的事。大家都拥有,练不练就不由自己决定了。比如你有一个仇人,如果你不练,你的仇家就会练成后来杀你,所以逼得你也得练。最终,江湖上所有的人都会练葵花宝典。
练了宝典,可以天下无敌,但因为人人都练了,人人都天下无敌,所以就没有什么天下无敌了。这是一个全输的结局,没有任何人受益于自己的额外付出。
同样的,现在的培训机构就是公开的葵花宝典,谁要不学,别的孩子学了成绩就会比他好。要是学了,可能就要毁掉自己的童年,如果所有人都学了,但上大学的名额没变,所以没有人从中受益,只是所有参与的人都损失了自己童年。这就是内卷。
只不过我觉得,在这过程中,孩子们损失的不止是童年,还有更重要的健康。
4
从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公司都曝出了猝死的新闻,除了这种极端情况,大部分“打工人”在/的高压下,身体也都是亚健康状态。
只不过,成年人毕竟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调节,很多人换换工作,做做锻炼,身体还能恢复。
小朋友们如果小时候就损伤了健康,长大了还能恢复过来吗?
早在很多年前,毛主席就要求:
我提议,学生的睡眠时间再增加一小时。现在是八小时,实际上只有六七小时,普遍感到睡不够。因为知识青年容易神经衰弱,他们往往睡不着,醒不来。一定要规定九小时睡眠时间。要下一道命令,不要讨论,强迫执行。……现在初中学生上课的时间也多了一些,可以考虑适当减少……工农兵青年们,是在工作中学习,工作学习和娱乐休息睡眠两方面也要充分兼顾。两头都要抓紧,学习工作要抓紧,睡眠休息娱乐也要抓紧……总之,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有些领导同志只要青年工作,不照顾青年的身体,你们就用这句话顶他们一下。理由很充分,就是为了保护青年一代更好地成长。我们这一代吃了亏,大人不照顾孩子。大人吃饭有桌子,小人没有。娃娃在家里没有发言权,哭了就是一巴掌。现在新中国要把方针改一改,要为青少年设想。——毛泽东《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
所以,教育部才采取强制性手段,要求一定要保证学生们的睡眠时间。
但这样的通知却让很多家长很崩溃,他们质问:这个改了,其他配套的跟上了吗?中考不考了吗?高考不考了吗?
但很多人没想明白的是,如果大家都不被课外培训之类的占据太多的时间,那每个人的竞争基础还是一样的。
他们担心的是,自己按要求给孩子松绑了,但还有很多家长悄悄地用各种方法给孩子“加餐”“加码”,那自己岂不是亏大发了吗?
看啊,这才是内卷的真正可怕。
一旦TA让所有人都进入了这个陷阱,反而会有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这种内卷。
内卷下,没有人是无辜的雪花。
所有人都在一边痛苦,一边奋斗。
所有人也都骑虎难下。
但我觉得,总有人要先下来,至少在孩子们这一代里,不要过早地陷入这种“循环”。
教育的价值不应是为了功利地实现父母的梦想和期望,而是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使命和人生注定要做的那件事。
让这个社会不要过度内卷,需要的,就是从孩子们开始。
希望这一次的强制要求,能够如愿以偿。
感谢阅读。
——END——
这是我的备用小号。
平时可能会在这个号上写点更出格的东西。
如果你喜欢这个号的文章和观点,欢迎悄悄地分享推荐给最信任、最谈得来的朋友,我们一起相聚在这里,畅谈对时*、热点的看法,把酒言谈、不见不散。
另外,为了让这个平台发挥更多更大作用,我在考虑对本号进行一次升级,总体上是将其作为一个大家交流分享的平台,广泛地吸纳所有人的智慧,而不是我一个人在这里唱独角戏。
也希望听听各位的看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