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万万没想到外国友人眼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TUhjnbcbe - 2021/4/23 19:02:00
HR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edunews.net.cn/2021/hlw_0329/27020.html?ivk_sa=1023197a
本文共计字,建议阅读时间16分钟。

李宗仁被蒋介石耍过一次。那是在年,南京国民*府总统就职典礼。蒋介石是总统,李宗仁是副总统。典礼之前,李宗仁问蒋介石,出席典礼穿什么服装合适。蒋介石说,穿军装。李宗仁也没多想,就穿军装出席了。

到了典礼上才发现,蒋介石没穿军装,穿的是长袍马褂。俩人站到一起,怎么看李宗仁都像是蒋介石的副官侍从。显然这是蒋介石故意玩儿的小花招。李宗仁气坏了,多年后写回忆录还忍不住大骂。

看这张照片,确实有领导和下级、一主一仆的感觉。这件事的*治意义,时过境迁,已经无所谓。有意思的是:为什么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穿便装的是领导,穿军装的反而是侍从?

要知道,其他国家可不是这样的。在欧洲各国,国王正式肖像中的服装,出席最正式场合所穿的服装,恰恰是军装。

我在网上找了几张欧洲大国国王的肖像和照片。

拿破仑的这张画像最著名——一个军人。

这是德皇威廉二世(-):

这是英国国王乔治五世(-):

这是乔治六世(-),也就是现在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爹。

伊丽莎白二世是女王,总算不穿军装了,但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在正式场合,还是一身戎装。

王位继承人威廉王子,在正式场合也是身穿军装。

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在继位典礼上:

这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尼古拉二世不但在正式场合穿军装,十月革命后全家流亡中也是一身军装。看来是穿习惯了。

看到了吧。在欧洲,军装才是国王——也就是最高统治者的正装。这和中国可是大相径庭。

中国皇帝中,也有带兵打仗御驾亲征的马上皇帝,即使如此,皇帝的正式形象,都不是军人。皇帝的正装——龙袍,是文人式的宽袍大袖。

这是唐太宗李世民:

宋太祖赵匡胤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军官,但流传下来的画像却是这个样子的:

这是能征惯战多次带兵亲征的朱棣。

清朝皇帝,尤其是前几个,自诩擅长骑射,有的也有戎装画像,但他们的正式画像,都不是军装。

欧洲国王,以军装为最正式服装,以军人形象为国王正统形象。中国皇帝,却从来都是以文人形象为正统。明朝有个正德皇帝,精力充沛,坐不住,不但亲自带兵打仗,还自封为大将军。可是,在史书上,正德皇帝的这种行为不但不被赞许,反而被视为荒唐之举,不像个皇帝样子,成了笑柄。

为什么中外之间会有这种审美差异呢?

这是因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治观念截然不同。中国的*治观念,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文治。落实到*治制度上就是,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建立起了文官*府。以文制武,重文轻武,这是中国在社会领域的一大发明创造。

上一篇写的科举制,之所以只能列在五大发明的第五名,就是因为,严格来说,科举制其实是文官*府-文治的一部分而已。由于科举制的影响和知名度比较大,所以单独列出来。文官*府和文治,才是更大、更重要的发明创造。

文治,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天经地义之事。其实,如果跳出习惯性思维想一想,就会意识到,文治国家,是多么的不寻常。

用武力治国,其实很容易理解。服么?不服就弄死你。从动物世界到人类文明早期,当然都是这种“制度”——否则还能怎么办?对方不听你的,甚至要来消灭你。你不用武力,用文的,怎么应付啊?文治是什么意思?我看你这人傻傻的缺心眼儿吧?

中国却偏偏在文明很早期的时候就实现了文治,并且作为*治主流一直延续下来,甚至还形成了重文轻武、好男不当兵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民间戏剧中,武人也不是主角,往往是配角和大老粗,比如张飞、鲁智深、程咬金之类插科打诨的角色。

在中国,深入人心的观念是:除非在军事场合,一把手没有穿军装的。好的统治者,要超越文武之上,且以文为主。穿军装的,到头了,也就是个配角,是角色球员。俩人站在一起,穿军装的就低人一等。李宗仁不就吃了这个哑巴亏么。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有这种和各国迥然不同的文治观念呢?

完整追溯中国文治观念的起源和发展,可能要写上一本或者几本书。篇幅所限,本文只是粗线条地做个概括。

作为一种观念,文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之变,也就是周灭商那次历史剧变。周灭商虽然也是通过战争,但并不是那种实打实的硬仗,有很大的偷袭得手成分。

因为是偷袭得手,所以周人并无压倒性的武力优势。对此,周人自己心知肚明,所以上台以后就采用各种怀柔*策,而不是一味依靠武力压制。“兴灭继绝”就是这种怀柔*策之一。根据这个*策,把商朝贵族分封在宋国,让他们能祭祖繁衍。孔子据说就是商人贵族的后裔。

孔子念念不忘的是“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已被周人完全感召和同化,而不是畏惧于周人的武力。周的统治应该算是文治的开端。

从另一个角度说则是,从很早的周朝开始,中国的国家和社会之间就实现了和解。国家不再是依靠武力的征服者,社会也不再是屈服于武力之下的被征服者。并且,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还订立了契约。如果统治者残暴不仁,失去天命,被统治者就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有革命造反的权利。

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因为有“革命契约”,所以国家的合法性在于为民造福,而不是武力优势。不为人民造福、残暴对待人民的国家,人民就有权推翻它。

经过春秋战国,到了秦朝,这个观念已经成为官方正统观念。秦始皇虽然被认为是暴君,实际上,秦始皇是把造福人民作为执*和奋斗目标的。

统一天下以后,秦始皇到处巡游,所到之处往往立下石碑,把秦的执*方针昭告天下。有一个名词,在各地碑文中反复出现,那就是“黔首”。在当时,黔首指的就是平民百姓。

在峄山,碑文中有:“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在琅琊台,碑文中有:“上农除末,黔首是富”“优恤黔首,朝夕不懈”“黔首安宁,不用兵革”。

在芝罘,碑文中有:“烹灭强暴,振救黔首”“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在会稽,碑文中有:“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保泰平”。

这些碑文,就是人类最早的“解放宣言”,其中的气势和雄心壮志,令人感动。但是,秦毕竟是旧贵族延续下来的国家,还不是纯粹的人民国家,对人民依然是居高临下的视角。秦的那些大工程,虽然是国家民众所需,但建设太过急切。民众不堪重负,以致王朝短命而亡。

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汉初的刘邦,把文治原则正式确立下来,那就是“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

周朝起源,到秦汉定型,文治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核心原则。后世虽然有种种战乱,但只要战乱结束,国家就会恢复文治。武人靠边站,文官来到前台,用种种制度治理国家,而不再依靠武力压制。

因此,古代中国的整体国家形象,是“文”,而不是“武”。相应的,最优统治办法是争取民心,而不是武力镇压。皇帝死后的谥号,“文”是顶级的,经天纬地曰文。武也不错,但比文要低一等。这才是中国皇帝不穿军装的根本原因。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赳赳武夫,对中国皇帝来说,是自降身份,或者干脆说,是野蛮化。

欧洲国家的国王以军装为正装,背后的潜台词是:最能打仗的人就是地位最高的人,武力最强者才有资格统治国家。说白了就是,这些国家的*治形态是野蛮落后的军事贵族制,和入关前后的满清八旗在同一个水平上。

包括满清在内的游牧民族,他们的“汉化”,就是放弃野蛮落后的军事贵族制,接受和效仿中原文明先进的文官*府和文治。

文官*府和军事贵族制,皇帝国王穿不穿军装,这不是不同治国策略或不同审美的区别,这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别。文官*府和文治,要比军事贵族制高一个维度。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不依靠武力的文治国家,到底怎么治理的呢?或者干脆说,凭什么听你的啊?凭什么服从你的统治啊?皇帝常常是个糟老头子,各级官员都是白面书生。这些人怎么可能统治那么大的国家呢?

要想实现文治,关键条件在于:接受我的统治,相比拒绝和不接受,要好。给被统治者带来收益和好处,才能实现文治,县官才能带着颗官印就去上任。

可见,文治的根本出发点,一定不是单方面掠夺,而是协调、管理和增进被统治者的利益。虽然武力必不可少——县衙也得有几个衙役班头,但从根本上说,县官要想坐稳,靠的是造富一方,为百姓谋利益,而不是武力优势。县官如此,皇帝也是一样。

这也是中国历史大漩涡越转越大的根本原因。曾经的蛮夷之地,接受中原统治、逐渐被同化的过程中,虽然不免伴有武力和战争,但终极原因在于,来自中原的文明统治让蛮夷地方变得更好。接受这种统治,比抗拒要好。

文治是中国历史大漩涡的动力来源。依靠这种动力,中国从一个黄河流域的小部落群,扩展到今天的几乎整个东亚大陆,而且,不是征服是融合。现在,那些曾经的蛮夷地方,早就不拿自己当外人啦。

依靠武力镇压建立的帝国,建立时威武雄壮不可一世,但武力难以持久是硬伤。时间稍长,武力衰减,帝国就会分崩离析。历史上很多这种帝国,都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朱元璋说,胡虏无百年之运,原因就在于此。那些坚持军事贵族制,拒绝汉化,拒绝文治的胡虏,统治一定难以持久。

文官*府和文治国家,也会遭受战争打击和摧残,但只要战乱结束一息尚存,就会有人重建文官*府,重新用文治把国家恢复和重建起来。文治是中国历史上能够多次复兴的内在原因。

如果继续思考的话,就会意识到,这其实是两种伦理的对立。

一种伦理认为,我要得到好处,就必须强大自身,然后去别人那里抢。武力太重要了。这种伦理崇拜强大、武力和军事强人。

另一种伦理则认为,我要得到好处,前提和条件恰恰是让别人先得到好处。别人因为我而得到收益和好处,我才能真正得到收益和好处。一言以蔽之,想要自己好,先要对别人好、让别人好。武力的用处只是自保。这种伦理常常重文轻武。

到了现代社会,中国开创的文治成为世界主流。19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建立了文官制度。有说法认为,英国的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启发,但也有人否认这种说法。

其实,是否有明确的“启发”证据,并不重要。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影响,有无穷多种方式和渠道,很多都找不到明确的文本证据。重要的是,到底哪种方式成为世界的主流。当今世界的国家治理主流,显然是中国的文治,而不是军事贵族制。

现在,各国的总统基本也不穿军装了,不但总统不穿,就连国防部长就算是文官,不穿军装了。可见,各国也理解了文官*府、以文制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早在周朝就实现的国家和社会的和解,经过这个那个的大小革命,很多国家也实现了。对内的统治不再以武力镇压为基础,对外的殖民掠夺和侵略,也成了人人喊打的非法行为。

中国开创的更先进、更文明、更高维度的文官*府和文治,历经时间考验,成为世界主流和发展方向。所以,把文官*府和文治列为中国五大发明的第四项。

文治也成为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关键词之一。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关键词:开放和文治。

下一篇说五大发明的第三项。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未完待续)

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或“在看”吧。

李子暘为铅笔经济研究社主编,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以下
1
查看完整版本: 万万没想到外国友人眼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