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得道高僧从一朵花中就能看到整个世界;多愁善感的诗人从一片落叶中就能悟出诗意;充满智慧的人从管中就可知全貌......小小的少年,在他们还不能用自己的双脚来丈量这个世界时,书籍——就是他们拓宽自己世界的最好工具。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贵溪市第一小学贵冶校区五、六年级的学生,去看看他们透过书本所看到的世界。
经典伴我成长—《三国演义》
——五(一)班周子杰
从《西游记》到《水浒传》,从《水浒传》到《三国演义》,无一不让我感受到古人的生活艰辛和快乐,也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正因如此,今年寒假我再次捧起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读完后,我情绪依旧,三国里的人物个个文韬武略、有勇有谋。其中令我最难忘的是智慧忠心的诸葛亮和智勇双全的赵云。
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先生。他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能言善辩,面对张昭的故意刁难,他的一句“大鹏飞万里,鸟雀怎么知道他的志向是什么呢?”这让张昭哑口无言;面对谋士、大臣们提出的难题,他对答如流、言辞得体;他聪明过人,刘备“三顾茅庐”将他请出山后,他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刘备最终建立蜀国;他神机妙算,当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打算利用他造十万支箭的机会除掉他时,他以己之长攻敌之短,避实就虚诱使曹操中计,成功的取得十万支箭,让周瑜也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再看看刘备手下威风凛凛的赵云,他精忠报国,对刘备更是忠心耿耿,他不顾生死,单枪匹马从八十万曹军中救出阿斗和甘夫人。在定军山,赵云奉命去烧曹军粮草,利用埋伏赶走了曹军,夺得了粮草,使得曹操都对他有了爱才之心。
读经典三国,悟英雄气概。《三国演义》开了我的眼界,让我知道了做人要有“忠”、“义”、“智”、“胆”之识。这是一本伴随着我整个寒假的精神食粮,真是一本不错的书,有空你也来看看吧!
《水浒传》读后感
——五(二)班胡艺曦
正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结识许多高尚的朋友,在对话中接受灵*的洗礼。而我最近读的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就是这样一本书。
《水浒传》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七十回以宋江、晁盖为首逐渐吸纳四方好汉。这些英雄豪杰聚集梁山的目的都是“替天行道”,打抱不平。最终一百零八位好汉齐聚忠义堂,排定座次。后五十回描写梁山好汉接受朝廷招安,为国效力的故事。
《水浒传》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创造了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宋江、吴用、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人最具神采。就拿天魁星呼保义宋江来说,他的多重性格被刻画地淋淋尽致。他原本是郓城县押司,孝忠皇帝,讲义气,具有正统思想;他又疏财仗义、济弱扶贫,被称为“及时雨”;明处为朝廷办事,暗处结交劫了生辰纲的江湖大盗晁盖,表现出他性格中既温柔敦厚又有虚伪狡诈的一面。后来他被逼上了梁山,在晁盖阵亡后成为梁山首领,极力主张接受朝廷招安,并在被招安后率领梁山好汉先后攻打辽国以及田虎、王庆和方腊率领的起义军,回朝后不久被奸臣高俅等人毒害,因为他复杂的性格,这些故事才能水到渠成。
《水浒传》不仅有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还有俚俗又不失生动的语言,让整本书读起来趣味盎然。小说中人物言语贴近生活,活灵活现。如武松被发配到孟州,在牢狱中不肯行贿,差拨恼羞成怒道:“你也是安眉带眼的人,直须要我开口说。你是景阳冈打虎好汉,阳谷县做都头,只道你晓事,如何这等不达时务!你敢来我这里,猫儿也不吃你打了!”言语之中生动地刻画出差拨是一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总体来说,《水浒传》是一本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鲜明的伟大作品。它让我明白了要不断追求理想,还要去实现理想,只要坚持到底,不放弃,就一定能实现。
我深深地被其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不知不觉地喜爱上了中国古典文学,无法自拔。
读《水浒传》有感——五(三)班张帝周
这个寒假,我认真地读完了《水浒传》,里面的许多英雄好汉都使我刮目相看。
《水浒传》主要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平民出身的人起义,但被奸人所害的各种事迹,深刻而细致地刻画了一些朝廷统治阶级的罪恶,让我体会到那时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的情景,同时也赞扬了平民好汉勇于打击罪恶势力的精神。
当我读到武松打虎那一回,我真替武松捏一把汗----一个人怎能斗过老虎呢?况且他只有根哨棒,劈老虎又劈了个空,哨棒也分成两半,如何脱险?还好武松动作敏捷,只一闪,躲过了,又一跳,老虎扑了个空。随后那老虎气急败坏,又朝武松扑来,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顺势抓住老虎的头皮使劲往下按,最终用拳头把老虎打死。要是换成我们,肯定会逃跑,但是武松却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可以看出他有多勇敢。我认为困难就是一只“老虎”,只要勇敢面对它,就能打败“老虎”,解决困难。
更让我惊讶的是,原本打家劫舍的朱武、杨春和陈达改邪归正,最后消灭逆*。他们就是一百零八人中的好汉之一,之前史进与他们和好,一起庆祝,他们早就改掉了以前的陋习,变成好人。原来人无论多坏,在正确的引导下都能变好!
读完《水浒传》,我懂得了将来要像宋江一样为国家誓死效忠,但是不能像书中宋江那样,对迂腐的朝廷依然忠诚,那就是愚忠啊!
看三国论英雄
---读《三国演义》后感
——五(四)班李想
这是卧龙岗?那是诸葛亮?只见他轻摇羽扇间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可谓是一人妙计足以安天下。
那红脸的英雄可是关云长?只见他二尺长髯,胯下赤兔,手握青龙,“过五关,斩六将”只为那忠肝义胆的桃园一拜;华容道上艰难抉择,放“曹”归“魏”,只为那英雄相惜的知遇之恩,实乃有情有义大丈夫也!
“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吴蜀联姻”“白帝托孤”......英雄不是刘备乎?“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败袁绍”......此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一代枭雄曹操!
东汉末年,朝*颓败,官宦擅权,人心思乱……难道我来到了战火纷飞、群雄逐鹿的三国乱世吗?
“丁零零,丁零零……”床头的闹钟硬生生地将我拉回了现实。哎,原来只是南柯一梦!
虽然这场梦幻的“三国之旅”被打断了,但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精彩纷呈的故事已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在那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年代,仁*爱民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忠勇双全的关羽、粗犷豪放的张飞、骁勇善战的赵云、知人善用的孙权、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才智过人的周瑜……一位位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在魏、蜀、吴的三国世界里,上演着生死存亡、可歌可泣的故事。追忆着那一个个远去的背影,我不禁又捧着《三国演义》细品了起来。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
——六(一)班何正惠
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爱丽丝和姐姐坐在河岸上,突然,一只粉红眼睛的白兔跑过,她好奇地跟进了兔子洞。随后,她在洞里发生了一个个有声有色的故事……
爱丽丝因为好奇而跟着一只兔子,没留神掉进了巨大的兔子洞。于是她便进入了奇境,她发现自己可以随意变换自己的大小,她耽搁了一会儿兔子就不见了,她只好一直走,走了很久很久,她被泪池冲到了一个悬崖上认识了渡渡鸟、老鼠和老鹰等奇特的动物,爱丽丝又看见了那只兔子急忙的走着咕哝着:“快来不及了,快来不及了,皇后一定生气极了!”她跟了上去,不料兔子把爱丽丝认成了自己的女仆了,兔子让爱丽丝给它拿手套和扇子,在兔子的家中,爱丽丝误食了一瓶汽水,她开始越变越大,误伤了小小的兔子,兔子生气极了,于是她吃了一口缩小蛋糕又变小了,她急忙走了,她碰到了王后,于是与这位暴力的女王打了一场槌球。王后试图命令爱丽丝,让爱丽丝去做一些事情。爱丽丝反驳了她,她就丢了一副纸牌牌上,纸牌粘在爱丽丝的身上,她拼尽全力挣扎,却发现自己躺在姐姐的怀里,原来奇境只是一个梦。
我喜欢爱丽丝,更喜欢这本书带给我的享受和欢乐,奇妙和幻境,让我可以在她的世界里畅所欲言,自由翱翔。
在逆流中砥砺前行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感
——六(二)班赵徐兵
就在今天,我读完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当我合上书的最后一刻,内心充满了对海伦凯勒的敬佩。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讲述了海伦凯勒的一生仅仅度过了19个月的光明生活,然后变成了聋哑人。虽然她的世界没有光明,没有声音,但是这不幸的一切并没有使她放弃对知识的追求,相反是她更加顽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学,并取得了博士学位,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和演讲家。
与海伦凯勒相比,很多身体健全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经不起一点磨难,他们选择逃避,以消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但是如果给他们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他们应该庆幸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因为和海伦凯勒相比,生活的困难又算什么呢?曾经的我就是一个害怕困难的人。只要遇到挫折我就退缩,我总是依赖自己的父母能替我解决一切困难。比如我做作业的时候,碰到自己不会的题目,总是不愿多花时间去多想一下,比如我不愿意加强体育锻炼,因为觉得体育锻炼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现在想想真是惭愧啊!
学海无涯,将来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但是我们不要气馁,不要退缩,要像海伦凯勒那样乐观,积极向上,即便在逆流中也要砥砺前行。
读《童年》有感
——六(3)班张逸凡
《童年》是作家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既是作者的一段生平自述,又是一部优秀的艺术珍品。
它主要描写的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经历,他三岁丧父后,跟随母亲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十分粗野自私,经常毒打孩子,有一次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觉,大病了一场。除了外祖父,阿廖沙还有两个贪婪、粗野的舅舅,他们曾因为嫉妒阿廖沙的父母,把他父亲推进冰窖里。就连善良、乐观的“小茨冈”也被他们害死。
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直到他母亲去世后,外祖父叫他去人间混饭吃,他才离开这个家。
这个家里发生的一切都使阿廖沙十分愤怒,身边这些层出不穷的暴行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是,阿廖沙并没有被这些事所压倒、所毁灭,他反而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自信的人。这是因为,现实中除了有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外,还有许多善良、正直的人们,是他们给了阿廖沙力量和支持,使他看到了光明。如果没有他们,阿廖沙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
像关心、爱护阿廖沙从不向困难低头的外祖母,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教导阿廖沙要做个“正直的人”的老工人格里高利,还有那个为科学献身的知识分子“好事儿”,以及阿廖沙身边的良师益友,正是这些平凡的、善良的人培养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向上、不畏艰难和反抗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不求回报、无私地关心帮助着其他人,我们要感谢这些人。想想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如此幸福的年代,更应该努力学习,像阿廖沙一样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善良、乐观、自信和不向困难低头的人。
《让世界充满爱》——《骑鹅历险记》读后感
——六(四)班吴佳颖
“他走上堤岸以后,又回过头望着许多飞越大海的鸟群。所有的鸟都发出引诱的叫声,只有一群大雁在他还能看见的时候一直默不作声的向前飞着,直到消失在远方。他们排列均匀,队形整齐,速度飞快,振翅强健有力。男孩对飞走的鸟儿无比留恋,他似乎盼望着再次变成能够跟随一群大雁飞跃陆地和海洋的大拇指”
这是《骑鹅历险记》的结尾,是主人公尼尔斯与大雁告别的场景。我也要与主人公和大雁告别了。但是,书中后面变得乐于帮助他人的尼尔斯,善良坚强的大雁,热爱自由的金雕高尔果,热心肠的渡鸟巴塔基这些形象。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这本书出自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本书主要写了一个经常欺负动物的男孩尼尔斯被狐仙变的只有大拇指那么大,他骑在雄鹅茅帧背上,跟随大雁旅行,到了许多地方,经历了许多危险。从而使他改变,渐渐养成了一位主动帮助动物的习惯,他终于变成了一个热爱动作,关心动物,乐意帮助他人的好孩子。
从前的我也像从前的尼尔斯一样欺负过动物。我经常吓唬猫,吓得猫一见我就躲得远远地;我捉了许多蜻蜓,把它们折腾得半死不活,筋疲力尽;甚至我将小鸟的腿放在蚊香上烧.....
读完这本书后,我太不应该那样做了,因为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大自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如猫头鹰,蛇,狐狸能帮助人们捉田鼠,蜻蜓,青蛙,燕子能帮助人们捕捉害虫,牛,马,驴能帮助人们劳动,狗是公安战士侦破疑案追捕坏人的好帮手.....动物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好处真是说也说不完。
假如我们这个世界没有了动物,那将会是什么样呢?
“春眠不觉晓,”处处不闻鸟啼;公园中,鲜花怒放,却没有蝴蝶,蜜蜂帮忙授粉;夏夜里,我们再也看不到萤火虫的小灯笼了;池塘边,再也听不见青蛙、蝈蝈、知了的歌声了;牧场里也看不见可爱的奶牛,也喝不到鲜美的牛奶;小溪里,没有小鱼、小虾那美丽的身影了...啊!那一定是一个可怕、冷清、凄寂、毫无生机的世界!人类必须保护好环境,给动物一个安身之地,不该驱赶、残杀、贩卖!
人对动物这样,人与人之间也应该是这样。欺辱弱小,互相残杀是野蛮的行为,战争带来的只有破坏,灾难与毁灭!只有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让世界充满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幸福!
一篇篇的观后感,就像一段段的影像,让我们知道了孩子们看这个世界的视角和对书的喜爱,感受到了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富有。所以,看书吧!让自己成为一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人,让自己汲取“墨香”而“气自华”,让自己的世界充满鸟语花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三国时期: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这个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时期,出现很多英雄豪杰,最出名的莫过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他的手下更是人才济济,手下能人奇士更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说一下他们手下的谋士,出名的很多,如诸葛亮,郭嘉,司马懿,庞统等人,那么最聪明八位谋士是谁呢?
第八位、庞统,字士元,号凤雏,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虽然他谋略很高屡出奇策,但死的太早,才能表现的太短。只能排最后。
第七位、荀彧,字文诺,颍川人,是东汉末年时的*治家、战略家,曾被袁绍当做上宾来对待,后来投奔了曹操。荀彧曾在战略方面给曹操规划了一统北方的军事蓝图,并在数十年里都在帮曹操处理军中事务。只是后来反对曹操称王,被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
第六位、司马懿,字仲达,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治家、军事家,他任职过曹操的大都督,擅长出奇策,多次显著的功绩,如两次成功的抵御了诸葛亮的北伐大军,以及远征平定辽东。
第五位、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法正四十五岁去世。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陈寿称赞他可比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
第四位、郭嘉,字奉孝,东汉末年曹操帐下的著名谋士,郭嘉原是袁绍帐下的谋士,后来又投奔了曹操,他辅佐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功不可没,世人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也夸赞他见识过人。他为曹操统一河北立下不小的功劳。
第三.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他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刘备集团根据他的策略才建立了蜀汉。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第二位、荀攸,表字公达,是荀彧的侄子,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的谋士,擅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以及军事策略。曹操征讨吕布的时候,荀攸出奇谋水淹邳城,将吕布生擒。官渡之战的时候,荀彧给曹操献策声东击西,将文丑、颜良杀掉。后出计谋将袁绍的粮草给烧掉了,并劝说曹操接纳许攸,奇袭乌巢,为曹操统一北方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一位、贾诩,字文和,他是东汉末年时期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在赤壁之战时,贾诩曾规劝曹操不应征战江东,曹操不听兵败,后贾诩出谋划策,离间马超、韩遂,帮助曹操拿下了关中。在曹操继承人的选定上,暗助曹丕成为世子。他奇谋百出,算无遗策,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往期精彩咸丰为何30岁便突然猝死,原因太尴尬,史书也不好下笔
鸦片战争后,湖南的地位为何越来越高?有两个原因最关键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
邓绥——我国东汉年间一位著名的女*治家。
汉·南匈奴的混乱
公元94年,刘肇下诏,免去皇甫棱之职,命执金吾朱徽代理度辽将军职务。
当时,汉廷的中郎将杜崇和南匈奴单于安国关系很差,安国作为大汉藩属,便向刘肇上书,控告杜崇。
但是,从南匈奴王庭到洛阳,中间隔着千山万水,等到安国的奏疏进入汉境之时,杜崇也早就知道了这件事,他暗示西河太守将安国的奏章截留下来,使其不达天听,而他,则与朱徽一同上书道:“南匈奴单于安国,疏远旧部,亲近新降之人,想要杀害亲近汉朝的左贤王师子和左台且渠刘利等。另外,匈奴右部正策划共同胁迫安国起兵反叛。请西河、上郡、安定三郡为此警戒备战。”
刘肇毕竟年轻,他能收拾得了窦宪,但未必能应付得了这种近臣和外藩之间的鸡毛蒜皮。
他将此事交付公卿进行讨论。
这一讨论,结果就奔着对安国不利的方向去了——众人都认为应当派人前往南单于王庭,与杜崇、朱徽及西河太守合作,观察安国的动静。如果安国还算听话,就责罚那些不遵大汉的部众,论罪诛杀;倘若安国也不听从命令,则授权使者随机应变,便宜行事,以彰国威。
所谓随机应变、便宜行事……那事情的发展可就由不得安国了。
朱徽、杜崇奉命率军赶到匈奴王庭。安国也是个沉不住气的人,他听到汉军抵达的消息,立即便认为这是汉人要替师子站台,与自己作对,他逃离驻地,随即调兵遣将,要赶在汉人抵达之前诛杀师子。
师子是跟着窦宪立过勒石燕然大功的人,侦察水平是一流的,他探明安国的动向,也毫不迟疑,立刻率领全体部众进入曼柏城躲避,同时向正在赶来的汉军求援。
安国追到曼柏城下,师子命人紧闭城门,严防死守,安国困于城下,无法攻克。朱徽派人前来调停,安国却不肯接受,率兵撤回五原,准备再战一场。
好了,既然安国如此头铁,那么杜崇、朱徽等人可以便宜行事了。
杜崇、朱徽遂调发各郡骑兵,朝着安国的驻地发动攻,匈奴人大为恐慌,乱作一团。
安国的舅父、骨都侯喜为等人心里直嘀咕:北匈奴那帮子愣货都被汉人收拾得服服帖帖,我们跟着安国胡搞瞎搞,会不会直接被汉人灭了?
然后,他们就窝里反,把安国杀了,随后又拥立师子为单于。
杜崇、朱徽一看,我的妈呀,这结果可真没想到啊……
南匈奴的这场内讧,在汉朝的干涉下得以解决。
……
七月,西域都护班超决定征讨不服汉朝管束的焉耆国。
他征发了龟兹、鄯善等八个西域国家的军队,合计共七万余人,浩浩荡荡,讨伐焉耆,大获全胜。焉耆王广、尉黎王等人都被斩杀,而且身首异处,人头都被送到了京城洛阳。
此一战,班超为了彻底震慑焉耆国,故意放纵士兵抢夺掳掠,斩杀五千余人,俘虏一万五千人,扫灭了焉耆人所有反抗的决心。随后,班超改立焉耆左侯元孟为新任焉耆王,并留驻焉耆半年进行安抚。
在班超的恩威并施下,焉耆国拜伏,西域五十余国受其影响,全都派送人质,归附汉朝。远至西海之滨,距离大汉四万里开外的国家,都经过几重翻译辗转来到汉朝进贡。
西海就是今天的里海(世界第一大湖泊,面积38万平方千米,与云南省或者日本国面积相当),位于欧洲和亚洲的交界处,这里所说西海沿岸国家,大约位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三国。
班超,对于我国与中西亚地区的贸易往来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
再回到南匈奴这一方,师子就任南匈奴单于后,有五六百个过去曾为北匈奴效力的不安定分子乘夜袭击师子,想要将这个与汉朝亲近的新单于干掉。
结果,师子身边护卫守备森严,北匈奴人未能得逞。
师子十分恼火,决定好好教训教训这帮不服王化的北匈奴人,然而,他动手还是晚了一步,北匈奴人不服其管束,共有十五个部落、二十余万人全部叛变,拥立前单于屯屠何的儿子日逐王逢侯为单于,纵兵劫掠,屠杀官民,然后带着抢来的辎重前往朔方,打算穿越大漠北去。
九月,刘肇任命光禄勋邓鸿代理车骑将军职务,同越骑校尉冯柱、代理度辽将军朱徽一道,率领左右羽林军、北军五校士及各郡、各封国的部队,又令乌桓校尉任尚统率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部队,合计四万余人,配合师子,对北匈奴叛军进行征剿。
冬十一月,邓鸿率部到达美稷(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师子派自己的儿子率领一万骑兵,与杜崇部下的四千骑兵,与邓鸿会师,合兵追击逢侯,斩杀四千余人。任尚则率领鲜卑、乌桓兵在满夷谷(为军事要冲,位于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进行截击,再次大败叛军。前前后后,北匈奴共被斩杀一万七千余人。
逢侯不敢与汉军对抗,率领残余部众逃出塞外,汉军因战线过长,无余力追击而返回。
汉·黄香温席
公元94年年末,刘肇想要任命尚书令黄香为东郡太守。黄香婉言推辞道:“太守乃是地方行*主官,以臣的能力无法胜任。请让臣留下了继续承担宫中尚书台的繁琐事务。”
于是,刘肇重新任命黄香为尚书令,将其官秩增加为二千石,对其愈发器重。黄香本人也谦恭勤奋,忠于职守,忧公事如忧家事。
说到黄香,他做官的名声并没有做人的名望来得响亮长远。
黄香,字文强(一作文疆),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他自幼聪颖,九岁的时候便已经通晓诗文,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时,他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驱离蚊虫——当然,从现代物理学上讲,如果床上没泼水的话,靠扇扇子是不可能让枕头和席子降温的——使父母可以更舒服地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又给父母暖被窝,好让父母睡起来时不觉得冷。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黄香步入仕途时,年仅十六岁,便受到汉章帝的特别关照,安排他到东观阅览官藏典籍。黄香因此对经典愈发通晓畅达,受职尚书令后,负责掌管宫中机要,极受皇帝亲信和重用。而他办事也勤勤恳恳,把操心国事当作操心家事一样看待。
所谓忠孝两全,黄香当之无愧。
公元95年,邓鸿等率军班师,留冯柱率虎牙营驻守五原。
这支得胜之师回到京城,很多人都想不到,等待他们的不是朝廷的褒奖,而是刘肇的滔天怒火。
因为,南匈奴的谋反实际上是被逼无奈,南单于上书被朱徽、杜崇联手拦截,不能上达天听的真相被发现了。
而且,身为一军主帅,所歼之敌还没有作为偏师的任尚多,屡次贻误战机,最终导致匈奴仍有部分残余力量逃走。
打狼不死,必被狼咬,既然已经动手了,却不能把匈奴人的有生力量完全歼灭,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后患。
邓鸿被指控逗留不进、坐失军机,被下狱处死。朱徽、杜崇二人因拦阻南单于上书,逼反南匈奴,亦被下狱处死。
公元96年,刘肇年满十八岁,到了该立皇后的年纪。
已经入宫四年,比刘肇小了一岁的阴贵人,成为立后的第一人选,这位阴贵人,乃是一代贤后阴丽华的堂曾孙女——她的曾祖父,即为阴丽华之兄阴识。
二月十九,刘肇立阴贵人为皇后。
五月,南匈奴右温禺犊王乌居战反叛出塞。七月,度辽将军庞奋、越骑校尉冯柱出兵讨伐,诛杀乌居战,将其残部及其他归降的匈奴部落共计二万余人迁徙到安定、北地二郡。
十二月,护羌校尉贯友去世,刘肇下旨,命汉阳太守史充接替贯友之职。史充到任后,随即征发湟中的羌人、胡人出塞攻打烧当羌部落首领迷唐。迷唐率军迎战,打败史充,杀数百人。史充因败仗之罪被召回京城,代郡太守吴祉接任护羌校尉。
在西境一带战乱不断的时候,刘肇又将一位女子纳入宫中。
这位女子名叫邓绥,出身名门,其祖父便是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
阴皇后与邓绥的后宫争斗,至此拉开帷幕。
……
公元97年五月,刘肇封阴皇后之父阴纲为吴房侯,特进。
同年闰八月,迷唐率领部众八千人侵犯陇西郡,并裹胁塞内各羌人部落步骑共计三万人,击溃陇西郡郡兵,杀死大夏县长。刘肇震怒,下诏任命刘尚代理征西将军,越骑校尉赵世为刘尚的副手,率领汉兵和羌、胡兵,共三万人进行讨伐。
刘尚驻兵于狄道(今甘肃临洮),赵世驻扎在枹罕(fúhǎn,今甘肃临夏),互为犄角,又派出司马寇盱监督各郡郡兵,从四面一同会合。迷唐大为震骇,不敢营地,逃到临洮之南。刘尚等人迅速合兵追击,大败迷唐军,斩杀、俘获一千余人。迷唐仓皇退走,汉军伤亡也较大,不敢贸然追击,便乘胜回师。
闰八月十四日,窦太后驾崩。
窦太后死后,立刻便有人上书,向刘肇讲明当年梁贵人忧愤而死的真相——原来,刘肇一直以为自己是窦太后所生,并不了解自己的真正身世,直到此时,他才明白自己的生母当年到底承受了何等的悲伤和恐惧。
三公因此联名上书:“请依照光武帝罢黜吕太后的先例,贬去窦太后的尊号,不应让她与先帝合葬。”文武百官也纷纷上言附和。
刘肇亲手写诏作答:“窦氏家族虽不遵守法律制度,但窦太后却常常自我减损。朕将她当作母亲,侍奉了十年。深思母子大义:依据礼制,为臣、为子者没有贬斥尊长的道理。从亲情出发,朕也不忍将太后之墓与先帝之墓分离;从仁义考虑,朕更不忍作有损于窦太后的事情。考察前代,上官桀被诛杀,而上官太后也不曾遭到贬降罢黜。因此,朕不愿贬斥窦太后,请大家不要再说了!”
二十九日,刘肇下诏,以太后之礼,安葬窦太后。
汉·波斯湾的足迹(上)
九月二十八日,刘肇追尊生母梁贵人为皇太后,谥号“恭怀”,追补服丧。十月十九日,又将梁太后的坟墓迁移葬到章帝陵墓之西;追封梁太后之父梁竦为褒亲侯,谥号为“愍”,派使者迎接他的灵柩,葬在梁太后墓旁。
随后,刘肇又召回了梁竦的妻子儿女,封梁竦的儿子梁棠为乐平侯、梁雍为乘氏侯、梁翟封为单父侯,全都位居特进。
因为梁太后的缘故,清河王刘庆的母族宋家也得以恢复了往日的荣光。
窦太后的死,使得刘肇的主*再无掣肘。而在遥远的西域,生来富有探索精神的班超已经将西域局势彻底稳固,他望着再往西的方向,那夕阳落下的地方,不禁心驰神往:“再往西,会是哪里呢?听说在世界的最西方,有个大国名叫大秦,那大秦国与我们的大汉国,哪个更加强大呢?”
大秦国,并非中国历史上的秦帝国,而是中国人对罗马帝国的古称谓。早在中国的春秋时期,公元前年的时候,古罗马人驱逐了暴君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结束了罗马王*时代,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国家由元老院、执*官和部族会议(ComitiaTributa)三权分立。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执*官由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权力;部族大会则由男性平民和男性贵族构成。
罗马共和国末期,涌现出了一位大人物,此人名叫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后世称之为凯撒大帝。恺撒出身贵族,历任罗马共和国财务官、祭司长、大法官、执*官、监察官等职。
公元前60年,凯撒出任高卢总督,在八年的时间里,他率领罗马军队征服了高卢全境(今法国,法国被征服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声威大震。公元前49年,他又率军占领罗马,击败*敌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成为罗马共和国实际意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并制定了《儒略历》。
公元前44年,凯撒遇刺身亡,终年56岁。其养子(原为甥孙)盖乌斯·屋大维·图里努斯接过了旗帜,十七年间,屋大维东征西讨,在腓力比之战中打败共和派首领布鲁图和喀西;又在阿克提姆海战打败安东尼,消灭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成为罗马内战的胜利者。公元前30年,他被确认为“终身保民官”,公元前29年,他获得“大元帅”(Imperator,又译”皇帝“)称号;公元前28年,罗马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意为至尊·至高无上的意思.随后,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虽然没有公开称帝,但实际上已经彻底终结了罗马共和时代。
屋大维在位期间,军事上实行改革、裁减军备,并建立了罗马帝国第一支常备军团和近卫军;*治上设立内阁,以协助皇帝处理*务;经济上创办“国税局”,以总揽财*权。重整行*区划,划分元老院行省与皇帝行省,以确立皇帝的最高军权,并与帕提亚和亚美尼亚建立友好关系。
公元前19年,屋大维率领罗马帝国征服西班牙全境;三年后,他又出兵阿尔卑斯山东部和多瑙河上游,设雷蒂亚和诺里克两个行省,接着又出兵多瑙河中下游,设潘诺尼亚和米西亚两个行省。一直到公元5年,罗马帝国已逐渐征服了莱茵河到易北河之间的土地,几乎统治了大部分欧罗巴,但它新征服的土地上不断发生暴动。公元9年,日耳曼人起义,并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把罗马帝国军队杀了个全军覆没。屋大维不得不放弃莱茵河到易北河之间的土地,之后也没有再进行大的征伐和扩张,进入了一段长达百年以上的“罗马和平”时期。
纵然“罗马和平”,但罗马帝国的实力仍是四处流传,随着西域人东西方向的通商,“大秦国”的名号也传到了汉人的耳朵里。
班超做梦都想去大秦国看一看,但是,此时的他已经年近古稀,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实在是经不起舟车劳顿了。
于是,他把这个梦想托付给了部下甘英。
“崇兰(甘英表字),代我去西边看一看,领略大秦风度,传我大汉威名。”班超语重心长。
甘英慨然应允,他也是个富有探索精神的人。他不仅把班超当主官看待,更是将班超视为父兄和导师。
父兄和导师的梦想,也是他的梦想。
就这样,甘英带着班超的梦想上路了,他率领汉朝使团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西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大月氏直至安息(即波斯帕提亚王国,今伊朗境内)都城和椟城,后历阿蛮、斯宾、于罗,抵达条支,踏足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
经过沿途的打听,甘英知道,渡过西海,就是大秦地界(伊拉克部分国土在古代属罗马帝国管辖)了。
波斯湾并不算大,安息国与大秦国之间常有贸易互通,巨大的商船来来往往,已经轻车熟路。
汉·波斯湾的足迹(下)
甘英找到一艘大商船,想要渡过波斯湾,踏上大秦国土。
如果甘英能够成行,那么,大汉与大秦这两个分别位于欧亚大陆东西方的超级大国,将实现历史性的第一次接触。
但是,安息人不想让这件事实现。
为什么呢?
因为大汉和大秦一旦接触,无论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是战还是和,对安息来说都不是件好事——试想一下如果中美两国关系亲密无间,日本和澳大利亚作何感想;如果中美两国全面开战,日本和澳大利亚又作何感想?
不管这俩怎么想,反正倒霉是肯定的。要么被联合打压,要么成为炮灰,还不如就跟现在这样,打打不起来,和和不到一块去,方便日澳猥琐发育。
安息人也是这么想的——你们大汉使团跑去大秦搞什么?你们俩要是联手了,我们安息人还有好啊?
于是,船夫便告诉甘英:“这大海啊,全是水……无边无际,进了海里风向还变化无常,若遇到顺风还好,三个月能到达彼岸;但如果遇到逆风,得跑个两年多。所以,尊贵的大汉客人,你们可有能够支撑三年的口粮?”
甘英同志心里直犯嘀咕:“要这么久?那我到底还去么?”
见甘英迟疑,安息人趁热打铁:“还有啊,行驶在茫茫大海上,很容易就使人怀恋乡土,经常有人思虑过甚而死。”
甘英怂了,决定不渡海去找大秦国,而是休整之后返回大汉。
我们不要苛责甘英,因为甘英是个内陆人,从未见过大海,甚至连海水苦咸,不能饮用还是刚刚才知道的。
而且,安息人所说的“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在某些观点里指的是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女海妖塞壬。
在希腊神话里,塞壬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妖,常在海中游弋,姿容娇艳、体态优雅歌声甜美动人,有时候,她会幻化为美人鱼,唱歌吸引过往船只,诱使水手因为迷恋她的歌声而失神,直至触礁沉没。*《勋章》里那句歌词:“前方是未知,迎面是海风,塞壬的歌会诱人忘记初衷。”其中的塞壬指的便是这位女海妖。
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么你可以想象一下当初安息人是怎么吓唬甘英的:“海里有个女妖,喜欢用歌声勾引人,你要是听到了那就必死无疑……”
我要是甘英我也不渡海……
说到底,甘英还是吃了人生地不熟的亏,如果那时候有世界地图,甘英一看就知道,其实从安息去大秦,根本就没必要渡过波斯湾。
你顺着波斯湾的岸边继续往西走,就到了……
当然,走陆路不保险,因为安息国跟大秦国接壤的地方不是很太平。
虽然甘英被安息人忽悠了,没能完成抵达大秦的任务,但他仍然值得被历史铭记,因为他是第一个将足迹留在波斯湾沿岸的中国人。他丰富了当时汉朝对中亚的认识,是中西方交流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页。
在甘英抵达波斯湾的这一年,大汉有一位伟大的哲人病故了。
这位哲人,名叫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人。
王充年幼丧父,待母至孝。虽然祖上富贵,家传显赫,但到王充出生时,家道已然中落,王充的祖辈是靠着军功发达的,多有好勇斗狠之徒,王充的父亲王诵就颇有几分恃勇逞强的霸道劲,结果得罪了很多人……
王充对自己的身世和祖先父辈的不光彩行径从不隐瞒,因此被很多儒家人士狠批痛骂,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这不合纲常,斥王充为“三千之罪人”。在中国古代,凭孝心就可以扬名,甚至可以做官,而王充反其道而行之,不为祖上讳,其特立独行可见一斑。
王充成年以后,负笈千里,到洛阳求学,入太学、访名儒、阅百家、观大礼,拜班彪为师,又与大哲学家桓谭交厚,开了眼界,增了学问,初步形成了博大求实的学术风格。
但是,这种风格也毁了王充的仕途——王充深受桓谭影响,不信谶纬之说,但偏偏东汉是靠谶纬立国,光武帝刘秀就是谶纬之说的忠实拥趸。当初桓谭就因为批判谶纬差点被刘秀给砍了……
你不信谶纬,还想当东汉的官?做梦吧!
王充最高的官位是啥呢?州刺史的属官,在当州刺史属官之前,他还当过县的掾功曹、都尉府的掾功曹、太守府的掾功曹……
这辈子全是属官,连一把手都没当过。这对于王充这样一个名声赫赫的大学问家来说十分“难得”。
最后,王充辞职,返回家乡,专心治学,最终写出了千古名篇《论衡》。在《论衡》里,王充否定了“天人感应”,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不可能决定人的福祸。否定了“因果报应”,认为人死如灯灭,不会变成*。反对“奉天法古”、厚古薄今,主张“今胜于古”。
不过,王充否定了“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却并不能合理解释灾祸产生的原因,只能笼统地将一切归结为“命运”,他的种种学说似乎坚持了唯物论,但由于他的唯物论是朴素的,他的认识论是经验主义的,因而在解释社会现象时,又陷入了唯心论。
虽然王充的思想中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但仍然达到了他的时代的最高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于后来的许多儒生对王充心有余悸。
汉·反复无常
公元98年,刘肇将代理征西将军刘尚、越骑校尉赵世召回了京城,全部投进大狱。
罪名是畏惧敌人、怯懦无能。
这个事说起来也挺冤的,刘尚在与烧当羌的战斗中也是屡屡得胜,无奈己方也损失惨重,只好休战,结果给了烧当羌首领迷唐喘息之机,以至于军乱不绝,边境不安。
但是想想邓鸿,刘尚、赵世还是走运的,毕竟他们只是被下狱,而没有被处死。
刘肇命谒者王信、耿谭分别接管了刘尚、赵世的部队。耿谭悬赏招降,吸引不少羌人部落前来依附。迷唐眼见及己方力量不断衰弱,不禁十分恐惧,最终选择向汉军请降,又在十二月率领本族人到洛阳朝见进贡。
你说这事闹的,刘尚出力不讨好,耿谭连打都没有打……
这个时候,迷唐的残部已不足两千人,由刘肇下旨,暂时迁入金城安顿。
但是……迷唐老实了也就不到两年。
公元年,刘肇觉得老让这帮羌人待在汉境赖着不走实在不是个事,就安排他们回大、小榆谷。
但这个时候的大、小榆谷已经很不安全了,汉军修了河桥,想啥时候打大、小榆谷就啥时候打大、小榆谷,万一哪天汉军想灭了烧当羌,那可是手到擒来。
迷唐对护羌校尉吴祉说:俺们的粮食问题还没解决呢,不走!
吴祉很无奈:那我给你们钱粮,你们走吧!
吴祉赐给迷唐很多金帛,命他购买谷物牲畜,催促他早日出塞。
然后,迷唐又叛乱了……
他之所以原来不敢叛乱就是因为缺钱,这回可好,缺啥送啥……
迷唐裹胁了湟中地区的胡人部落,攻杀抢掠而去,搅得大汉边城乌烟瘴气,民怨沸腾。刘肇闻讯大怒,把王信、耿谭、吴祉三人全都召回洛阳问罪。
当然,迷唐的反复无常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利好,公元年,他回到赐支河曲(指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黄河河段),率兵接近汉朝边塞。
在这里,迷唐遭遇了人生当中面对汉军的最后一次失利,此战过后,直到多年以后病死,迷唐也再无能力逼近汉朝边境。
新任的护羌校尉周鲔与金城太守侯霸共同起兵,征召各郡郡兵以及附属国的羌兵、胡兵,合计三万人,到达允川(今青海省青海湖东南、贵德西北的黄河以北地区),迎击迷唐。
一场激战,迷唐大败,过赐支河源头远逃,投靠到发羌部落定居。烧当羌部落土崩瓦解,六千余人投降,周鲔将他们分别迁徙到汉阳、安定和陇西。
迷唐病死之后,他的儿子再次归降大汉,烧当羌部众仅剩数十户,再无当年羌人头号部落的强盛。
匈奴和羌人的衰败,并不意味着大汉边境就此安宁。
鲜卑、乌桓的悄然崛起,给大汉后期直到三国时代的北境兵灾,埋下了深远的隐患。
这年冬天,鲜卑进攻右北平,继而侵入渔阳,被渔阳太守挫败。
巫山一带(今重庆市巫山县东)蛮人许圣因为郡县官府收税不均,率领少数民族起事反叛,一年后被镇压,兵败请降,其族人被官府迁徙到江夏郡(今湖北省安陆市)一带居住。
也是在这一年,继王充之后,东汉时期又一位大哲学家故去了。
此人名叫贾逵(在后面还有个更出名的贾逵),字景伯,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市)人。
和仕途不顺的王充不一样,贾逵的官运还算不错,曾任侍中、左中郎将、骑都尉等职,内备帷幄,兼领秘书近署,很受皇帝宠信。
这是为啥呢?
第一,贾逵长得高大威猛,多高呢?据记载,他身高八尺二寸(.42cm),比日本著名篮球巨星樱木花道还高0.22公分,江湖人称“贾长头”。
第二,贾逵文化水平高,他自幼勤学,著作等身,所撰经传义诂及论难达百余万言,又作诗、颂、诔、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时称为“通儒”。
第三,他比王充会说话,汉明帝时期,虚言谶语横行,忠言闭塞。学者和臣子常常因为进言而获罪,贾逵“曲线救国”,利用朝廷尊信谶纬,上书称《左传》与谶纬相合,随即又献上所作《春秋左传解诂》、《国语解诂》等,力斥术数谶纬之学;汉章帝时,他又屡次上奏,称《古文尚书》与《尔雅》相应,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
除了通晓经学,贾逵还是个天文学家。他明确否定了冬至日在牵牛(即河鼓二,又称牛郎星,天鹰座α星)初度的说法,确定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又四分之一,为后来岁差(冬至点逐渐西移)的发现做了准备;他首次提出用黄道坐标测算日月运行轨道,认为以赤道坐标测算会出现误差;明确指出月球的运行并非匀速圆周运动,而是以九年为周期的拱线运动。这些重要发现均为后人所证实。
汉·后宫之争
公元年初,安定郡兵镇压了境内叛乱的羌人烧何部落,至此,自西海至大、小榆谷一带,羌人部落安分守己了很多。刘肇根据麋国国相曹凤的建议,对原西海郡进行修缮整治,将金城西部都尉府迁往该地戍守。又任命曹凤为金城西部都尉,驻扎于龙耆(今青海民和县古鄯镇),扩大垦田面积,在黄河西岸屯兵,共计有三十四部。
羌人之祸平息,刘肇同志也算是松了口气。
匈奴被打残了,羌人被打服了,鲜卑、乌桓还没发展起来,暂时掀不起什么大浪,许圣的造反也被镇抚。
再加上十年前平定窦宪之乱,刚满二十四岁的年轻皇帝真可谓是经历颇多,一刻也不得清闲。
现在,朕总能稍微歇歇了吧?
有个女人站了出来:不,您不能!
这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刘肇的后宫之主——阴皇后。
现在我们使用搜索引擎搜索“阴皇后”词条,一般会给两个,一个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另一个就是这位阴皇后,这两位阴皇后还是亲戚,前文说过,小阴皇后是阴丽华的曾侄孙女。
但这两位阴皇后的脾性却大不相同,阴丽华为了刘秀的大业甘愿牺牲,将皇后之位让给郭圣通,后来郭圣通被废,阴丽华待郭圣通母子也是十分恩厚,试想一下,古往今来的废后和废太子,像郭圣通、刘彊那样得以善终的,又有几个?
但如今的这位阴皇后,喜欢吃醋。
六年前,阴皇后被立为皇后的同时,邓绥入宫做了刘肇的贵人。
第一次见到邓绥,阴皇后就有点自惭形秽。
邓绥长得高挑漂亮,身高七尺二寸(换算之后是1米66,而汉末的超级大英雄曹操身高1米62,魏国五子良将之一的乐进甚至可能比曹操还矮,对比很明显……),姿色绝美,令人移不开目光。
作为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的孙女,邓绥有着良好的家学渊源,六岁能读《史记》,十二岁通晓《诗经》《论语》,又在其母的教导下练习针织女红,可谓是能里能外,女中豪杰。就连她老爹邓训都觉得这个女儿非同小可,家里有什么大事都不先跟儿子说,直接找邓绥商量。
这个女人,从入宫的第一天起就被阴皇后视为劲敌。
邓绥入宫那年,只有十六岁,阴皇后十七岁,刘肇十八岁。
所以说大家不要觉得说现在的高中生因为感情问题而发生互殴、霸凌是件稀罕事儿,古往今来便尽皆如此。毕竟按照人体生理和心理来说,十六七岁本来就是谈恋爱的黄金年龄。
所以说“早恋”并不可怕,好的感情是可以促进共同进步的。
但是三角恋很可怕,阴皇后对刘肇很依赖,但刘肇的大部分心思都放在邓绥身上。
因为无论从外在还是内在,邓绥都比阴皇后要优秀一截,即使论家世,邓绥也不输多少,阴皇后只剩下了入宫较早这一个优势了。
阴皇后看得通透——再这么下去,当年发生在郭圣通身上的事情迟早也要发生在自己身上。她不想丢掉皇后的位置,便打算搞死邓绥。
但她得有借口,就算是皇后,想搞死个人也得依据基本法。
人家邓绥谦恭守礼、规规矩矩的,从来不仗着宠爱胡作非为,对待阴皇后如同亲妹妹,对待其他妃嫔如同亲姐姐,克己体下,就算是宫人仆役小黄门,都加恩施惠,而且生活朴素,每有宴会,众妃嫔贵人争着打扮修饰,金钗簪珥光采夺目,裳衣罗绮鲜明照人,而邓绥独着素装,没有修饰,质朴无华。
有一次,邓绥生了病,刘肇特许她的母亲和兄弟入宫服侍,并且不限定留宫的日数。邓绥不顾病势沉重,劝谏说:“宫中乃是禁地,至关重要,妾的母亲兄弟是外家人,不能久留禁宫之中,否则陛下也会蒙受偏袒宠妃的污名,妾实在不情愿啊!”
这还不是邓绥最“狠”的一面,刘肇很是命苦,除了长子刘胜之外,其他的儿子都夭折了,而且,刘胜的身体非常差,痼疾缠身,随时都有可能嗝屁,走在老爹前头……
这绝嗣的可能性太大了,邓绥十分担心,便搜寻众多美女,进献给刘肇,希望皇帝能多多“播种”,尽快获得更多的子嗣。
其实按生育学的角度来说,如果夫妻两个人身体都健康的话,一夫一妻是最容易多子多福的生育模式,广为播种,反而不易中招,而且严重损耗男性精力,生殖细胞不健康,新生儿极易夭折。
当然了,古代可不懂这些东西。
刘肇因此愈发宠爱邓绥。
邓绥比阴皇后更像阴丽华。
阴皇后都快急疯了。
她一天比一天更想弄死邓绥,但是没有理由。
对她来说,邓绥是一个毫无破绽的对手,非人力能胜。
人力不行,阴皇后想到了*神……
巫蛊,这个在汉武帝在位后期酿成了全国血腥大清洗,从此成为大汉一朝最高禁忌的东西,被阴皇后捡了起来——她秘密制作祝诅(zhòuzǔ),求神求*,赶紧把邓绥带走。
结果,邓绥没被带走,刘肇差点儿被带走了……
汉·小白兔咬人
刘肇病了。
而且病得很重很重,卧床不起、气若游丝,看样子,小皇帝要英年早逝。
邓绥又是慌乱又是心疼,她是真心喜欢刘肇,每天衣不解带,悉心照料,帮着御医一块把刘肇从死亡线上往回抢。
但是阴皇后,却有点得意忘形——甚至是盼着刘肇赶紧死。
为啥呢?因为刘肇就一个活着的儿子,痼疾缠身的刘胜。
刘胜的老娘到底是谁,历史上没有记载。反正跟阴皇后和邓绥都没有关系,从逻辑上推理,刘胜的母亲应该是个毫无身份的宫人,而且可能很早就故去了。
如果刘胜的母亲是个有身份的,皇后轮不到阴皇后来当。
此时此刻,如果刘肇死去,那么刘胜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他没有生母,按照法理来说,只能让身为嫡母的阴皇后做皇太后,至于邓绥等其他妃嫔,放在奴隶社会都是得殉葬的,就算仿照大好人孝文皇帝的遗诏那么处理,也得遣返出宫。
但是阴皇后可不想让邓绥出宫,她暗地里告诉心腹人:“等我得了权柄,一定把邓家人斩草除根!”
这话透着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她想让刘肇死,因为如果刘肇不死,权柄到不了她这里。
第二层意思,只要刘肇死了,她就对邓家动手——注意,这里是邓家,而不是邓绥一人!
堂堂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后人,在阴皇后眼里却是可以随意杀戮的蝼蚁。
心腹人不怎么心腹,阴皇后的话被邓绥知道了。
邓绥很绝望,她自入宫以来,待人接物无可指摘,特别是对阴皇后简直谦恭到了极点,然而,豺狼绝不会因为小白兔与世无争而放弃捕猎,后宫之争,可以善良,但不能无原则地忍让,忍让多了,只会更受嫉妒和欺负。
邓绥决定自杀。
她自杀的理由很简单,以自己的性命,换取上天垂怜,换回刘肇的健康,只有刘肇活着,阴皇后才不敢对邓家动手。
眼看着邓绥要喝药自尽,她身边的宫女们慌了神儿,赶紧上前抢夺药瓶子——废话,能不能换回皇帝的命还两说,邓绥要死了,上哪儿再找这么好的主子去!
邓绥没有死成,宫女们怕主子还想寻死,看得严实,坚决不给邓绥任何自杀的机会,而一件十分凑巧的事发生了——邓绥试图自杀之后没多久,刘肇的病神奇地好了!
是不是邓绥的诚心感动了上天,只有上天知道。
刘肇康复了,阴皇后傻眼了,而邓绥,也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小白兔了。
她心里清楚——在这个后宫里,她可以对任何一个人好,但唯独不能对阴皇后好,因为再好,也没法以心换心,等来的只有嫉妒和迫害。
邓绥要报复,要反击,小白兔要咬人了。
邓绥虽然没有害人的心思,但她很聪明,知道怎么才能害人。
公元年夏四月,有人向刘肇密报——阴皇后与其外祖母邓朱多次在后宫密谋,以巫蛊之术害人。
这个告密者具体是谁,史书上没有写,但据笔者估计,他是被邓绥安排的可能性真不小。
以邓绥的人缘和聪慧,想要查清楚阴皇后平时干了什么坏事基本上没什么难度,更何况阴皇后确实干了坏事。
暗中诅咒邓家,这个是私仇,拿不到台面上来说,但是你搞巫蛊,那就得公事公办了。
巫蛊,是汉朝皇帝的逆鳞,不可触碰。
特别是大病初愈的刘肇,更是怒火中烧,他立即下诏,派中常侍张慎与尚书陈褒仔细拷问检查。
邓朱以及她的两个儿子邓奉、邓毅,阴皇后的弟弟阴轶、阴辅、阴敞都被打进了掖庭大狱。
在掖庭狱,是不追求程序正义的,张慎和陈褒毫不客气,直接对人犯们动了大刑,到最后,甚至把邓奉、邓毅还有阴辅活活打死了……
很快,审判官们就拿到了供词。
而且,这些供词之间互相牵扯,可信度是很高的。
程序正不正义无所谓,结果是对的就行。
张慎、陈褒回禀刘肇,将审案结果一五一十地汇报出来。
以巫蛊谋害后宫,乃是“大逆不道”之罪!
六月二十二日,刘肇废黜阴皇后,将其打入桐宫居住。阴皇后的父亲,特进阴纲自杀身亡,阴轶、阴敞以及邓朱的家属全部流放到日南郡的比景县(位于今越南平治天省),阴氏的其他宗族亲属都被免官后遣送还乡。
人畜无害的小白兔一旦露出獠牙,将比豺狼虎豹更可怕。
邓绥仍然是那个善良的姑娘,但她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立刻爆发出雷霆万钧的能量,直接将阴皇后打进了万劫不复之地。
一年后,阴皇后在桐宫忧愤而死。
而难得狠毒一次的邓绥,也在扳倒阴皇后之后大病一场,毕竟不是出自本心,小邓同学还是耗费了很多精气神的,需要静养一番。
等到她养好了病,刘肇的诏书也下了。
公元年冬,二十一岁的邓绥被立为皇后。
一代女中豪杰的*坛之路,即将开启征程。
汉·落叶归根
在后宫剧变的同时,一个七旬老人的故去,同样让世人动容。
这个老人,就是为大汉远征西域、开疆拓土,立下了不世功勋的班超。
两年前,班超从遥远的西域给刘肇写了封奏疏,请求让自己的儿子班勇跨过玉门关,替自己再看看大汉风土。
哪里是想让儿子替自己看大汉风土,分明是老将军自己想回来了。
四十一岁随军出征,到如今已经近三十年了,人生的近一半,就撂在了那千里风烟、飞沙扬尘的西域。
总不能把一把老骨头也葬在玉门关外。
朝廷一开始没有答复班超,班超的妹妹急了。
说起班氏家族,对大汉王朝真是尽心尽力。
老爹班彪,力劝五郡大将军窦融归顺汉光武帝,为东汉王朝的大一统立下大功,又搜集史料,为《汉书》的编纂打下坚实基础。
大哥班固,撰写《汉书》,又随军征战,跟从窦宪大破北匈奴,勒石燕然,威名远播,后来却被窦宪牵连,蒙冤入狱而死。
二哥班超,远征西域,开疆拓土,拱卫大汉西方边境,还将汉朝的外交触角延伸到波斯湾。
小妹班昭,为后宫师,接班长兄,著成《汉书》,虽有《女诫》流传后世,毁誉参半,但仍是一代“大家”。
我们班家满门忠烈啊!陛下怎么连让我二哥落叶归根这个小小的要求都不能答应呢!
班昭替哥哥向刘肇求告:“班超已老,朝廷却始终未曾派人接替。若他亡故,西域蛮夷复生叛逆,谁人能制?朝中诸臣只顾眼前,从不长远考虑,难道陛下也要如此?如果猝然有变,国家功业毁弃,忠臣之名受损,岂不令人痛惜!即便暴秦,也不过十五岁当兵,六十岁复员,如今班超已近七旬,实在是不能再从军了!请陛下让他活着回来吧!”
刘肇被班昭的上书感动了,便下诏让班超回归中原。
公元年八月,班超回到了洛阳,受封射声校尉。
三十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壮年汉子,如今已是一个饱经风霜、风烛残年的老人。西域的凛冽冬风,在他脸上刻出沟壑;天山的皑皑冰雪,染白了他的发须。
但是,总归是回来了。洛阳城,这个后世被称为十三朝古都的繁华大都市,成了班超最终的归宿。
回洛阳一个月后,班超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班超离开西域的时候,戊己校尉任尚被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为班超送行的时候询问:“我该怎么做?”
班超道:“随我远征西域的,大部分是刑徒;西域诸国重利不重义,容易叛离。你性情急躁,眼里容不得沙子,这样的性格若在京师,是个难得的好官,但在西域,却容易酿成灾殃。改改你的性子,手下人还有西域人若是没什么原则性大错,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但是,任尚终究没有听班超的,不仅如此,他还对班超的话嗤之以鼻。
后来,他断送了西域的和平局面,还落得个弃市抄家的下场。
这是后话了……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
除了邓绥的上位、班超的故去,还有另外一件事,这件事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大长秋郑众,因帮助刘肇剿除窦宪的大功,被赐爵鄛乡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这是第一次,一个身体残缺的阉人被封侯。
郑众是个忠君爱国的好人,但是放眼整个中国历史,阉人变态的概率还是比正常人要高一些的。
东汉王朝宦官干*甚至专权之事,从郑众这里开了先河。
紧跟在郑众之后被封侯的那位宦官,在历史上远比郑众要有名得多。这位大名鼎鼎的宦官,出身于东汉初年大凑山下从事冶铸的一个铁匠世家,因桂阳郡太守设立铁官,因此他的家庭和朝廷搭上了关系,也变得有钱起来。
有了钱,就可以读书认字长见识。
这位宦官小的时候得以进乡学,习《周礼》,读《论语》,他自幼爱好广泛,对冶炼、铸造,种麻、养蚕也都很有研究,可谓是既务虚又务实,满腹经纶,才学横溢。
这种丰富多彩的童年经历,给这位宦官日后最伟大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在乡学读书时,那厚重粗笨的竹木简,造价昂贵的帛书,还有质量稀烂、极易损坏的西汉纸,都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极大不便,这也激发了他发明和改良的冲动。
这位宦官十八岁净身入宫,凭借丰厚的才学和灵活的头脑,很快就升迁为出入朝廷、侍从天子的中常侍,豫参帷幄之中,成了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参预朝*的高等宦官,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太监”。
不是每个宦官,都有资格被称为“太监”,能被称为“太监”的,那可都是真正的大牛。
在这里说明一下——太监和宦官真正扯上关系是元明之后的事情,所以汉朝的高级宦官其实也不能叫太监。
这位太监,先后参与平窦宪、守卫宫廷、监督学者校订典籍等多种重要工作,但真正让他青史留名,名气比他的老大哥郑众还要响亮的原因并非是这个。
这位太监,名叫蔡伦。
汉·蔡侯纸
公元年,在西安市灞桥砖瓦厂的工地上,一个工人操纵着推土机,挖出了一个陶罐,在这个陶罐里,发现了一团麻线薄片。年到年间,经过中外10余家科研机构的20多名科研人员反复检验,最终证明这团麻线薄片是用麻类植物的纤维制成的纸。
这种纸,被命名为“灞桥纸”。
公元年,在甘肃省天水放马滩汉代墓葬区,出土了一张麻纸地图,其上有用细黑线绘制的山脉、河流、道路等图形。
“灞桥纸”和“放马滩地图”充分证明,早在西汉文帝、景帝时期,中华大地上就已经有纸这种东西了。其中“放马滩地图”是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纸。
但与此同时,西汉年间墓葬的大部分出土文物显示,在西汉一朝,大部分人读书写字还是用的竹木简,少数富贵人家则用蚕丝制成的帛书,很少有用麻纸的。
为什么呢?因为西汉那会儿的造纸工艺不行。
现在的造纸工艺非常成熟,利用植物纤维,经过机械切碎、化学提纯、打浆、湿纸、干燥等步骤,量产纸张。
但在西汉时期,造纸的原料是蚕丝和麻。
那么,我们是怎么发现蚕丝可以造纸的呢?其实,纸是丝绸纺织的副产品,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日久天长,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
然而,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很少很少,造出一张纸不知道得养多少蚕宝宝。蚕丝有多贵就不必说了,贵族才穿得起丝织品。
所以蚕丝造纸,从成本上就PASS了。
至于用麻造纸。
大家都晓得有个成语叫披麻戴孝,麻这玩意的纤维有多粗糙大家应该有目共睹。
这么粗糙的纤维,如果造纸工艺达不到,那造出来的纸质量有多差大家也能想象得到。
还不如笨重的竹木简使着方便,起码把字写上去还能看明白。
到了蔡伦这儿,他决定改良一下造纸术。
因为有时候用麻纤维造出来的纸质量还挺好,只不过是小概率事件,但蔡伦上了心,既然偶尔也能造出高质量的纸,为什么不让偶尔变成常态化呢?
试试看吧!用纸来写书,那看起来多方便呢!孔老夫子看竹简《易经》看到“韦编三绝”,惠施先生搬家光竹简就得“学富五车”,累也累死了。
说干就干,蔡伦是郑众的得力副手,又是皇后邓绥所信赖的人,想召集一些能工巧匠全无问题,而且他本人也是个聪明人,放眼中国古代,像蔡伦这样既有经学文化也有手工技能的全才是不多见的。
经过了蔡伦苦心孤诣、一群工匠通力合作,终于对造纸术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大改良,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造纸工艺流程。
这套流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树皮、破鱼网、破布、麻头等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步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最终成为纸浆;
第三步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自蔡伦以后,虽然历朝历代的造纸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新的原料也不断得以开发,三国时期开始用桑树皮、藤皮造纸;到了隋、唐、五代时期,竹子、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先后被利用,从而为造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原料来源。
尤其是在唐朝,用硬、脆、易断的竹子纤维造纸取得成功,表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唐人又在造纸过程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发明了各种加工技术,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无论后人在造纸上变出何等花样,由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四大步骤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变化,即使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过程中,其大体生产流程仍是沿用了蔡伦的方法。
蔡伦改良的造纸术,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使得纸张的制造成本大为下降,竹木简渐渐被淘汰,帛书也被边缘化,普通的劳苦大众因而有机会学习知识,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科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时马尔梅迪举行的国际造纸历史协会第20届代表大会一致认定,蔡伦是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家,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明国。
对于中华民族和世界文明,蔡伦都是有盖世奇功的。
虽然,这只是他的副业。
蔡伦改良造纸术后批量制造的第一批纸张,被后世称为“蔡侯纸”,蔡伦将“蔡侯纸”敬献给刘肇,得到了刘肇的赞赏,并诏令天下推广使用。
这是刘肇短暂的人生当中,为大汉朝做出的最后一次贡献。
十二月二十二日,刘肇在章德前殿驾崩,终年二十七岁,谥称汉孝和皇帝,庙号汉穆宗。
汉·百天皇帝
汉和帝刘肇的英年早逝,与他长时间的操劳有很大关系,在前面的段落里,我着重写了他干掉窦宪,废后立后,重用宦官的故事,仿佛他是个更擅长权谋宫斗的阴谋家。但实际上,他是个励精图治的优秀君主,当*时期,他非常体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在法制上主张宽刑,他在位期间,全国耕地面积超过万顷,户籍人口达到万人,国力达到鼎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
但他的猝然离世,也给汉朝带来了重大的动荡。
因为,没有合适的继承人。
身边只有一个儿子,长子刘胜,而且这个孩子也不大,顶多十岁左右,连太子都还没当上。
按照常理,就算刘胜还不是太子,但作为长子,他应当即皇帝位了。
但是——是的,我们要说但是了。
但是,刘胜的身体健康状况实在是太差了,今天当皇帝说不定明天就挂了。
而且,他也不是汉和帝的唯一子嗣。
前面不是说刘胜是汉和帝身边唯一的儿子吗?这又怎么说他不是唯一子嗣呢?
因为汉和帝在民间,还秘密地留了个种,这件事只有邓绥等少数亲密人才知道。
别误会,汉和帝不是个风流浪子,他留在民间的种并不是私通民间女子的产物。
这个皇子是在皇宫出生的,然后立刻送到民间收养。
为啥要这样做呢?因为除了刘胜,其他还留在宫里的皇子全都夭折了,前前后后死了十几个孩子,唯一存活的刘胜也是痼疾缠身,仿佛随时要GG。
汉和帝心里很是嘀咕——难不成宫里有小人暗中残害龙子?
但他没证据。
无奈之下,他只好把次子(实际上已经是最小的儿子)刘隆送到民间,以防不测。
只是没想到,不测来得这么快,刘隆才刚满百天,汉和帝驾崩了。
尚在襁褓中的刘隆,不得不接手了皇帝——这个平均寿命不到四十岁的高危职业。
而且,他还是最拉低平均值的那位。
年仅二十五岁的邓绥成为皇太后,改元延平,将刘胜封为平原王,任命太尉张禹为太傅,提拔司徒徐防为太尉,参与主管尚书事务,随后以刘隆嫡母的身份,临朝听*。
临朝之初,邓绥就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她安排张禹住在宫中,协助处理*事,每五天回家休息一次。
这个举动确实是很惊人的,张禹老先生以健全男性身份夜宿皇宫,不可谓不罕见。
邓绥也是迫不得已,刘隆年幼,时时需要她来照顾,实在抽不开身看奏章。张禹是老同志了,*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都很过硬,事情交给他,没人不放心。
邓绥不愧是邓禹的孙女,做事大胆,雷厉风行,举手投足之间,颇有几分女中尧舜的风范。
比如说她刚刚临朝,便迎来一个大考——北匈奴派遣使者到敦煌进贡,同时向汉朝提出申请,希望汉朝能派使者前来,同时北匈奴也将派遣王子到汉朝充当人质。
邓绥直接否了这个要求,只给予赏赐而已。
为什么呢?因为邓绥要制衡南、北匈奴。如果她同意北匈奴的申请,那南匈奴肯定要有情绪,国有大丧,不宜刀兵,邓绥首先要确定汉朝边境的平安,不给南匈奴任何炸毛的理由。
然而,南匈奴不炸毛,不代表天下太平。
公元年夏四月,鲜卑人入寇渔阳郡。
一番劫掠之后,鲜卑人风紧扯呼,渔阳太守张显十分恼怒,率数百郡兵追击,结果不幸中伏,身中流箭而死,兵马掾严授、主簿卫福、功曹徐咸等人也全部战殁。
特别是兵马掾严授,他早已预判到鲜卑人有伏兵,劝张显不要追击,但张显拒绝听从,还要处斩严授。但在关键时刻,严授却不曾临阵脱逃,亲手格杀数人,身受十余处创伤,壮烈牺牲。
邓绥闻听此事,下策书盛赞张显、严授等人的气节,赏张显家六十万钱,任命其两个亲属担任郎官;赏赐严授、卫福、徐咸每家各十万钱,任命一个儿子为郎官。
随后,邓绥将自己的兄长、虎贲中郎将邓骘任命为车骑将军,待遇与三公相同。
汉和帝在位期间,邓绥一直坚持不让他提拔邓骘,但现在,不提不行了,太后临朝,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外戚为助力。
这一年的前半段,天灾不断,先是垣山崩塌,后有暴雨成涝。六月十三日,邓绥下诏,削减后宫用度,将开支从每年将近二亿钱,削减至数千万钱,用来支援民生。同时下诏免除灾区百姓赋税,对克扣盘剥百姓的官员严加惩处。
可以说,邓绥的种种举措,将国丧、外患还有天灾带来的所有不利影响统统降到了最低,她不愧为邓氏子孙,亦不愧是汉和帝最宠爱的女人。
但是,没等她松一口气,第二个大考来了……
前面说过,刘隆是最拉低皇帝寿命平均值的那位。
他连周岁生日都还没过,就因病夭折了,他在拿下即位时年龄最小的皇帝这个记录之后,又拿下了寿命最短的皇帝这个记录。
生在皇家,身不由主,小婴儿是很忌讳换生活环境的,他在民间过得好好的,干嘛要把他弄皇宫来呢?皇宫深远,就真的比民间的青山绿水来得好吗?
一声叹息。
刘隆,谥称为汉孝殇皇帝。
汉·继续临朝听*
邓绥欲哭无泪,但还是得打起精神,国不可一日无君,邓绥也没有后来者武则天那个魄力,直接自己上位。
所幸,洛阳有个现成的接班人,或许是邓绥在冥冥之中早已预料到今天发生的一切,才会在当初做下如此安排。
大家还记得汉和帝刘肇即位之前发生的废太子事件吗?
汉和帝的老爹,汉章帝刘炟最早立的太子是刘庆,然而仅仅过了三年便将其废掉,改立刘肇。
刘庆命苦,被废的时候才刚四岁,接着老妈便服毒自杀了。
得亏老爹还有些恻隐之心,把他封为清河王,保住了他的小命。刘肇仁厚,当皇帝后也没找三哥的麻烦。
刘肇驾崩之后,刘隆即位,按礼法说,作为新皇帝的三大爷,刘庆不能再留在洛阳了——你年富力强的,还是曾经的太子,留在京城颇有欺负孤儿寡母的嫌疑。
于是,刘肇的丧礼结束后,刘庆动身前往清河国就食。
与刘庆一起离开洛阳的还有河间王刘开,大家记住这个人,后来,他的直系后代也成了皇帝,而且,其中还有两个大大有名的皇帝,有名到刘备、诸葛亮等人提起这俩货就动辄开骂——刘备一个老兵油子骂人也就罢了,诸葛亮那可是出名的文化人。
逼文化人开骂,大家足以想象那两个人都多作了,相信对三国有所了解的朋友已经猜出他们是谁了,这个我们以后再说。
刘庆要走了,邓绥很是不忍,这毕竟是当年宫廷内斗里最可怜的牺牲品啊,这么着吧,让你儿子留下来陪陪小皇帝吧!
刘庆的儿子,叫刘祜(hù),刚满十三岁。
对了,刘庆这一年二十九岁。
人家十六岁就当爹!笔者都三十二了!人比人气死人!
刘祜幼小,需要人照顾,他老娘也留下来吧!
清河王妃耿姬也留了下来,在这里要注意一点,耿姬是刘祜的嫡母,而不是刘祜的生母,刘祜的生母是左姬,又称左小娥。
按说照顾孩子应该生母留下来啊!
耿姬是耿弇的侄孙女,左小娥是罪臣之女。
你们真以为邓绥让耿姬和刘祜留在洛阳是因为可怜刘庆吗?
这其实就是人质啊!新皇年幼,谁知道你刘庆有没有反心呢?
刘庆什么都没说,因为他自从被废掉太子位后,就已经没有争皇位的雄心了。把妻子和儿子当人质留下来,反而更让他安心。
但刘庆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终究还是成了皇……
经过与哥哥车骑将军邓骘,弟弟虎贲中郎将邓悝的商议,邓绥决定扶立刘祜为新君。刘隆尚未安葬,邓绥便派邓骘持节将刘祜接入宫中,令刘祜以汉和帝后嗣的身份即位。
公元年八月,年仅十三岁的刘祜即皇帝位,邓绥继续临朝听*。
九月,西域大乱。
新任西域都护任尚没有听从班超临走前的叮嘱,待西域人十分严苛,终于酿成了反叛大祸。
朝廷派西域副校尉梁慬(梁讽之子)率五千胡骑前去营救任尚。不过任尚还是挺有本事的,梁慬未到,他已经暂时击败了叛军。
但这个西域都护,他别想干下去了。
朝廷召回任尚,改命骑都尉段禧为西域都护、西域长史赵博为骑都尉,为防叛军复来,段禧和赵博在它乾城(今新疆库车南)坚守。
但梁慬有不同意见,因为它乾城过于矮小了,他认为:若想彻底平定西域叛军,得先有一座坚固的堡垒,龟兹城高大坚固,是最合适的选择。于是,他派人游说龟兹国王白霸,表示愿意进入龟兹,共同镇守,保卫龟兹安全——说是共同镇守,其实就是想把龟兹城当做防备叛军的桥头堡。
也不知道白霸是咋想的,他同意了梁慬的建议。
龟兹的官员和百姓都炸了锅,极力劝阻,但白霸油盐不进,梁慬进入龟兹城之后,立刻派遣副将前往它乾城,将段禧和赵博一起带来。
足有八九千人之众的汉军进入了龟兹城,白霸被彻底架空,龟兹的官员和百姓不甘心,与温宿、姑墨两国联合造反,纠集数万人,围攻龟兹城,想要把汉军赶出去。
梁慬率部出城迎战,大破联军,斩杀一万余人,生擒数千人,骆驼等牲畜数万头,西域局势这才平定下来,然而,班超辛辛苦苦打通的贸易之路也因此又被堵住了……
年末,十二月二十一日,刚在清河国安顿下来不久的刘庆病重不治,与世长辞,终年二十九岁。
临终之时,他请求将自己葬在生母大宋贵人的坟旁。
这位被废掉太子之位、年幼丧妣的可怜少年,这位为平定窦宪之乱立下汗马功劳的有为青年,这位一生孤苦,但仍选择忠君报国的一代贤王,终究没能等到最后享福的时候……
他的病来得实在是太突然了。
公元年,刘祜改元“永初”。
汉帝国的大权,仍然掌握在邓绥的手中,这个当年的小白兔,终于朝着大老鹰的方向大步前进了。
我们应该庆幸,她变成的是大老鹰,而不是大秃鹫。虽然她越发变得凶猛狠厉,但仍旧保持着一颗赤忱之心,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治家。
汉·邓绥治国的得与失
公元年五月,临朝听*的皇太后邓绥同志根据新任司徒鲁恭同志的建议,下达了一个命令,将轻刑案件以外案件的审判和刑罚,恢复秋后执行。
这个*策对农业生产是一大利好,因为汉和帝在位时期,国家实行孟夏(即农历四月)判决制度,农民有犯罪嫌疑的,哪怕再重的罪行,州刺史、郡太守也要在四月传讯农民。
学过法律的都知道,对于重刑犯的审判和调查,是非常耗时的。
这时间一长,夏天就过去了,农时也过去了,庄稼都荒在了地里,农民收不来粮食,也缴不上税,于国于民都是非常不好的。
现在把重罪改回秋后执行,轻罪快查快办,不耽误农事。
鲁恭还建议对于按律需判死刑的罪犯,一定要慎之又慎,切不能错杀无辜,酿成冤案,所有死刑重罪的判决,一律延长到十二月底实行。这条建议,也被邓绥采纳。
从这件事上来看,邓绥是个在安抚百姓、恢复国民经济方面比较有水平的执*者。
事实上,作为一个谦恭善良的女子,邓绥执掌最高统治权对中原地带的汉朝子民确实是一大利好。
她恩施天下,明辨冤狱,主张勤俭节约、施*宽仁,经常减轻赋税、救济灾民,在她的治理下,东汉的经济在屡次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当时正值小冰河期,所以自然灾害特别多)的情况下仍能获得复苏,社会也渐渐安定。
但是别急,邓绥的执*方法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比起西汉第一代女*治家吕雉来说,她确实还欠点火候。东汉王朝最终还是走向没落和灭亡,她也是要负有一定责任的。
比如说六月份,她下的第二个重大命令。
她把西域都护这个职务撤销了,然后派遣骑都尉王弘征调关中兵,将段禧、梁慬、赵博及在西域屯田的官兵都接回汉朝本土。
本来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玉门雄关,成了大汉的西境边关。
对于这个*策,可以说是邓绥临朝听*时排名第二的败笔。
放弃西域,等同于自废武功,汉朝对西境的控制力彻底瓦解,北匈奴因此得以复兴,重新“收编”西域诸国为小弟,继而对汉朝不断发起袭扰,导致边关险象丛生。
当然,后来邓绥又把西域收了回来,所以把这件事给她排在第二。
邓绥临朝时,一共有四大败笔,其中第三、第四个败笔分别是卖官鬻爵和重用宦官。
但是在这两个问题上,邓绥还是比较冤的,因为换了别人,这俩错误也得犯。
国家遭了灾,老百姓粮食欠收,财*收入上不去,怎么办?
人家英明神武的汉武大帝刘彻同志早就给了现成的办法了——卖官鬻爵嘛!总有那么些有钱人想到官场里混上一混的。如果不是靠卖官鬻爵搞来的大把钱粮,汉武帝又凭什么把匈奴彻底打残呢?
所以邓绥卖官鬻爵,也是无奈之举。
宠信宦官也是说得通的,有霍光、王莽、窦宪等人的例子,邓绥对公卿大臣始终是抱有怀疑的态度的。想想当年英明神武的汉宣大帝刘询同志,面对霍光不还是如芒在背?
还是宦官信得过,因为他们基本上不可能会有后代,只能把自己捆绑在皇室这棵大树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然,有些宦官还是会有后代的,因为还有两种解决无后的方法,叫“收养”和“过继”,东汉末年有位人品奇佳的大太监,过继了个儿子,顺带又有了个孙子,这个孙子直接把大汉给埋了半截,就剩个脑袋还漏在外面。
这个孙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魏武帝曹操……
好了,我们说回邓绥,邓绥临朝期间的头号败笔,是平定羌乱不力。
众所周知,羌人部落里最强的一支是烧当羌,当年烧当羌首领滇吾有两个儿子,一个叫东吾,一个叫迷吾,后来,滇吾、东吾父子归顺汉朝,进入汉朝境内定居,而迷吾则继续带兵反抗汉军。
后来,东吾生了儿子叫东号,迷吾生了儿子叫迷唐。
再后来,迷唐死了,烧当羌也彻底没落;而东号之子麻奴在安定郡居住,已经半汉化了。
除了烧当羌,还有另外一支比较强的羌人部落——先零羌。
先零羌的首领滇零,也居住在汉朝境内。
这些羌人大部分都是被强大的汉军彻底打服了的,他们是很希望能在强汉的庇佑下,做一个顺民。
但是,生活在汉朝境内的羌人往往要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
汉人对他们的歧视。
后来蒙古人建立元朝*权,是咋歧视汉人的。这时候的汉人就怎么歧视羌人。
你们啊,是被我们打怂了的胆小*!
但是,民族歧视是要不得的!蒙古人几乎征服了整个欧亚大陆,最后又怎么样呢?立国不到百年,就被汉人一顿狂扁,彻底退出了中原大舞台。
纵观五千年风云流转,汉族人绝对是处于能征善战第一序列的,多少使刀弄枪的强悍民族生生被汉族人打成了“能歌善舞”。
但是,能打归能打,你不能歧视别人,因为处于能征善战第一序列的,也不止汉族一个民族,至少这个时候的羌人,还颇有几分血性悍勇之气。
月半韦舀谢谢您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