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瑞安东源村是个有着七千人口的小村庄。
走在青石斑驳的村道上,常可听见地道瑞安方言的温州鼓词唱腔:
“夺席谈经叙当源,有一位王超辉先生将花甲,木刻活字祖业传。”
王超辉,瑞安市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第14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他的职业是谱师,是这个小村庄里独有的。
浙江人对于血脉渊源尤为重视,即使是在今天,每个氏族还保有着祠堂和族谱。
族谱每过三十年需要重新翻印,添补信息。
专为宗族修族谱的职业——“谱师”也应运而生。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本代代相传的族谱,还拯救了一段千古文明。
经年之用无用之用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外面的世界,木活字早已丢进旧纸堆。
但在东源村,它却仍然是谱师们最重要的谋生工具,用木活字印刷出的家谱,字形隽秀、墨迹清晰,保存时间可以达到一千年。
在交通不便利的地区,谱师上门修谱只能靠步行。
担着数十斤的字盘进入祠堂,是王超辉一段工作的开始。
抵达目的地后等不及休息,第一时间把字盘依次排开,是谱师们看重的一项仪式。
摆好字盘后,王超辉便开始了第一项工作——收集族人的资料,这个过程,在行话里被称为开丁。
开丁需要家族成员众心踊跃。接到通知的族人,要主动来到祠堂找到谱师,登记新增加的人口和搬迁的信息。
一个氏族的成员,少则几千,多则数万,一些无法联系上的,需要谱师根据旧线索,逐门逐户、打听下落。
一连两个月的走街串巷,扑空、吃闭门羹都是常事,这需要谱师们的细致和耐心。
待到所有信息整理完成,便开始动手做新谱。
一部年代久远的家族史,最多能包含上十卷谱牒,字数超过十万。
光靠人手在数月内印制完成,难以想象。
但活字印刷术,本身就是作为提高效率的改良品、替代了雕版印刷。
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化,接过了字盘的谱师们,也将效率示为先祖第一戒训,不断钻研。
一首包含个字的拣字口诀,将个常用汉字按照偏旁部首有序地排列,用温州方言念出来,更加顺口。
通过口诀,熟练的谱师能在一秒内拿到想要的字块,码入印版。
不仅字符可以任意组合,排版也能随意变换。
将字里行间的空隙和留白拆分成竹片、铁片和木块,这样便可以根据主人家的喜好,更换板式。
手书刀篆我手我心
木活字拥有最好的笔触和质感,但它也有不可忽视的软肋。
字块在使用过多次后,便开始失去棱角,字形逐渐模糊,活字是需要不断补充的损耗品,这才是考验谱师真正功底的时刻。
制作新的字块,是阻断了拣字工成为谱师的艰难一步。
首先要用毛笔,在不足一平方厘米的木块,上写出一个漂亮的反字。
写反字无法和书法一样,一笔呵成。木块上的字形,只能在一点一点地添补中成型,这样的过程繁复枯燥,没有生趣。
一些谱师干脆用钢笔取代毛笔,省去了反复的练习。
因为不懂取巧,王超辉一直用毛笔写,书写反字功力,逐渐成为了一方之最。
字写好后,便可以开始动手雕刻,雕刻出细致的笔锋需要充足柔和的室外光线。
在晌午到来之前,王超辉要迅速刻完新写的15个字,每个字花费10分钟时间,这是经过了40多年的练习才达到的速度。
树高千尺认祖归宗
谱师的另外一项工作,是为新印的宗谱编写序言,这需要文言文功底。没受过专业训练的王超辉,一直用查古汉语字典的方式弥补短板。
排版完成,来到最后的印刷阶段,这也是决定了族谱的保存时间,能够胜过一般印刷品的关键秘密。
现代工业使用油墨与混合浆纸印刷书籍,而木活字印刷取代以墨汁和檀木熟宣,这样的配合,使印刷品色泽稳固、经久不脆。
最后,将印好的纸张对折、装订,一本传世的族谱宣告完成。
族谱修好后,家族成员会在祠堂里来一场隆重的园谱仪式,吃饭、唱戏、大宴三天。
谱师也会作为上宾,为主人家点谱、颂文,做最喜悦的交接。
不懂经营生意,不会使用网络,不懂得用现代技术代替老办法。
王超辉仅凭他的不厌其烦,一点一点打磨手艺,渐渐地便成为了江浙一代最受敬重的谱师。
一本本族谱,记录了一个个家族的血脉故事,王超辉也通过它们,完成了传递老祖宗手艺的使命。
书法→刻字→采访→撰写→编辑→校对→排版→纸墨→印刷→装订。
本文来源:瑞安旅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