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隆中对》显示了远见卓识,在赤壁之战和夺取蜀地的过程中,显示了卓越的才能。但刘备在世时的主要功绩都属于诸葛亮吗?是很让人怀疑的,因为刘备死后,诸葛亮在军事上基本没有建树,在国家的治理上,蜀国也没有涌现出什么出类拔萃的人才(只收降了武将姜维),主要依靠的依旧是刘备时期的一些“老人”在支撑局面,算不上成功。
为何造成如此大的反差?
原因在于,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老先生将诸葛亮神话了,将其作为刘备的军师来描写,行军打仗都是他在指挥,刘备言听计从。但在《正史》上却并非如此,诸葛亮一般是后方留守,处理行*事务,保证前线的供给,而跟随刘备行军打仗的另有其人。所以,刘备在世之时,诸葛亮并没受到《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那般重用。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两点,其一是将后方行*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支持了刘备的征战,功不可没。其二是,推动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
刘备入川之后,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的主要是法正。法正字孝直,本是刘璋手下的谋臣,刘备夺下蜀地之后便跟了刘备。在此期间,他建言刘备广纳人才以充帐下,进图汉中以立根脚等。夏侯渊是怎么死的哪?《三国演义》中说是诸葛亮设计杀死。事实上,诸葛亮当时还远在成都留守,真正建言献策的就是法正。刘备称汉中王后,封法正为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可遗憾的是,他第二年就去世了,才45岁,刘备很伤心。法正还是刘备活着的时候唯一获得谥号的大臣,可见地位之高,也可以看出他在刘备阵营中的份量。
对于法正,诸葛亮也是由衷地佩服,《三国志》说“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一个管后勤,一个做智囊,相得益彰。当刘备征讨东吴为关羽报仇大败而归后,诸葛亮又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由此可见诸葛亮对法正是真心佩服,这一时期,法正才是刘备帐下第一谋臣。
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年),封法正为尚书令,在汉代,尚书令就是丞相。比如西汉成帝时,尚书令是对君主负责执行一切*令的首脑,行使的就是丞相的职责。而直到刘备称帝时(年),史籍记载诸葛亮为丞相,《三国志·卷三十二·蜀志·先主传》记载到:“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说明法正在世之时,地位应该高于诸葛亮。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自社会底层(“织席贩履”)崛起的诸侯,自有其军事、*治、识人、用人等方面的突出才能,如果只会哭鼻子、摔孩子,估计脑袋早搬家了。在那个时代,无论袁绍、公孙瓒等各路诸侯,肯定都有各自的本事,否则如何能建立自己诸侯的基业?之所以它们都灭亡了,是因为它们的运气太差,遇到了比他们更有能力的曹操。而刘备可以在一片混战中崛起,肯定有枭雄之才。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描写是不客观的。
当罗贯中将刘备和法正的才能与功绩都加给诸葛亮之后,诸葛亮自然就会得到神话。
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诸葛亮的才能,其在谋略、行*、堪舆等方面,诸葛亮都是杰出的,在刘备建立帝业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只是不应该扩大、神话而已。同时,诸葛亮还是发明家,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在上述方面,诸葛亮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后人已经难以超越。
但当刘备去世、诸葛亮独自主持蜀国*局之时(几乎等于皇帝),弊端却充分暴露,遭到了完败:
第一,蜀国人才匮乏,加上连年征战,经济实力日渐衰弱,只能不断筑小钱缓解财*不足(在《如松看货币之道》的书中有详细介绍),最终导致国困民穷,已经注定了蜀国灭亡的结局。
国家之间的争夺,最终体现的是人才的发掘和使用,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壮大自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这一点上,蜀国不仅远远不如魏晋,甚至还不如东吴(东吴后期,陆抗被誉为最后的名将),这已经决定了蜀国首先被攻灭的命运。
诸葛亮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德,也有事必躬亲的作风。在刘备在世之时,这些都是诸葛亮的长处。因为此时,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责任主要由刘备承担。但当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事实上的“皇帝”,事必躬亲就成为严重的缺陷,既然丞相事必躬亲,其它人就根本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根据丞相的命令执行就是了,既不利于发现人才,也不利于锻炼和使用人才,最终让蜀国落入人才凋零的境地。
诸葛亮是一个好臣子,这个“好”到了什么程度?是后代几乎难以逾越的程度。但不是一个好“老板”。
可国家之间的争夺,不取决于一人之力,而是取决于国家的合力,所以,最终也就会输掉魏蜀之间的争夺。
第二,在军事上,诸葛亮曾经六出祁山,即便不考虑蜀国的国力是否可以承担长期征战这一问题,仅仅在与司马懿对峙的过程中,诸葛亮也处于劣势,最终遭到败绩。
或许您又会拍砖,诸葛亮在六出祁山的过程中计谋百出,几乎没有打败仗,让司马懿等人只能当缩头乌龟,怎么能说诸葛亮是失败哪?
在六出祁山的过程中,诸葛亮是进攻,司马懿主要是坚守,基于魏国有更强大的国力,司马懿只要能守住,就会取得最终的胜利。所以,司马懿等人只要坚守就可以了,当缩头乌龟就是最正确的战略战术。战场绝不仅仅是争勇斗狠,必须以自己的战略目标为中心。
司马懿说:臣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见的都是朋友和师长。当司马懿以朋友和师长看待诸葛亮的时候,后者已经注定失败的命运。高手之间,差距甚微,虽然诸葛亮计谋百出,打了很多胜仗,但司马懿把自己放在了学生或朋友的地位,就会真心地对待(研究)诸葛亮(既可以防止自己被彻底击败,也可以彻底放低自己,做到洞察细微),潜心向诸葛亮学习,这种学习的态度与我们在互联网上的学习根本不同。那是一种发自内心对师长的尊重,学习的过程会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因为诸葛亮这样的师长是非常难得的,以他做师长(对手)的机会稍纵即逝。以司马懿的智慧,再抱着虚心、诚恳、孜孜不倦的态度向诸葛亮学习的时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很容易实现,发现师长的弱点就会很容易。最终,让司马懿发现了诸葛亮“事必躬亲”这一根本的弊端:“事必躬亲”不能调动文臣武将的积极性,不利于锻炼它们的能力,独立作战的能力弱;同时,更会严重损害自己的身体。到此,司马懿就可以安坐钓鱼台,只需扎好自己的篱笆、耗尽诸葛亮的精力就可以了。
简单,就是最根本的制胜办法。我们的“敌人”更是师长和朋友。
诸葛亮生于年,司马懿生于年,司马懿的年龄更大,但最终却把诸葛亮“耗”出局。
从战术上来说,诸葛亮不能反败为胜吗?还是有机会的。自己作为弱小的一方,而对手又死守不出,说明已经洞悉了自己的弱点,如果此时希望击败强大的敌人,就绝不能堂堂正正地对阵,必须使用奇兵,这是兵法的精髓(所以官渡之战时曹操必须去烧袁军的粮草,赤壁之战时孙刘联军也必须烧曹操的粮草)。但诸葛亮却拒绝使用奇兵,让魏蜀之间的争夺变得毫无意义。所以,诸葛亮有很多头衔,但不能称之为军事家。
有时咱会想,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差别,就是一个“超人”(谋略、堪舆、发明、行*等无所不能,而且是一个鞠躬尽瘁的完人)和一个不断求道之人的差别,二人共同演绎了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故事。他们就像一对并蒂莲一样的共同存在,空城计是二人共同唱出来的,而不仅仅属于诸葛亮,当诸葛亮逝世之后,司马懿的危机也就真正开始了,其结果要么是被杀,要么登顶,他根本就没有其它的选择。
我们恨不能生在那个时代,亲眼见识先人的伟大思想。
诸葛亮是很多朋友的偶像,但本人谈论历史,目的是以提高朋友圈所有人的哲学素养为目的,提高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纯粹是以事论事。如果有人不喜欢这种实事求是的分析,也请见谅。
《如松看财富之道》销售链接:
TheLanternFestival
点
击
蓝
字
关
注
我
们
跟着孩子学搭建
.3.9
诸葛连弩是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又被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
汉末魏大发明家马钧欲对其进行改进,使之成为一种五十矢连弩,威力更大,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后失传。
3月5日,周五,惊蛰。
今天,儿子的机器人编程课,如期开课。
转眼间,机器人编程课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看着儿子一天天成长,看着他在机器人的搭建中收获知识,收获快乐。
这次,儿子搭建主题的是诸葛连弩。
老师带着儿子,了解了有关于连弩的历史。原来连弩的制作方法被诸葛亮写到了书里,不知道到底是谁制作出来了,后来的人们就以为是诸葛亮发明的,每次可以连发十箭,再后来又被马钧进行了改造,改造过后的连弩威力更猛,连发数量更多,但是由于制造方法太过于复杂,并没有流传下来。
儿子还了解了连弩火力很大,但是重量也很大,真正的连弩是不能单人使用的,要多人同时才能使用。
这节课搭建对于细节和单位卡的很准确,儿子发现,如果自己单位没安对的话就会出行各种小问题。连发利用到了皮筋的弹性势能以及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可以使我们的连弩不停的完成它的发射过程,挂弦?-张弓?-放箭,这一系列的过程。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