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全文公开未来五年,海南要这样发展
TUhjnbcbe - 2021/5/17 16:23:00
寻找最后的高原作者:宋晓明

在灵石县境内国道公路沿汾河谷延伸。河道两侧平坦的可耕土地与河谷两侧往外隆起的高原相比,宽阔程度不及高原十分之一。现代化的楼房争先恐后在这些狭窄区域城镇区建起。汽车也在河谷平地大小公路行驶。人更是集中在河谷的大大小小工厂、学校、医院、小区等各种建筑里。繁忙,工作,永不停息。高原人如何生活?也是这般忙乱?忙忙碌碌已半生,离开河谷,离开人群,向高处走去。越往高原腹地走,房子少了,人少了,增添了几分安静与神秘。

我写的这个高原不是我国西南的青藏高原,而是北方山西的黄土高原。灵石境内高原居民骤减,房子少了,人少了,高原也显得大了起来。

01徐家山

汾河支流静升河谷地新修的平整宽敞大道车辆众多。上高原的路多年无人问津,需要特意寻找才能找到。狭窄老公路从高原脚下向上延伸。走上海拔一千多米,红色白衣庙出现在山路边。尤家山已经消失了?白衣庙南北殿宇檐顶尽无,避雨的作用也尽失,更不用说供人祭拜许愿。院子里杂草、乱枝让人无从下脚,已然是一座荒庙。老村房舍痕迹也无从寻觅。它们比白衣庙消失得更快。白衣庙好歹庙门雕刻的三个老字还在。居民的房舍呢?家庙呢?山村居民从外迁来还是世代居住在此?对土地虔诚,对生活虔诚,他们建起这座红色庙宇。最终这种虔诚也抛弃了。我还会不会来?在这座红色庙宇完全坍塌之前,再来看庙门上的三个字。

徐家山与尤家山村是距静升镇最近两渡镇的村子。静升古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古镇,旅游业兴盛。走完古镇,有时间的话顺便走走北山村子也是惬意的事。况且北山高原古村确实有些文化古迹。徐家山村能比尤家山村存在更久一点?这个离尤家山村不远位于高原之巅的村子,规模比尤家山村大了几倍。这个村的居民费了更大力建起这个村子。一个交通不便的高原村落最高处平地上竟然有二层的瓮门。这山村的“过街楼”一层是丁字形套在一起的两个门洞,二层是庙宇。门洞上方雕刻的“环翠”两个老字告诉来往客商这里古木葱郁,高原景色秀丽。门洞连着进出村子的街道。往外的商道一条是通往静升镇、介休城的古道,另一条是通往两渡镇,再辗转到介休城的老道。村内街道两侧店铺已湮灭在历史长河,没有了半丝痕迹。不远处高耸的古堡会有一样结局。现在能看到的砖砌门洞会彻底坍塌,夯土堡墙会化为尘土。

徐家山村除了瓮门上的寺庙,古堡脚下还有两个寺庙。十里八村前来赶集的附近村民买完货,也会在这几个庙里烧柱香许个愿。寺庙残破,风蚀的柱础石依稀还能看见雕刻的图案。徐家山先民在高原打造了与河谷一样厚重的文化。在他们走后,这些文化将很快老去,消逝。寺庙大殿高高的台基或许很长一段时间在记忆里难以磨灭。

02马家山庙

和徐家山村隔着几个沟。沿高原之巅的路能到达马家山村。说是村,房子都已拆尽。一片砖瓦都找不见,更别说一堵墙。徐家山村墙上还写着“徐家山”三字,残留着最后的文化痕迹,提醒这沉寂高原上曾集居着人群。马家山村所有文化痕迹随房子消失殆尽。用不多久,路经高原的人全然不知这里曾有过一个村庄。其实地图上的附近另一村子任家山村也已荡然无存。

幸亏还有一座老庙。是这座荒庙一块石碑告诉我这里是马家山村。石碑碑文记载古代村民和周边各村集资修建寺庙。修建寺庙是大事,一村之力办不到。苏溪、尹方、南堡、尤家山、焦峻村、张村、土洄泊都伸出友好之手帮助建起高原寺庙。寺庙正殿、偏殿、戏台、钟楼、鼓楼一应俱全。高原小村因之增添风采气势。恒盛号、广和号、光裕号、天成号、广源昌、谦盛店、义和当、全盛当、文亨当等等,捐款店铺众多,可见当时灵石山城静升、两渡等地商业之盛况。除集体集资,还有个人捐款行为。捐款个人十有八九是马姓。满满一石碑马姓名字,估计全村人都捐了款。马家山人心齐,凝聚力可见一斑。

马家山村是高原最小村之一,但也出了不少人才。石匠、木匠、泥匠、画匠都为修建寺庙倾注精力。寺庙建成,高原夜晚灯光照亮黑暗。这灯光其中就有寺庙的一束。

马家山村现在仅存的人文痕迹就剩坍塌的寺庙。寺庙石碑是高原创造的灿烂文化,上面记载着重要历史。碑文涉及的南堡村可是现在南浦?焦峻村、土洄泊又是哪两村?历史厚重又扑朔迷离。古碑对研究本土地理、历史、商业、家族很有价值。

03文殊原

文殊原是灵石县中部一个大高原。村庄、路、庄稼地、农牧业基地应有尽有。走上高原,汾河谷地一切嘈杂隐匿了。大高原足以阻隔和吞噬一切外面的声音,只剩这里的风声、树叶声、鸟鸣声。

夏门镇文殊原高原最大村落是文殊原村,居民安静地居住在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只有集中修建的一排排农家院落。普通农家院落中有几个先民留下的文化气息浓厚的老院落。文殊原名字让人联想到文殊菩萨。以前走至佛教寺庙,拜文殊菩萨,求自己有文运,能写出好文章来,求本土文运昌盛。现在走走文殊原,看看历史老院,让世俗浸染的心安静下来,纯洁一些。

建造讲究的老院集中在村东。三个仍居住着人。一个大院,正屋一层之上建有二层。有几分气势,与大高原地理气势暗合。门窗部分为新式玻璃,部分是旧物件,传统木质。各种图案造型增添了建筑美观。东西绣楼、古式院门、院门前照壁,整套老院落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得以幸存。

最好看的一个宅院已无人居住。可堪称豪宅。主人过着有讲究的生活,院子里一个门被建造得如同花园,做成了六边形。普通农家不会有这般做法。东西厢房屋檐两侧花瓶、香炉雕刻造型优美。村里老人告诉我这是过去大户人家王家的住宅。文殊原的居民数量曾达到顶峰后,现在也在减少。老房子数量也在减少。但是高原的幽静、高原的阳光、高原干净的空气有一天会引来游人。

离开高原时,我在想下次来去找找人们相传文殊菩萨坐化后村里为之修建的三教祠。我也在想,或许这里葡萄园的葡萄将来会酿成美酒。

04霍口

翠峰镇吴家山头村往霍口的路海拔一直在上升。地图上标注的几个村子一个未找到。一个放羊老人告诉我他是青阡洼的,小村还有三户人家居住。但高原尽头翻过深沟就是原始植被遮盖的大山了。始终不见青阡洼的踪影。地图上另一个更加偏远的村子霍口快要到了,接近目的地的一段路变得异常难走。这是个原始自然的村子。偏远,人迹稀少,从小听马和、张嵩村一带居民所述的抗日战争著名的摩天岭战役就发生在其附近。地势雄险,山林葱郁,风景优美。只是常年无人走,路被雨水冲刷出深浅沟壑。路表土壤完全变成小石子。这样的路上车辆无法行驶。如此偏远的高原小村落也不会有车辆来。进入村子,居住着只有四五户人家了。

霍口村羊比人多。高原空气清新。羊群比河谷人幸福,享受着大自然的赏赐。农业与牧业一样是高原小村人生存的经济基础。彩色金秋,金黄玉米成熟。男女老少都到地里干活儿,几只狗看护着院子与羊群。高原深处的村子,隐藏在土丘后,淹没在树林中。山林寂静。

高原的村子经历盛衰。出行还是徒步的时代,人们居住河谷平地出行比高原山村人方便不了多少。住在高处比低处还多了防洪水的好处。现在河谷平地上车多了,河水少了,交通方便了。住在高处的村人渐渐离开村子走下高原,山林更加寂静起来。从高原霍口小村通往吴家山头,我来时走的难走的路一直通往马和、介休、太原。若干年后,这条路会变成像今天千里径古道一样的古道,淹没在荒草中,失去作用,再没有人走,与这身后山林一样寂静。

近村的路坡阧难走。常年无人来,沟壑不平路面铺满落石。走哪都开车的年轻人进不来,也不会进来。霍口被隔绝于世,重回最初的世外桃源。村里寺庙没了踪影,幸存一个献神的砖砌照壁,砖上雕刻着植物图案。村人忙碌了几个世纪,逢年过节拜寺庙里与照壁上的神,祈求村子长盛不衰,人丁兴旺下去。现在,拜神的人渐趋离开。照壁会像山石风化。人类居住的痕迹荡然无存后,只剩下阳光照射着的山林、野草和山花。

05胡家岭

灵石县城四周都是高原。城区翠峰镇境内有翠峰山。其实,这山实则就是一个黄土高原,整个镇区绝大部分村庄建在高原上,由起起伏伏的高原之路与别的高原连在一起。山下不大的平地,集中了最多的城市人口。刚上高原,低处汽车声音、工程炸石声向上传来,仿若依旧在吵闹的谷地。过了陶家山村,高原的特征变得明显起来。寂然无声,犹如密境。越往深处,到郜家庄,海拔属于最高梯队。远处同一海拔梯队的高原层层叠叠。高原太大太多,高原的寂静已经将谷地所有声音彻底吞没。本来狭窄的谷地一点点消失了踪影,就像是谷地根本不存在,汾河流经的这个县城全然是一个高原似的。

离开郜姓的庄子,再深入,抵达胡家岭。高原之巅,居民的房子从高到低分布在一个山岭上。避风的南坡,家家户户沐浴在阳光里。温暖、干净的村庄。安静中有一丝热闹。

黄土高原最多的就是黄土。高原村庄村民居住在土窑洞里。与郜家庄一样,高高低低土窑洞坐北朝南。阳光洒下来,院内外长出茂盛的树来。枣树、柿子树,村庄瓜果飘香。城市楼房、街道早就远离果树。高原果园、菜园,连同树林形成的绿色大自然包围着村庄,村庄笼罩在清新自然的空气里。

半生之后,才发现高原城市所有拥挤都在谷地。人们不愿出力爬坡来到的高原才有巨大的空旷、安静、舒适。

06帅家山和斩断墕

静升古镇东面汽车行驶的高速公路和省道通往介休、太原方向。如选择徒步,可进入镇上沟谷沿高低起伏的古道翻越高原。古镇与集广古村连在一起。古镇北部高原也与集广古村的高原相连。集广建筑最多人口最密延伸最深的沟谷尽头,坡路通往高原。还在沟谷半路,就望见路高处清澈的蓝天。古人沿古道走上高原,蓝天、绿树、青草也引得其诗兴大发。城市在远离高原人车拥挤、空气模糊的低处。我想往更高处走。高原、沟壑,沟壑、高原,如层层叠叠的大海波浪数不清多少个。视野开阔,心胸也开阔起来。空无一人一车的野外,甘甜的空气大口大口吸入。东部,彼此隔着一段距离的一个个村子镶嵌在绵山下的高原上。我这边脚下也是如此。

数公里古道结束,转个弯,帅家山大槐树、老庙、烽火台相继路过。几个青砖黛瓦的老门,残破不堪,依旧不愿彻底倒塌。它们与村中间两棵老槐一同证明村子的古老。高原古道上一个避风藏气的地方。村里有几块老石碑讲述着古道行人庙里歇脚喝茶的故事。古道道路漫长,起伏不平,曲折难行。偶有村子出现,的确成为旅人休憩的好场所。

继续往北,差不多一样远的路程后又一个土原上斩断墕村把着古镇北大门。灵石县东北最远的村子。村里老宅比帅家山少但集中。一位*姓男子说原先有一个庙宇,已消失。一只模样难辨年久的石狮子在老院外荒草里。村子繁华已尽,老建筑已到垂暮之年。石狮子常年风化,生命也到了尽头,不像过路的活蹦乱跳的松鼠能嗅到松叶与青草的香味。

古镇北端高原除幸存的几个较完好的村子,其余大多村庄一个个没落了,我的高原之行才刚刚开始。我穿梭在茂林与花丛中,穿梭在所剩的一丝文化遗迹中。高原千年文明仿佛在梦中走来。

作者简介

宋晓明,笔名北左河,年生,山西灵石人,曾在灵石一中、灵石县委新闻中心工作,灵石县第二届青联委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晋中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灵石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诗歌协会副会长,灵石文史研究会会员,《八方美文》主编,文字见于《阳光》《散文选刊》《火花》《旅游散文》《辽河》《五台山》《吕梁文学》《岭南文学》《大理文化》《辽海散文》《映山红》《西楚文艺》《乡土文学》《文化晋中》《职工文艺》《读者》《西北信息报》《山西工人报》《山西市场导报》《发展导报》《晋中日报》《灵石文史》等。散文《水乡的浪漫》入选《山西文学年度作品选散文卷》;有诗歌入选《山西诗人看灵石作品集》等。

发现更多精彩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文公开未来五年,海南要这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