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宜都民族音乐剧《清江清长江长》
全省巡演完美收官
《清江清长江长》全省巡演工作从今年3月开始,先后在宜昌市区、枝江市、荆州市、公安县等地共演出21场。共吸引了余名观众现场观看,这部大型原创民族音乐剧不仅代表了宜都精品文艺文化作品创作的新高度,也体现了巴楚地区文艺文化的多样性,赢得广泛赞誉。
从年9月首演开始
许多观众就慕名而来
走进剧场观看这部大戏
这其中不乏“文艺大咖”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教授
研究生导师、旅德歌剧史研究专家蒋一民
还曾在观赏完演出后留下了文章
《乡土题材的“再乡土化”:
民族音乐剧清江清长江长的启示》
全文如下
去年底,我在宜昌观看了由湖北省宜都市歌舞剧团献演的原创民族音乐剧《清江清长江长》。这出典型的“小中见大”的现代戏,以中国内地乡村的“小地方”为情节地点,紧紧扣住改革开放大潮的大背景,讲述新时代的故事。戏剧结构清晰,逻辑性强,冲突跌宕起伏,张弛有度。音乐和舞蹈建立在当地民间风格的基础上,散发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以现代技术予以编配,纯熟圆润,常有巧思。
这部作品的基调隐含了民间史诗的某种特性,讲述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发生在湖北宜都一座坐落在清江汇入长江的交汇口岸边的小山村的故事。那里离长江三峡不远,山清水秀,景色如画。以土家族为主的村民谋生主要靠上千年来祖辈相传的两种方式:拉纤和种茶。在这样的“桃花源”式的闭塞性中潜藏着与现代开放社会的冲突,此为故事情节的深层背景。“序幕”由女声齐唱优美悠长的旋律导出剧名同名主题曲,而后加入男声,将全剧据以展开的基调浓缩其中。
全剧由6场22个唱段加两个幕间“楠管”说唱以及“序”和“尾声”组成。剧中贯穿了三组主要冲突:一、“抢女人”,即年轻的纤夫冬哥与土家族采茶女水妹子这一对恋人跟欲强娶水妹子的当地私企茶叶经销商陈大发的冲突,是戏的缘起;二、“比茶招婿”,水妹子之母阿妈与冬哥之父船老大这对曾经的恋人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分手所饱经的无奈延续到了第二代,阿妈对“抢女人”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看谁能种出优质茶。这个解决方案实际上并非“解决”,而是生出一个新的冲突,跟父亲同为纤夫的冬哥却跟父亲不同,他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三、个人和集体的命运被置于传统和现代化的冲突之中,第一幕里双方提亲的彩礼“山货”与“三转一响”的对立昭示改革开放的大潮业已波及这偏僻的山乡。前两组冲突由第三组冲突即传统和现代化的冲突所制约,第三组冲突在追赶时代经商致富的曲折故事中获得解决,最终破解所有冲突而致结局幸福圆满。
如果我们将构成这三组冲突的故事加以类型化,那么可以抽象为“改革开放的背景+富有民俗特征的情节”,适应于我国当下所有现实乡土题材戏。那么,《清江清长江长》这个故事“套路”有何创新呢?有什么启示给我们呢?顺便要说明,内容的“套路”常常是戏剧获得观众认可的模式化结果,而“套路”的成功取决于“套路”应用在创作中的多样性和艺术性。
《清江清长江长》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抓住了情节“母题”最具民俗特性的一个核心动机:“比茶招婿”。我国在民间文学、神话传说、古典戏曲的研究方面吸收国外学术方法,对传统文艺作品的题材类型化研究即所谓“母题”(topos)的研究,已有多年。这些“母题”代表了中国传统文艺长期形成的典型题材群,“比赛招亲”(凭能力选婿)就是这些“母题”中的一个,围绕着它,可以演化出不同的变体,“凤台选婿”(公主选驸马)、斗歌、作诗、猜谜、抛绣球等等,都属于这一“母题”。经受考验及其过程是这一“母题”故事展开的关键情节,而本剧的“比茶招婿”不仅是一个典型的“比赛招亲”,而且植入“改革开放”的宏大背景中,设计出一系列情节生动、一波三折的衍生冲突以及复合冲突:新一代青年与旧社会的价值观冲突(由冬哥水妹子和船老大阿妈两代恋人代表),但是冲突内部又有交叉;再如冬哥与陈大发的冲突因船老大之死而和解却又变为他们二人为一方共同与奸商的冲突,这一冲突又因受骗而引发他们与“把身家性命都押在茶叶上”的村民的冲突。
这个“母题”的运用给予的启示有两点:一、启用传统的类型化情节能获得广泛的兴趣和理解,抓住观众,如果搜索一下,这一“母题”在国外也是流行的,这种人性化的“通用”题材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提供了潜在经验。二、将传统的乡土题材接入当下新时代,是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尝试,也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进行了有效果的潜在准备。这两点在《清江清长江长》的创作中的统一其实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实现了一个“再乡土化”的结果,为乡土题材怎么适应新时代、怎样转变为现实题材进行了很有推广意义的探索。“再乡土化”(relocalization),也译作“再地方化”,是人类学的一个前沿课题,近年来也受到戏剧界专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