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年1月14日。
国家电网公司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在热烈的掌声和欢快的乐曲声中,荣获国家电网公司首届“国网工匠”荣誉称号的10位员工身披大红绶带,依次走上主席台,从国家电网公司领导手中接过荣誉证书。上海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专业工程师杨庆华十分激动,手捧的不是荣誉证书,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光荣的担当。
在自己的荣誉证书里,有领导的关怀、有同事的帮助,有许许多多人为这份荣誉做出的支持。
“我只是他们的代表,荣誉是大家的。”
他的眼睛不知不觉地湿润了……
其貌不扬的技校生——坚持的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凡——一次事故的教训和启发——为创新“走火入魔”——“高空防坠落装置”诞生
年轻的时候,他个头矮,长得瘦,少言寡语,用民间话说“不起眼”。他的志向也很简单,当一名好工人。
从上海电力技工学校毕业分配到上海供电局高压工区工作,和其他年轻新员工报到,有个简短的欢迎仪式。工区领导看着他,拍拍他的肩膀:“这么瘦,吃得了苦吗?”潜台词是,高压工区不是爬铁塔就是巡线路,没有省力的活,坚持得住吗。上海供电局最苦最累的工作大部分都在高压工区,有些年轻人不安心工作,总想“跳槽”。他把胸脯一挺:“我行!”发自内心的自信和坚定,是年轻的心中鼓荡起的驶向理想的征帆。
能干、踏实、肯吃苦、有韧劲……
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兢兢业业……
单位把他安排在检修班工作,他就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他的理念很简单:我是个工人,老老实实把单位分配的工作做好。做个好工人,看起来简单,做好很难,连续坚持做好更难。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敬业的精神把自己那份“不起眼”的检修工作做好,不是随随便便能做好的,坚持的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凡。
他当徒弟,默默地观察师傅怎么样工作;他独立“单飞”,默默观察身边的同事工作上有什么好方法;他当师傅,精心把技术传授给徒弟……
时常在身边带一个小本子,把工作中的经验,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一一记录下来。他是个有心人,想法也简单,日积月累的这些东西,以后也许会有大作用……
6年以后,他从一名普通员工被任命为检修班副班长、青工培训班班长……一直在班长这个岗位上任职,单位同事开玩笑说他是“老班长”。他喜欢班长这个职务,也不好高骛远,他在班长这个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价值,经常带领自己的班组员工搞点小发明、小创造。日积月累终于从量变到质变,产生了巨大飞跃。他从一名普通电力员工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电网公司技术能手。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等荣誉称号……
期间,杨庆华的单位名称多次变动,最后定格在“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公司管辖从千伏至千伏超高压、±千伏特高压直流和千伏特高压交流架空输电线路。他的工作岗位大部分时间都在检修班,现在是国网上海电力公司检修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专业工程师,身份一直是普通工人。
记忆里烙印最深的事情是他当工程部副经理时发生的。一次,铁塔发生事故,两个青年员工在工作时受伤。负有领导责任的杨庆华被严厉批评,受到撤职处分。有人劝他:“撤职就撤职吧,还没芝麻大的一个小官儿,当不当还能怎么着?”
他不为自己被撤职难过,难过的是为什么本可以避免的事故因为一时大意发生了。难过的是自己一直细致、细心、注意细节,为什么还会“马失前蹄”……认认真真地反思,吃不下饭,心里犹如被一把利剑刺痛。他想,安全生产比天大,没有安全,其他工作都失去了意义。冥思苦想,举一反三,从铁塔想到线路,想到检修,想到运行中怎么样才能不发生类似的安全事故……
妻子蒋慧萍看他茶饭不思的样子,说他“走火入魔”了。这些年,家务事几乎都是蒋慧萍做,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工作。“他干的工作辛苦,不能分心。家里事尽量不叫他操心,让他一心做他想做的事。”蒋慧萍经常和邻居这样说。
有蒋慧萍这样的贤内助支持,杨庆华更加刻苦钻研。只有技校文化,想把自己的设想变为图纸,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一遍一遍设想、设计,一遍又一遍把自己的想法画出草图。常常夜不能寐。感觉没把握,先把草图拿给学历高的员工请教。本来不太善于言辞,要搜肠刮肚地把自己设想的“高空防坠落装置”表达清楚。开始,有人不以为然,老杨那个文化水平搞创新发明,逗着玩吧?他不厌其烦讲解自己设计的“高空防坠落装置”是个什么样的工具,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渐渐地有人被他吸引,有人被他的执着感动,有人觉得他的设想有点意思。那些枯燥的解说好像也变得生动起来。关键时,国网上海检修公司领导知道他的想法,表示大力支持。检修公司秉承一个理念“工人创新有力量”。上海的工人技术创新有光荣传统,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涌现出许多在全国闻名遐迩的工人技术创新人物。对工人的创造发明大力支持,上海电力检修公司从上到下都有共识。
大家七嘴八舌,帮助杨庆华完善设计,他真切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他主导下,设计逐渐完善成型,最后制作出符合设计要求的“高空防坠落装置”。经过实验,终于作为电力检修运行创新工器具运用到检修实践中,效果很好,一线工人说了一句大实话“用上它不用再提心吊胆了”。“高空防坠落装置”在检修公司得到大力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安全生产指数,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用这个装置,有效地防止了在高空线路上作业的员工发生意外。
这次工器具创新,让杨庆华看到了一片新天地。普通工人只要努力,只要能动脑、肯动脑、善动脑、会动脑,都能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作出贡献。
汽车起重塔吊改变了什么——抗冰抢险带头人——凭创新20天完成抢险任务——“脑洞”往什么方向开——从一个想法到“应急抢修塔通用模块”
检修工主要是和铁塔、线路打交道。杨庆华说,一年天,睁眼闭眼都是铁塔和线路,见不到它们,心里就像少点什么,这成为了一种“职业病”。组立铁塔是他经常做的一项工作,其中的难点他比谁都清楚。
深秋,秋雨霏霏,上海郊外。
国网上海检修公司检修班的员工正在紧张作业,任务是把一座千伏铁塔组立起来。组立高的铁塔必须使用塔吊,需要先做基础,再把塔吊建在基础上。
一台挖掘机在忙碌地工作,挖斗深深地刨进泥土里,“轰隆隆”地响着,把挖斗里的泥土堆放到一边。这项工作对检修班的员工来说习以为常,杨庆华平时也没觉得这么干有什么不好。他站在挖掘机旁边,看着那个大挖斗挖下去,抬起来,抬起来,再挖下去,循环往复,忽然冒出一个念头:事故时间允许的话,这样按部就班可以,如果时间紧张,比如紧急抢修,工作还像这挖掘机一样一板一眼,行不行?
为什么不能改变呢?
脑子里总琢磨这件事。
他算了一笔账:为组立铁塔做基础,铁塔组立完成,吊车撤了,基础却永远留下了。埋在地里的不是基础,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当工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就得了,这些事好像用不着他操心。他心疼,国家的钱也是钱啊!
要是能省下这笔钱,又加快工作效率就好了。
下班回家的路上,他这么想。
听到身后有汽车鸣笛声,凭经验知道是大型卡车。“大卡车不许在市内通行啊”,心里想着,回头看,一辆标着“抢修”字样的起重吊车从身边“呼”地开了过去。卷起一股风,拂起他的衣襟。
他呆呆地站在路边,看着起重吊车转过十字路口不见了。
冷不丁从心底深处冒起一个念头:组立铁塔为什么不可以用汽车起重吊车呢?另一种声音同时在心底深处响起:老杨,别没事找事,这种吊塔组立铁塔方式使用多少年了,你要出风头吗?
内心里自己和自己作斗争,要不要改变呢?
最后是自己说服了自己:创新才有力量,创新才能改变现状。无论做什么事情,因循守旧就是落后,只能是慢慢消亡。
他找到工区领导,讲述自己的想法:使用吊塔不要再做基础了,采用汽车起重吊车,省事、省时、省力、省钱、省心……他考虑得很成熟,不是心血来潮:铁塔低的用50吨起重吊车,中等高度用吨起重吊车,超高度的用吨起重吊车。租用起重吊车的费用大大低于做基础的费用。关键是,起重吊车是重复使用的,做基础是一锤子买卖。
工区经过慎重研究,决定采用他的建议。
固定式塔吊从此在检修公司退出了历史舞台。别看只是使用工具的一个小小创新,在全上海推开会产生什么样的效益?在全国推开呢?在上海这样一个常常受到风暴潮影响的大都市,输电线路紧急抢修最关键的是时间。狂风暴雨里,老天爷不允许按部就班的做基础,他的创新建议可以赢得时间,这是最有价值的!
他的每项创新,都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痴迷程度,常人很难做到。
年1月,中国中南部遭遇百年不遇的雪灾。
湖南告急!贵州告急!江西告急!浙江告急!……
国家电网公司一声令下,全国各地组建的数百支抢修队伍奔向灾区。
危难时刻显身手,杨庆华主动请缨,要求奔赴抗冰抢险第一线。他被任命为抗冰抢险队领队,率领余人队伍紧急奔赴浙江金华的琅琊山区……
那山很高、很陡,山坡上大片大片的树木因受到大雪的重压,枝干纷纷劈断,露出白花花的树碴,像一道道伤口,诉说刚刚过去的这场大雪对它们的无情摧残。铁塔矗立在山顶上,威武的身躯此时也折弯了身子,有的塔头已被折断,连带着塔头上的输电线,无力又无奈地站在那里。
地势险峻,寒风呼啸,冰雪泥泞,最要紧的是把抢修材料运到山上。刚刚下过雪的山坡,雪很深,一脚踩下去就是一个雪窝子,雪灌进鞋子里,一会儿就化成水,袜子湿透了,像赤脚踏在冰水里,冰冷难受……
几十吨的塔材又如何运上去呢?
他和兄弟施工单位进行多次勘测,再三商讨,最后定出方案:索道运输加人力搬运。索道运输能力有限,人工搬运成为主要方式。抢修材料运到山下,他第一个带头去抗角钢。“师傅,山高路滑,我们年轻人扛就行了,你别扛了!”徒弟纪航心疼他,不让他参加运送。他弯腰拿起一百十余斤的角钢扛上肩头,不言语,踏着泥泞湿滑的地面往山上走去。时时处处起带头作用,是他一贯的作风。
“扑哧”一脚下去,烂泥把鞋子都糊住了,使劲拔出来,继续往山上爬。只有一个念头:把抢修材料扛到山上,早点抢修!
一趟下来,汗水把内衣都湿透了,山风吹来,沾在身上冰凉。喘着粗气,来到材料场,一时不停,又挑起4个15斤重的绝缘子。徒弟这次真有点急了:“师傅,你是领队,主要指挥我们干活,你不要这样辛苦,不差你一个人。”“都这么想,我们来干什么?”他黑着脸,转回身,开始向山顶又一次冲锋。
3公里多的泥泞湿滑的山路,不要说扛着绝缘子,就是空手往上爬也够不容易的。一天爬四趟,四上四下。有的小伙子累得坐在地上抹眼泪,那份艰难那分苦,不参加抗冰抢险的人体会不到。他和年轻人一样来来往往,手套被冰水浸透,手被冻得没了知觉……
一天下来,鞋子从里到外全湿透了。大家回到驻地的第一件事是把鞋烤干。吃饭狼吞虎咽,赶紧吃完好睡觉,从心里到身体,疲惫。倒头就睡,呼噜声立刻响起……
心疼这些年轻人,杨庆华感情有些激动。多好的年轻人啊,在家里他们还是父母娇惯的孩子,到了抢修工地,他们个个都是好样的战士。他觉得自己的肩上有沉重的责任,一定要保证抢修现场安全,把每个年轻人都平平安安地带回上海。
夜深了,他还在思考明天的抢修工作,想着怎么完成任务……
凌晨,他起早来到厨房,和炊事员一起给队员们做早饭。炊事员劝他好好歇息,他说,多个人多份力量,一定要保证大家吃好了……
检修公司负责4基50万千伏铁塔的抢修,四个施工区分别在四个山头。作为指挥员,他要在四个山头间来回奔波,上上下下,一天几个来回。腿像灌了铅一样沉得抬不起来。咬牙坚持着,他知道自己背负的责任有多重……
很快,抢修中的问题就来了:重新组立的四基铁塔,所用塔材都比原先要粗壮。山顶面积狭小,不利于抱杆起立,操作不当,可能发生塔倒人亡事故!准备工作做不好,出现事故是免不了的。如何把抱杆立住、立稳是当务之急。只有把抱杆的拉线问题解决好,其他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在一般地质条件下,拉线问题不难解决,面对琅琊山复杂的地址条件这就成了难题。
现场的地质情况是,坚硬的岩石和松软的烂泥地混杂,平时采用的拉线方法不适用,必须采用新的方法打拉线。杨庆华眼前浮现出多年前的那场事故,他要为青年员工负责,绝对保障抢修安全。上级给的抢修时间是22天,太紧迫了。必须在最短的时间拿出解决拉线的方案!
一次严峻的考验。没有日积月累的经验,没有扎实的基础功,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义无反顾的使命感,在如此艰难的境况下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不是随便谁就敢站出来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一夜冥思苦想,没人相信,第二天杨庆华提出了采用悬浮抱杆组立铁塔,配合平原地区基本不采用的炮弹桩立桩的特殊施工方案。“炮弹桩”简单明了,想想炮弹尖尖形状,想想炮弹的威力,钻到烂泥最深处,破开岩石最坚硬处,把四条拉线牢牢拉住,抱杆稳了,立桩才会成功……
一个共产*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吃苦耐劳,是敢于拼搏,是冲锋在前。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要用自己的智慧攻克技术难关,体现工人创新的力量。杨庆华在关键时刻体现出这种优秀的品质,被评为上海十大工人发明家名副其实。
上级给22天抢修时间,许多人认为如此条件下完成4基50万千伏铁塔抢修任务几乎不可能。
杨庆华率领的抢修队在20天内完成任务!
抢修队员们相互拥抱,流下的是激动泪水。那些从来没有参加过如此险重抢险任务的年轻员工得到了锻炼,在杨庆华身上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优秀品质。
提前两天完成抢修任务,在平时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特殊时间段,显得难能可贵。想想20吨塔材及附件,大部分都是靠人工扛到山顶的,他们的付出的太多太多了,检修公司平日里对员工的敬业教育,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熏陶,让他们在特殊日子里经受住了考验……
抗冰抢险结束后,上海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当杨庆华戴着大红花走上主席台接受表彰时,他想到自己的责任。一次抗冰抢险结束,让他联想到更多的此类情景,相同或者类似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
一次成功的发明创新,也许会有偶然因素。连续不断的发明创新,最能证明一个人技艺素养和对创新认识的深度。“脑洞大开”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脑洞”人人有,怎么开,往什么方向开,大有学问。杨庆华想的都是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搞创新,让“脑洞”朝着这个定向开……
每次抢修,他都会把案例,事故成因,抢修要点、注意事项,抢修工具、缺陷消除、后续维护……一一进行记录,日积月累形成“抢修应用宝典”,在抢修时“对症下药”,大大缩短了抢修时间,减少了停电时间,年轻员工都愿意跟着他去抢修。
好经验,好方法不能都存在自己的肚子里,分享给大家可以提高抢修速度和质量,让年轻人少走弯路。杨庆华翻阅自己的工作记录本,常常这么想。可仅凭一己之力,很难把想法变为现实。
检修公司着力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员工队伍,成立了以杨庆华为带头人的创新工作室,检修公司提出口号“劳模领军、职工创新、充满活力”。杨庆华针对队伍的结构和人员的基本特点,为每位成员设计了不同的创新点,通过导师带徒、自主研发、集体研讨等方式,营造出浓厚的创新氛围。自己也受益匪浅,他想把“抢修应用宝典”形成一个应用模块,就像一个公式一样,谁使用它都可以快速诊断输电线路事故的性质、抢修方法、使用工器具……以前受到电脑软件方面知识的限制,感觉有些力不从心。现在有了高学历,年轻员工的帮助,他遇到的难题一一化解。很快,“应急抢修塔通用模块”应运而生。利用这个模块,抢修员工可以快速诊断事故性质,知道携带什么样的抢修工器具,在现场根据“应急抢修塔通用模块”提示,快速消缺……
“在工作室的每一天,我都有新的体会,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收获颇丰,更是感受到杨庆华师傅敢于拼搏、锲而不舍的劳模精神,是我珍藏一辈子的宝贵财富。”青年员工陈亮颇有感慨。
工作室像望远镜,让劳模的作用放大;也像显微镜,通过成员的一个小想法,工作中的一个小细节,寻找创新的突破口。杨庆华一个劳模带动一个团队,辐射到上海市电力公司。员工成就个人的梦想,也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杨庆华发挥着1+N等于无穷大的作用。
参加上海世博会电力建设——黄浦江上的“飞车”——“神话”是怎么创造的——“我要你的工作服”——天和基铁塔
年,上海召开世博会。
在中国第一次举办世博会,万人瞩目,吸引了全世界的
作者:洞见May
来源:洞见(ID:DJ)
一个家,是我们一切的起点,归来的方向。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
“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只要家庭和睦,他便是最幸福的人。”
事实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家庭散乱,不管地位再高挣钱再多,也很难感到幸福。
而若是家风和谐,哪怕恰好满足温饱,也会觉得快乐。
一个家最好的家风,莫过于:大事商量,小事原谅,不争对错,不翻旧账。
01
大事商量,不自作主张。民间有句老话:一人主张,不如二人商量。
真正好的家庭关系,从来不是一方独断,而是遇事有商有量。
一个非常成功的创业者,曾受邀参加一个分享会。
会上,很多人以为他会分享商业常识。
没想到,他语出惊人,说出一段谁也没想到的话。
他反复强调:“男人在外面闯荡,必须学会一句话:我要跟我老婆商量。”
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很多人做事,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事情还没开张,钱已经快花完了。
今天这里考察,明天那里聚餐,看到什么东西,都想投资一下看看,一圈圈跑下来,路费、餐费花了不少,一件事也没能办成。
而如果凡事能多跟老婆商量,就相当于多了一双慧眼,多了一个聪明的大脑,多了一道防火墙,多了一个保护伞,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家庭存在的意义就是互相温暖。
聪明的人,遇事,尤其是遇大事,一定会多跟家里人商量。
这不仅让自己考虑问题更全面。
更重要的,凡事商量的背后,代表的是信任和尊重。
当一个家庭,家人之间有商有量,互相尊重,家庭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才会更强。
一个家才会越过越好。
02
小事原谅,是维护温情的铠甲。网上有人问:一个家幸福的秘诀是什么?
其中最高赞回答是:遇事不责备。
知乎上,网友
丁当分享过一个她的故事。一天下午,天气阴沉得可怕,丁当收到丈夫打来的电话,提醒她关好门窗。
丁当兴致勃勃地说好。
可因为急着出门,转头便把这件事忘记了。
就在她出门后不久,天空中风雨大作,雨水穿过窗户,把沙发,以及丈夫放在沙发上的电脑,淋得湿透了。
两人回到家,看到客厅狼藉一片,傻眼了。
发生这样的情况,相信很多人都会责备对方。
可丁当的丈夫看了眼后悔不已的妻子,不仅没有责怪,反而低声安慰:
“没关系,刚好我的电脑也旧了,重新换一台好了。”
仅仅是简单的一句话,我就相信,这夫妻俩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坎坷,都能携手度过。
而那些不幸福的家庭,日常生活中多半经常互相责备与指责。妻子责备丈夫,你每天工作这么久,为什么没见你挣几个钱?丈夫责备妻子,为什么照顾个孩子都照顾不好,好好的怎么又感冒了?父母责备孩子,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作业都不会做?......哪个家庭,不存在一些磕磕碰碰?如果总是斤斤计较,互相责备,只会让战火愈演愈烈。
无关痛痒的小事,彼此包容;不伤大雅的细节,多多原谅。
生活里的大风大浪毕竟是少数,那些融在柴米油盐的暖才最令人动容。
03
不争对错,吵赢了道理会输了感情。特别喜欢平如与美棠的故事。
两个人的爱情,没有什么山崩地裂海誓山盟,却是让每一个看过他们故事的人,都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温暖的感情。
生活永远是琐碎的,两个人也不是没有小矛盾。
有一次,平如美棠吵架,平如发火把一个热水壶摔在了地上。
美棠被吓到了,瞬间哭了出来。
美棠的眼泪,一下子将平如从愤怒的情绪里拔了出来。
他赶紧停下了争吵,拉着美棠的手,道歉,承认自己错了。
美棠看到他低了头,情绪也缓和了下来。
问他:“明明知道我错了,为什么还让着我。”
平如说:“因为我怕吵赢了,输了感情,丢了你,我就输了人生。”
一场吵架风波,就这么化解了。
我们日常过生活,多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牙膏到底要从中间挤还是尾巴挤?日常开销,是节俭一些好,还是追求生活品质一些好?吵架了,到底谁该先认错?”生活中,可能无时无刻都有分歧,如果每一件事,都要争个对错,不仅伤害感情,还会让家里的每个人都身心俱疲。有句话说的好:“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赢了道理输了感情。”
凡事懂得适时让步,别总想着争输赢,当家里的每一个人,学会了低头,日子会越过越和美。
04
不翻旧账,总被掀开的伤口永远不会愈合。两个人吵架,最恐怖的一件事情,就是翻旧帐。
不管平时有多互相关心和爱护,一旦开始翻旧帐,过去所有的不开心和委屈,都会再次翻涌出来。
一层堆叠一层,让原本的小事,变成大事。
电影《团圆》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一家人回妻子的爸妈家。
孩子在喊人时,不小心把“姥姥姥爷”喊成了“爷爷奶奶”。
丈夫听到后,瞬间对着孩子大发雷霆,还朝着妻子放狠话:“爷爷是爷爷,姥爷是姥爷,我又不是倒插门!”
妻子也气得面红耳赤:“谁说你是倒插门?”
丈夫回嘴:“从结婚起,你们家就是这么想的!”
旧账一翻,地覆天翻。
丈夫开始埋怨妻子娘家为难他,他年轻时家里穷,却被要求婚前一定要凑够50万买房。
妻子也开始讨伐,说自己当初是如何屈身下嫁,丈夫如今是如何侮辱和轻视。
一时之间,孩子哭闹,家中鸡飞狗跳。
《稳场浪客》里说:“其实两个人在一起长久的诀窍,就是别翻旧账。
翻了又能怎么样呢?不过是一个更难过一个更恼怒罢了。”
确实如此。翻旧帐就像是把一块准备愈合的伤掀开,然后再往伤口上撒盐。
凡事过往,谁没有一些过错,总翻旧帐早晚要结仇。
有矛盾当场解决,然后一码归一码,干净利落,才是一个家长久安稳之道。
05
有句话说得好:“家,不是战场,不需要摇旗呐喊,论谁胜败;家,不是棋盘,不需要小心翼翼,处处提防。”
一个家,应该是我们一切的起点,归来的方向,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港。
家里的每个人,大事多商量,小事请原谅。不争对错,不翻旧账。
如此,一个家才会更加温柔缱绻,越过越好。
作者:洞见May,洞见(DJ)旗下专栏作家。洞见,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万人订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