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至22日,第十三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暨第六届传统工艺论坛与第二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隆重召开。近百位来自国内外的著名学者齐聚一堂,讨论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与传统工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王泽山院士莅临大会并作主旨报告:“黑火药的发明,开启热兵器的时代纪元”。
开幕式于4月21号上午在二代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出席会议的特邀嘉宾还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院长郭世荣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前副校长万辅彬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副所长陈久金教授,清华大学刘兵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龚德才教授等专家学者。我校副校长闵锦忠出席并致辞,开幕式由李晓岑教授主持。
闵锦忠副校长首先向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致以热烈的问候和敬意。闵校长介绍了我校近几年学科发展的成果,尤其是科学技术史学科博点的成功申请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在此次学术盛会过程中,诸位专家学者能互相深入探讨,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科技史学科的融合发展。
郭世荣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近几年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的学科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并向我校科技史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郭教授指出科技史作为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学科,离不开老一辈学者对学科建设的贡献,他们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引领者后辈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科技史学科建设研究,适逢陈久金先生八十华诞,特此倡议在座学者共同为陈老庆生,感谢陈老先生对少数民族科技史、天文学史等科技史领域的突出贡献。
万辅彬教授表示,任何一个系列会议连续召开10次以上,一定是有生命力、有意义的。他从史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维度对少数民族科技史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笑言虽然自己在科技史领域从事研究数十年,从“小万”到“老万”,但科技史的研究还很年轻,科技史的学科发展正方兴未艾。
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在主旨报告中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黑火药的发明,开启热兵器的时代纪元》。该成果回顾了从黑火药是否为中国制造受外国学者的质疑,到被国内外普遍认为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严密论证,指出黑火药开启了热兵器时代的纪元。黑火药作为四大发明之一,使得人类文明由使用大刀棍棒的冷兵器向热兵器跨越的颠覆性创造。国家富强,人民安好,均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密闭空间里弹药要发射必须需要有空气,只有黑火药能隔绝空气独立反应。黑火药利用氧化还原的化学能实现人身之外的动力操作,做工距离短,发射范围长,使得机械的化学机动性成为可能,这是人类现代自动化技术的先例,为现代机械动力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启迪。二战时期的军用火箭、复合推进剂以及现代的复合推进剂等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机械动能反应,都是在黑火药原理的作用下进一步探索出来的。黑火药对于促进军事技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所占据的显赫地位,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华夏民族的骄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带头人李晓岑教授发布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研究的最新成果《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铜与氐羌民族》,肯定了铜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肇始阶段,开启了冷兵器的新纪元。李教授通过对上古氐羌民族兴起、发展及与铜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技术与气候的二重变奏是影响古代华夏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氐羌民族不断向南迁徙和向东扩张的重要因素。东亚大陆文明化进程中,由于气候寒冷和资源匮乏因素,氐羌等游牧民族由胡焕庸线以西的西北地区持续向东南方向迁徙和扩张,并不断融入农耕民族之中,铜器的制造和使用也从西北向东南传播,这些事件曾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无论当时气候变化与否,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迁徙是一个恒常现象。这也是中原*权在古代一直承受来自北方地缘*治压力的原因所在。气候使北方游牧民族体现出强大的野蛮力,加上迁徙和移动的灵活性,他们绵绵不绝的迁徙成为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铸就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因此,对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而言,气候是居于前列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导致的各个重大事件并非以所有制为核心的传统历史观所能解释。这一新认识,将赋予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研究一种全新的视角。
大会图集
论坛围绕主题,有从小事件做出大学问的深入研究,如万辅彬教授的《花山岩画铜鼓考》,王汉卿教授的《论“苏州片”失蜡铸造工艺的特色及其价值》等报告,也有从历史空间维度进行纵横分析的实证考究,如咏梅教授的《蒙古文木刻印刷技术研究》,黄兴研究员的《古代指南针技术实证及演变研究》,以及龚钰轩老师的《BiomolecularEvidenceofSilkfrom8,YearsAgo》和王挺老师的《清钦天监观象台上的测雨台考》。此次会议共收到80余篇论文,会议另设两个分会场,围绕气候与人类文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起源、发展和影响,少数民族科技与文明,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传统工艺发展与振兴,少数民族科技文化交流,中国科技史其它相关问题7个主题,从多个角度开展交流研讨。大会特设研究生报告专场,为青年学子提供成果展示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