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庸》,汪之雄藏)
去年的一次古籍善本雅集分享活动,大学室友晓春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活字印刷在中国没有普及?”寻求这个答案,首先要了解,与之对应的雕版印刷。
(汪之雄古籍善本雅集)
(宋代毕昇,创活字印刷)
殿版印刷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简牍是用笔墨书写在竹/木简上的文字,纸张引入之后,首先是用笔墨书写其上,而形成早期的书卷,比如:唐代的写经。
(唐代写经)
唐宋之后,宗教和社会对于书籍的需求增加,书籍印刷取代手抄,印刷成了制作书籍的最主要的形式。
(宋版《大学》)
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书籍印刷的最常见形式,其原理,将书籍的内容镜像/阳刻在木板上,墨涂于雕版之上,加盖宣纸,以刷/捶等方式,印刷出书籍的一页,然后晾干,多片书页组合装订,而成书一本。
(汪之雄收藏雕版实物)
(上述雕版之镜像)
(雕版印刷)
(成书)
活字印刷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杭州书肆刻工毕昇,专事书籍雕版印刷,总结前人经验,创立活字印刷术。其原理:用胶泥做成规格一致的多个毛坯,于其上反刻单字,阳刻,用火烧硬,成泥活字。印刷时,用若干活字,拼成完整一版,印刷单页,印刷之后将拆除并将活字返回字库,以便再用。常见字会制作很多个,而冷僻字,有时得随用随制。材料:胶泥(俗称:泥活字),木质(俗称:木活字)。
(汪之雄所藏单个木活字)
(从活字字库中选字)
(拼版印刷)
活字印刷,听上去是个很好的想法,但从宋朝到清末,基本上没有推广开,笔者估计,每册古籍中,最多有1册活字本,活字本在拍卖市场上价格高居不下,原因是稀有啊,分析原因如下:
在金属活字出现之前,泥/木活字印刷,受到其材料和印刷方式的局限,印一两百页,活字字体的磨损会比较严重,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某次印刷的时候,一个以前印了两百页的活字和刚刚做好的新活字,如果摆在一起重新印刷一本书,印刷效果非常不美观。
(不同磨损度的活字)
(汪之雄所藏活字印刷的家谱,不同磨损度的活字印刷出来的效果,美观性很差)
(汪之雄藏活字本中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