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温暖的港湾
最美的路,就是回家的路
在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
回家的路方式也可以有很多种
但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
选择坐火车、乘高铁回家
仍然可能是最普遍的方式
当坐在飞奔的高铁中一路驰骋的时候
当躺在宽敞的座椅里安然小憩的时候
当饥饿时享受高铁订餐的时候
当结束旅程后开心回家的时候
我们也许觉得
这一切是那么的顺其自然
理所当然
是的,仿佛就在不经意间
高铁便成为了我们日常出行的一部分
现在的你我几乎已经不敢想象
离开了高铁的返乡路
曾经是那么的拥挤、漫长——
年
这一年
一位老人坐在日本新干线上感慨万千
他说: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
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这位老人,叫邓小平
他所乘坐的新干线
是全世界第一条
投入商业营运的高速铁路系统
然而,就在这一年
数不清的人们
甚至还来不及憧憬
新干线列车的“子弹头”造型
便纷纷拎着蛇皮袋
迫不及待地挤上了远行的火车
颠簸十数小时乃至数十小时
或北上或南下,到他乡寻梦
▲年,旅客在哈尔滨三棵树火车站排队上车。
王福春摄
这一年的全国铁路客运量
达到了8.1亿多人次
而当年我国人口的总数
是9.63亿
▲年,第一代“周恩来号”投入春运。来源:央广网
年
年,我国铁路客运量
首次突破10亿人次
次年
为了应对春运期间高涨的客流量
铁路部门迫不得已将
平时运输货物的篷车
充当临时旅客列车
从此“棚代客”这个名词
应运而生
“棚代客”还有个通俗易懂的名字——
“闷罐车”
▲报道“闷罐车”的报纸
这种车厢没有座位
只有几个小铁窗
白天闷热得跟蒸桑拿一样
到了晚上则成了天然的“冰箱”
就连“厕所”,也只是在车厢内放个桶
或者在角落开个洞用竹席围一下
车内空气不流通
简直臭味熏天
仿佛车里装的,不是人
这,就是“闷罐车”的由来
这,也是那个年代
不堪回首的记忆
▲80年代的“闷罐车”内部
年
其实,在整个上世纪八十年代
乃至九十年代中期
“闷罐车”只是“救火队员”
而“绿皮车”
才是中国旅客列车
最具代表性的形象
而在那时
“绿皮车”内外的情形
往往是这样的
▲80年代成都火车站昼夜等票的农民工
▲年,从哈尔滨开往北京的18次特快列车上第一次出现电视机,全车厢的人都抬头聚精会神地看电视。王福春摄
▲年12月广州火车站因农民工激增而使大量旅客滞留。于文国摄
▲年,从北京开往广州的列车上,旅客自带收录机在车厢里收听邓丽君的歌曲。王福春摄
年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
拥挤的人流丝毫未减
有的大款已经用上了“大哥大”
而其他游客和情侣
也分别用各自的方式
消磨时间
▲年,哈尔滨火车站拥挤的人群。王福春摄
▲年,在沈阳开往大连的卧铺车厢中,有乘客用起了“大哥大”。王福春摄
▲年,从北京开往沈阳的列车上,为打发时间,乘客们组了一桌临时牌局。说笑中输输赢赢,不觉得半天过去,车又穿过一个省。王福春摄
▲年,从北京开往沈阳的列车上,相互依偎的情侣。王福春摄
年
那一年,回家的火车
远没有现在舒适
图中小女孩的样子
让人心疼
▲年,在武汉到南宁的车上,一个小女孩站在车厢的一个角落里睡着了。王福春摄
▲年,在武汉到长沙的地段,车外高温38.9度,车里干脆就40几度的高温。一位民工没有座位,光着膀子躺在座席背上休息,为了不掉下来,他不得不抓住上面的行李架。王福春摄
年
▲年9月1日,我国八纵八横骨干铁路之一——京九铁路通车。图为京九线开通当天,从北京西站开出的京九线列车。
▲年,从广州开往成都的列车上,卧铺车厢内一位中铺女青年拉起了二胡,她的自娱自乐吸引了上铺和下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