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中国既有巨大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面对全新的形势,如何加快改革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人需要破解的历史命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以宏大的战略视野、巨大的*治担当和高超的驾驭能力,开启了彻底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在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之下,这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新改革。
△视频:新常态开创经济发展新模式
新常态:开创经济发展新模式
几年前,国内外对中国经济何去何从心存忧虑。多年以来,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尽管让中国以10%以上的增速奔跑了近30年,但是从年开始,中国经济遭遇连续十几个季度的增速放缓。长期需求刺激为主的发展方式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增长动力衰减,经济结构扭曲,人口等要素成本优势消失,资源环境矛盾凸显。
对这个形势怎么看?这需要一种新的思路、新的理论,来概括指导中国经济的实践。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冷静观察、缜密思考、深入研究,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这个全新判断。6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一月之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系统阐述了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和应对方略。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新常态这个词成为总书记在公开讲话和文章中的“高频词”。“新常态”理论在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供给侧改革:转型升级新方略
进入新常态之后,中国经济最突出的问题在哪里?“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判断。相对于中国经济长期注重需求侧管理而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更加注重从供给侧发力,以改革的办法来破解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
作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国内大量产品卖不出去,钢铁煤炭领域存在巨大的过剩产能。与此同时,1.5万亿元的海外购物却让全世界为中国人强大的消费需求咋舌。冷热反差的背后,是变化了的市场需求和跟不上需求变化的供给。中国巨大的传统产能面临过剩,金融风险积聚。
适应、引领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呼唤新的解决方案。
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多月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详细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就是要促进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此后,在多个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释这一理论的深刻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年中国经济的年度词语。
作为重大创新,供给侧改革带来的不仅是理念和思路重大的转变,紧跟着的还有“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一整套辩证施策的治疗方案。全国范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在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同时,稳中求进,不断突破。两大指标在今年实现了关键性反转。2月份,连续12个月增速为负的全国工业企业利润转为正增长。9月份,连续54个月下降的工业品价格由负转正。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已经愈发明显。
创新:前所未有的撬动
新常态之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到底来自哪里?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答案是创新,他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只有将创新融入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中,才能让中国经济获得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将创新的基因注入到中国经济的转型中。年9月,中央*治局集体学习的“课堂”第一次走出中南海搬到了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同年10月,在*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创新作为五大理念之首,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穿*和国家的一切工作。
创新这一撬动中国动能转化的核心理念,正在成为一股巨大的变革之力。从量子卫星到大推力火箭,从超级计算机到超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年,中国的原始创新正在开启全面提速模式;神舟飞天、高铁奔驰、北斗导航,一个个响亮的中国品牌,成为国际市场上闪光的“中国名片”;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一个个全新的技术,成为未来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催化剂”。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勇气,掀起一场撬动未来的创新革命,为经济的持久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在新的起点上形成崭新开放格局
△视频:在新的起点上形成崭新开放格局
除了内部的改革和创新之外,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中国正在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内外联动性,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短短三年,世界的反应超乎预期。积极响应的国家、地区和机构超过个,和中国签订合作备忘录的国家超过30个,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超过50个,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地球村的共识。
“一带一路”倡议同时也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向纵深挺进。重要技术标准、重大技术装备,优势产能走出国门,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开放提速,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从旁观者、跟随者,到参与者和引领者,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G20杭州峰会上,中国直面发展难题,为世界经济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的“药方”,引领G20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在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的当下,中国坚持做全球自由贸易的旗手;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入篮”,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首次出现了“发展成分”;倡议成立亚投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贡献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信的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在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中,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也为世界的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
改革:为了公平正义和人民幸福
△视频:改革为了公平正义和人民幸福
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攻坚克难,全面推进改革进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改革的路线图清晰,改革就是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幸福,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唯有改革,不断向纵深挺进,才能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唯有改革,不断攻坚克难,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才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
唯有改革,不断砥砺前行,才能更好地诠释人民幸福和公平正义,才能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在过去三年里,深改小组30次会议中,审议的多个文件都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人民长远福祉。中国最基层、最普通的百姓冷暖成了深改会议重要的议题: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切实缓解儿童医疗服务资源短缺问题、全面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一项项精准而实在的改革措施,让很多人的命运发生着改变。
——覆盖13亿人口的医保网正在越织越密。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异地就医结算、网上和电话挂号,一系列改革直指看病难、看病贵。
——为了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乡村教育建设提速,阻断贫困的代际遗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力促进公平和科学选才,全国性鼓励加分项目被全部取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统筹推进。
——坚持社会*策托底、守住民生底线,万城镇低保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正在完善;多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免费专业技能培训正在开展。
——为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正在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再分配调节机制,让更多的人进入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橄榄型的分配格局。
年即将过去,我们每个人对未来会有新的愿望和期许。尽管今天的中国依然面临长长的问题清单,大家依然会有些不满和牢骚。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改革措施逐步出台和落地,我们的美好愿望就会随着自己的奋斗和国家的努力变成现实。还是习近平总书记那句话,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更多新闻
这个词成为中国经济年度词语,跟你我生活密切相关
别人在你家门口耀武扬威,难道你还不能准备一个弹弓?
韩总统亲信通话录音曝光又添新罪证!
地铁急刹一乘客摔成十级伤残只因一事法院判地铁公司无过错!
监制/朱晓阳主编/王兴栋
编辑/江永韬
?央视新闻
觉得不错请点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