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私人股票研究所
论如何识别股票泡沫A股这些年经历过的泡泡无数,每个泡泡都有每个泡泡的特点。但益研究通过总结A股大大小小数百个泡沫的案例,我们发现A股泡沫大多具有以下“四大定律”:
一、想象空间大
二、长时间内故事或者概念无法被证伪
三、往往是主业一般、跨界进入新领域
四、财务状况一般、估值奇高。
今天益研究将用A股有史以来讲故事时间跨度最长的重庆啤酒作为开头,详细分析上述特点,为大家所做出的投资决策把好风控。
案例:重庆啤酒
年医药板块最大的黑天鹅事件。从年12月8日开始,重庆啤酒股价连续9个跌停板,从前高83.12元(年11月25日)一路下跌至20.16元(年1月19日)。短短20多个交易日内,蒸发了亿市值,跌幅达到75%!
而我们把重庆啤酒作为一个典型案例重新讲解的原因就在于:它完美拥有上述四个特点。
第一:治疗用乙肝疫苗的市场想象空间极大。
我们以当时部分券商的报告为例。
年初某券商:“我们认为治疗用合成肽乙肝疫苗年具有较大的上市可能性,按照上述第一条假设,治疗用合成肽乙肝疫苗上市后10年将可能实现合计亿元的销售收入和亿元的税后利润。按照内部收益率10%进行简单贴现至年,治疗用合成肽乙肝疫苗上市后10年的贴现税后利润总数为亿元,重庆啤酒权益为92%即亿元。按照20倍PE计算,治疗用合成肽乙肝疫苗上市后贴现至目前的重庆啤酒价值为0亿元,即每股元。按上市后5年内实现净利润计算其可以贴现净利润贡献为76亿元,体现为重庆啤酒权益70亿元,给予20倍PE其价值为亿元,即每股价值元。”
报告给出的销售收入的大致推测逻辑是:未来10年人均药费1.18万元,万位患者,扣除流通加价、医院加价以及增值税后,将产生1.18万元*位/%/%/%=亿元。
而实际上,如果从专业人士的角度去看,这个推测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当时重庆啤酒乙肝疫苗的研发还处在II期临床,而II期临床的淘汰率就高达50%左右!而II期临床之后还有III期临床,III期临床的淘汰率也高达55%!
因此,以当时的研究进程来看,乙肝疫苗是否最终能够上市还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更何谈上市之后极其乐观的亿市场空间?我们只能认为这只是为了吸引眼球的噱头!
第二:乙肝疫苗的故事或者概念很长时间无法被证伪。
重庆啤酒乙肝疫苗的故事最早开启于年,当时公司与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共同组建了佳辰生物,着手研究新药。
新药研发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耗时耗资的庞大系统工程。一般来说,尤其是重磅新药从立项到最后获得生产批准文号,直到通过GMP认证上市销售起码要8-10年。
从重庆啤酒乙肝疫苗研究的进程来看,年到年是新药前期准备和临床I期的时间窗口;而年3月公司公告称乙肝疫苗期临床研究试验II期A阶段开始启动一直到年底故事终结,整个研究进程都卡在临床II期阶段。在这个过程之中,公司相关公告、小道消息、机构调研都时刻牵动着市场的情绪,公司的股价上上下下也经历了好几次“电梯”,机构持仓换了一批又一批,市场对公司分歧之大可见一斑。
而这类看多逻辑长时间存在、却又无法提前用逻辑判断去证伪的公司恰恰应该是我们需要小心对待的。
第三:重庆啤酒主业一般,开始跨界讲故事。
重庆啤酒自然是跨界讲概念的故事大王了。原有的啤酒业务在全国范围内也只能说偏居一隅,中规中矩。而乙肝疫苗的跨界运作更可以看成当时公司刚上市之际手中握有大量的募集资金需要投资对象的随手之作。
没有技术储备,没有运作经验,没有人脉关系,仅凭着一腔热血(资金)想闯出一番事业,不是不可能,而是概率太低!重庆啤酒轻易地进入了与原来业务毫无关系的医药研发行业,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在赌博。一个屠夫转行去做会计,这不是一个理性人会做出的选择。
第四:重庆啤酒的财务指标不能验证企业的高成长或者核心竞争力,估值奇高。
翻看重庆啤酒讲故事的十年的财务数据,如果是不知道历史背景的投资者,只怕是一点也看不出重庆啤酒和乙肝疫苗有半点关系。从营收结构来看,啤酒业务占比一直在95%以上。而和医药行业相关的药品销售业务占比从来没有超过1%,其毛利率最多也不到20%。从成长性的角度看,药品销售业务10年间扩大了5倍,但因为占比太小,对公司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而想要依靠其不到20%的毛利率来体现竞争力则更加是无稽之谈了。
再来看重庆啤酒的估值,按照当年年的实际利润,当年的估值超过倍!
看完重庆啤酒的案例,我们再来看看安硕信息(三流软件开发公司进入兆级互联网金融交易市场的故事)、暴风科技(三流互联网公司玩AR的故事)、全通教育(信息系统服务商转型为互联网教育的故事),还有形形色色的军工股泡沫、智慧**股泡沫、大数据泡沫、人工智能泡沫、基因泡沫等等,莫不符合上述四大法则!
知往鉴今,接下去我们回到主题,看看当下A股还有哪些大泡泡?!
本期益研究推出四家公司:光启技术()、宝泰隆()、雷柏科技()、远望谷()。他们对应的分别是隐身衣、石墨烯、无人机和无人销售的大故事。
1
光启技术
超材料?隐身衣?是未来的国之重器,还是资本市场的故事把戏!
泡泡指数:★★★★★
核心观点:
专家光环,玩转资本:成立七年以来,创始人刘若鹏不断在资本市场攻城猎地,在香港、A股、澳洲,组建了“光启系”帝国。
故事不断,产品难出:“光启系”成立7年来,虽然有无数的黑科技涌现,但没有任何一项科研成果能够实现产业化。
关联交易,疑藏利益:实控人旗下公司的股权划转,有通过交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的嫌疑。
一、专家光环,玩转资本
刘若鹏生于年,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9年在美国杜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年,刘若鹏和其他四名核心成员创建光启团队,主要研发“超材料”。而后,刘若鹏担任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更是获得了广东省、深圳市人大代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新材料领域主题专家组专家等多个身份和职务。
年,刘若鹏实控的深圳光启借壳港股英发国际,光启科学在港股上市。同年,光启科学与TheMartinAircraftCompany签订股权换购协议,以万澳元购买MartinAircraft新股及可换股证券,最终以持股52%成为MartinAircraft最大控股股东。年2月,MartinAircraft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完成上市。年,光启系开始布局A股市场,参与龙生股份的定增,光启技术实现借壳上市。
按实控人刘若鹏的说法,光启技术将成为光启集团超材料技术产业在A股的上市平台,作用是推动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尖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光启科学的定位是公司商用空间技术及服务的产业化平台,其中包含云端号、旅行者号、载人版旅行者号、个人飞行喷射包等空间技术创新产品。另外,光启系还有一部分资产,如超级WiFi系统、光子认证和光子支付等,短期内不会注入资本市场。
二、故事不断,产品难出
在光启的官方网站,上面描绘的高科技产品非常多,无论是超材料、隐身衣、智能光子、马丁飞行包、“云端号”、“旅行者号”等等。当初,每一个新概念、新产品无一不描绘出一个个美好的想象空间,科技界和资本市场也对这些新奇的事物讨论不休,但多年过去之后,我们还是没能看到成熟的产品面世。
马丁飞行包的实施主体-MartinAircraft完成上市后不到4个月,原创始人、马丁飞行包的发明者格伦?马丁宣布离开。年4月彼得?科尔刚刚被任命为CEO时,曾对表示他的第一项任务将是亲自进行载人飞行,年底将推出商业版,年推出个人版。年12月,马丁飞行包在深圳欢乐海岸城上空完成载人与无人飞行,但当天的飞行高度只到达10米左右,飞行时间也只有3分钟左右,离成熟商用还遥遥无期。曾在京东商城接受预定的页面也已经悄无声息地被删除了。
“隐身衣”技术,这是刘若鹏称自己已在9年研制出来的,当时他还提出隐身衣有可能在5年内投入军用。这项传得神乎其神的新技术当时在业界引起了大范围的讨论,而如今8年已过,迟迟不见官方披露“隐身衣”技术的开发和使用进程。
去年11月,“旅行者”2号放飞仅仅过了半小时左右,在升至1.2万米后,即因部分通讯和控制系统出现异常,被迅速迫降,未能抵达原定的2万米高度。虽然年“旅行者”3号在海口的试飞初步成功,但是乘坐商用临近空间飞行器,实现普通人在近太空旅行的商业应用还非常远。
纵观光启系曾经大书特书的各项高科技产品,现今无一具备成熟的商用产品。光启技术募集的将投入“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产业化项目”、“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的60多亿元资金,至今还未有具体动作,项目建设遥遥无期,更不用说产品面世了。
三、关联交易,疑藏利益
今年9月30日,光启技术发布了《重大资产购买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拟以4.46亿元从自己实际控制人手中购买光启尖端(深圳光启尖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该项交易已于12月完成。
根据收购草案披露,持有上市公司42.60%股权的光启技术的控股股东是达孜映邦(西藏达孜映邦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而达孜映邦是刘若鹏实际控制的光启合众(深圳光启合众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这次被收购标的光启尖端也恰巧是刘若鹏实际控制的光启合众的%控股子公司。仅从股权隶属关系看,此次光启技术收购资产本质上是实控人刘若鹏将光启合众旗下的一家未上市子公司股权通过关联交易卖给已上市子公司,从而实现资产变现。
在本次收购过程中,被收购标的光启尖端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为.98万元,根据《重大资产购买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在资产基础法评估下,评估值上升为.08万元,增值了.10万元,增值率达32.36%;若按收益法评估,则该光启尖端的净资产评估值达到了.82万元,增值金额高达.84万元,增值率高达5倍。最终,交易方案按照采用收益法下评估的价值进行,协商确定交易价格为万元,全部以现金方式分4期支付。
在草案中,光启尖端做出业绩承诺,承诺年至年的净利润分别达到万元、4万元、万元和4万元。但对于光启尖端能否实现业绩承诺的可靠性,我们产生了疑问。根据光启尖端过往几年的营业状况,其净利润绝大部分并不是由主营业务贡献,而是由营业外收入贡献。根据收购草案披露,光启尖端在年至年1~3月期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2万元、.02万元和.6万元,营业利润分别为.01万元、-.22万元和-.23万元。这些数据表明公司主营业务表现不佳,甚至面临亏损,但是公司利润总额却在年至年1~3月间实现了.97万元、.42万元和.43万元。根据这样的数据,只能说明光启尖端的利润实现是高度依赖于营业外收入的,而营业外收入是偶然性、不可持续的,如此依赖于营业外收入贡献,对于目前主营业务表现不佳的光启尖端而言,按照收益法得出的评估结果是不是合理,符不符合审慎性原则,能否经得起推敲?
如果说被收购资产是一家主营业务持续良好,且业绩有持续性增长的公司,那么这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是一件正常投资行为,但如果不是,则很难摆脱公司实控人是否有通过交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的嫌疑。本次交易,表面上从实控人刘若鹏角度看,这只不过是旗下公司的股权划转,除了估值增加、现金转移之外,整体财富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增加,但实际上对于上市公司光启技术其他股东而言,却是上市公司拿出了4个多亿、溢价5倍买入了资产原值仅.98万元的资产,无形中多掏出3.7亿元。
通过关联交易,刘若鹏成功将手中的未上市且原本资产原值仅有.98万元的公司在经过收益法评估后,摇身一变成为一家估值超过4.4亿元的资产,成功增值了3.7亿元!
2
宝泰隆
“黑金”、“新材料之王”、“公司石墨烯产量全国第一”,资本火热炒作的背后,石墨烯的命运究竟如何?
泡泡指数:★★★★
核心观点:
石墨烯产业兴起,上游制备以及下游应用领域均困难重重。
过度的夸大以及急功近利或致石墨烯产业泡沫,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
宝泰隆高管曾放言石墨烯全国第一,运行半年销售仅6.8万元。公司石墨烯业务发展任重道远。
一、什么是石墨烯?
石墨烯是一种碳原子单层平面晶体材料,是目前已知室温下最好的导电和导热材料,具备非常高的透光性和极大的比表面积。石墨烯优异的性能使得它成为新材料中的“新贵”,被冠以“黑金”、“新材料之王”等美誉。目前石墨烯已经在多个领域有所建树,包括散热材料、柔性触摸板、芯片材料等方面,对于未来在激光发射器、空间探测器等高端领域应用也充满期待。甚至有科学家预言石墨烯会彻底改变21世纪,掀起颠覆性的产业革命。
二、石墨烯发展困境
虽然石墨烯看似如此厉害,但是它的发展却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目前多数成果均来自于实验室,在转应用方面依然困难重重。目前市场已经出现相关产品,但是这些产品无不是产业低端更有甚者是“挂羊头卖狗肉”,以此来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