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专栏关山远懂得如何愉快地聊天,绝对是
TUhjnbcbe - 2020/11/12 1:28:00
白癜风初步怎么治 http://m.39.net/pf/a_4780766.html

共同语言不仅来自共同曾经的经历,更来自共同如今的层面。即使是从小穿开裆裤的玩伴,但一个张开了时间的翅膀,另一个仍然凝固在穿开裆裤的阶段,他们又如何有平等的交流?如何还能愉快地聊天?

《少帅》正在热播,主人公张学良本是个任性轻狂的风流公子,却在历史的大风大浪中被推到舞台中央,肩头压上家国重任。这位传奇人物一直到垂垂老矣,都对各种采访三缄其口,但某一天却主动约史学家唐德刚,原因是他看到了唐德刚关于他的一段评价:张学良与张作霖是互相成就的,没有西安事变,张学良只能是个不同于老子的新军阀,成不了历史人物。这个评价打动了张学良,于是,有了《张学良口述历史》。

很多人把这段轶事作为有效沟通的范例。唐德刚短短几句话,为什么能够打动张学良?因为他一直耿耿于怀的是,众人皆认为他不过拾老子余荫而已,唐氏数语,却点明了他并不亚于其父的历史地位。所以他不理睬别人,却能够跟唐德刚愉快地聊天了。

会聊天,绝对是种能力。

1发迹于贫贱者,往往不愿被人翻“黑历史”

共同的语言不仅来自曾经共同的经历,更来自如今共同的层面

曾看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个故事:朱元璋贫寒出身,当过和尚讨过饭,当了皇帝后,昔日一个小伙伴求见,这小伙伴会说话,一进大殿,三叩九拜,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大喜,动情,长聊,重赏。

这几句话是啥意思?接下来就明白了:另一个小伙伴闻讯也来面圣,见到朱元璋,欢呼雀跃,生怕皇帝忘了自己,滔滔不绝地回忆光辉岁月:“我主万岁!您还记得吗?那时候我们都给人家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了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子吃,结果把红草根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吞下一把青菜,这才把那红草根带进肚子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此人被乱棍打出。

这个故事纯属民间演义,但从朱元璋登基后忌讳“光”“秃”等字眼的表现来看,他确实忌惮别人提起往事,贫贱之交想跟他愉快地聊天,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还记得那个相约“苟富贵,勿相忘”的陈胜吗?他在大泽乡率众起义,点燃了焚烧大秦帝国的第一把火,一度声势浩大,于是自称陈王。有个当年一起耕田的小伙伴来找他,狂敲宫门,大呼小叫,没人搭理他。直到陈胜座驾出来,此人拦路呼喊陈胜小名,才被召见,一起乘车回宫。陈胜带他参观宫殿,乡下人哪见过这场面,艳羡不已,艳羡倒也罢了,这小伙伴又兴奋过度口不择言了:“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伙颐”是个惊叹词,意思大致是:哎哟陈涉这么大的房子啊!伙计,你真是大发了!陈胜字涉,当时因此出了个流行语:“伙涉为王”,意思是:贫贱出身的人,突然富贵之后,排场很大。这当然不是表扬的话。

陈胜很苦恼,他已经是王了,这个不会聊天的小伙伴,还把他当成一个农夫。于是有个擅长察言观色的佞臣,怂恿陈胜干掉他。正合圣意,那个还沉浸在“苟富贵,勿相忘”的农民,稀里糊涂掉了脑袋。

“没有共同语言”,曾一度是中国夫妻离婚的重要理由。其实聊天也是一样,电影《老炮儿》,胡同老流氓“六爷”和权贵子弟“小飞”发生冲突,他们之间隔着年龄和金钱,没有共同语言,根本无法聊下去,只能通过语言之外的暴力——“茬架”来解决。共同语言不仅来自共同曾经的经历,更来自共同如今的层面。即使是从小穿开裆裤的玩伴,但一个张开了时间的翅膀,另一个仍然凝固在穿开裆裤的阶段,他们又如何有平等的交流?如何还能愉快地聊天?很多人从此天各一方,而不会聊天却企图恢复当年愉快聊天状态的傻瓜,往往会落一个被陈胜砍头的下场。

当然,陈胜砍掉那个小伙伴的脑袋后,后果也非常严重,朋友们都离他而去,最终兵败身亡,也是意料中事。同样贫贱出身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聪明得多。

没有那帮一起泡妞赌钱吃狗肉的朋友帮忙,刘邦当不了皇帝,他当了皇帝,当然要笼络当年那帮泡妞赌钱吃狗肉的朋友,说:咱们是兄弟,不搞那一套繁文缛节,一切从简,喝酒吃肉,该干嘛干嘛。那帮粗豪惯了的开国功臣,当然高兴啊。但很快刘邦就受不了,尤其在宴会上,一群人喝多了,个个吹嘘当年自己的战功,互不服气,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简直就是群魔乱舞,甚至有一些兵痞,趁着酒兴,拔出刀剑来,哼哼哈嘿地对着宫殿的柱子狂砍一气。刘邦那个郁闷啊。

皇帝身边最不缺的就是察言观色的人,不过刘邦身边这人比陈胜的强,他名叫叔孙通,没有怂恿刘邦把那些不懂聊天的粗人们拖出去砍头,而是提议制定新的聊天规则,根据“尊敬皇帝、约束臣子”的精神,按照简洁、易学、仪式感强的原则,杂采夏商周的礼仪与秦朝礼仪,制定了一整套完备、比秦朝朝仪更简洁的朝仪。刘邦大喜,准。

2成情圣还是成“壮士”,看你聊天技巧如何

信息沟通效果=7%的言词+38%的语音语调+55%的表情动作

语言很奇妙。有的人,因为对方一句话,从此爱上对方,死心塌地。有的人,却始终在等待一句让自己爱上对方的话,但是一直没等到。情圣,永远是会聊天的人。

大唐玄宗年间,书生崔怀宝在郊游踏青时邂逅宫廷第一弹筝高手薛琼琼,心生爱意,作诗一首,托人献给美女,美女瞬间被打动,毅然与崔怀宝私奔了。这首诗写的是:“平生愿,愿作乐中筝。得近玉人纤手子,砑罗裙上放娇声,便死也为荣。”有些类似当代王洛宾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吧,为了跟美人在一起,愿意变作一张筝,或者一只小羊,只为了跟美人在一起。

人跟人真的不一样,有的人,几十年稀里糊涂,神经粗大,拥有渡边淳一所说的纯感力;有的人,一生精明,目标既定后,唯恐走错一步路说错一句话。但是,却总有一句话,能够击中一个人的心,即使这颗心再粗糙,也会被语言找到缝隙,直抵内心柔软处。

公元年,一介武夫陈伯之,居然被一段话打动,率八千人归降,这段话很著名:“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当时是南北朝混乱岁月,南朝梁武帝派兵北伐,与北魏大将陈伯之对峙,陈伯之本是南方人,后来叛逃到北边。眼看血战在即,南朝遂安排丘迟写信招降,丘迟以文采著称,写就一篇《与陈伯之书》,没多久,陈伯之就投降了。史载,他被描写南方风物的那16个字深深打动了。

陈伯之恶少出身,小时候身上总带把刀,四处游荡,看到别人家稻子成熟了,就偷偷去割,稻田主人发现,斥责他说:“小孩子不要动我的稻子!”陈伯之无赖地回答:“你的稻子这么多,割一担有什么要紧?”稻田主人准备捉住他,陈伯之就亮出刀子来,作势欲刺,说:“小孩子就是这样!”稻田主人吓跑了,于是他慢慢挑着稻谷回家。长大后,他做了强盗,后来从军,打仗勇敢,慢慢混出来了,却还是流氓无赖的底子,但就是这样的人,也会被一段充满文采的话彻底打动,诚如法国大文豪雨果所说:“语言就是力量。”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有一群把语言的力量发挥到极致的牛人,靠三寸不烂之舌混成高级干部。他们的职业叫“说客”,周游列国,跟君王聊天,或劝进军,或劝退兵,往往都能奏效,这种聊天是卓有成效的,说客们可不是陈胜刘邦朱元璋面前的农民,他们都是出色的演说家、外交官、心理大师兼表演艺术家,直接影响到当时的风云变幻。

有个叫唐雎的牛人,被安陵国派遣出使秦国。安陵国是个小国,秦国久怀觊觎,企图威逼利诱,不战而得。秦王面对唐雎,完全不把对方放在眼里,一派你不配跟我聊天的架势,威胁要出兵灭掉安陵国。唐雎怒了,发表了著名的一段演讲:“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这一番话,排山倒海,气势逼人,秦王给镇住了。类似唐雎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所以刘勰在其名著《文心雕龙》里这样感叹:“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值得一提的是,唐雎跟秦王并非文绉绉地聊天,他像连珠炮一般向秦王抛出一串排比句时,还辅以“挺剑而起”的动作,秦王心慌了。 

聊天的环境很重要。情人在彩霞满天的海边求爱,自然比在嘈杂的菜市场成功率要高得多。后人考证过,陈伯之是个文盲,他不认字,又怎么会被“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所打动?原因是:给他读信的人,声情并茂。古人讲究声律,苏东坡曾说过:“三分诗,七分读耳。”

关于聊天,后人更精确地总结出一个著名公式:信息沟通效果=7%的言词+38%的语音语调+55%的表情动作。遥想当年,应该是南北朝最著名的主播,酝酿了半天感情后,抑扬顿挫,热泪盈眶,在陈伯之面前念了这封信。

3恰到好处地说话太难,很多人选择少说为妙

你该拴紧舌头,锁住嘴唇?还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聊天交流,是需要很高技巧的,像高明的文书,把“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感觉就完全不一般了。文字还是那些文字,但不同组合,效果迥异。清代笔记小说《不下带编》曾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明朝嘉靖皇帝召太医令徐伟诊脉,徐伟进殿后匍匐膝行,见皇帝坐在小床上,龙衣拖到地上,不敢继续向前爬,奏道:“皇上龙衣在地上,臣不敢前。”嘉靖帝马上拉了拉衣服,伸出手腕让徐伟诊脉。诊脉毕,徐伟回到值班室。皇帝下诏内阁重赏徐伟。徐伟见到诏书,惶惧失色,庆幸自己拣了一条命,以为有神灵在暗中保佑!

因为,诏书是这么写的:“伟适诊脉,称衣在地上,足见忠爱。地上人也,地下*也。”也就是说,如果徐伟刚才不是说“衣在地上”而是说“衣在地下”,那就等于骂嘉靖皇帝是“*”了。嘉靖皇帝可不是什么好侍候的主,多疑,严苛,又迷信,所以徐伟吓出一身冷汗。

语言既是力量,同时又“祸从口出”,古今中外,都对如何说话特别讲究,既要通过语言来表现自己,又担心言多必失,惹来大祸,比如中国民间流传的“逢人只说三分话”“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古埃及文献中也有这样的告诫:“恰到好处地说话是世上最难掌握的本领,谁驾驭了它,谁就能从中受益无穷。”

恰到好处地说话,难度太高了,所以很多人选择少说为妙。清朝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元老曹振镛,用六个字概括了他毕生奉行的信条及官运亨通的诀窍:“多磕头,少说话。”并且以此教导其门生、后辈。他确实做官做得稳若泰山,皇帝也满意,他死的时候,道光帝还难过得哭了,说少了一个最懂自己的人。

但曹振镛作为如此重臣,在《清史稿》中只有不到千字之传——他确实没啥可写的事迹,多磕头,少说话,著名的庸才一个,又可能有什么事迹呢?他当官只为逃避风险,以这种心态身居高位,个人确实没啥风险,但国家的风险就大了。

不过,像“多磕头,少说话”这种极端自私的奴性与惰性,却被不少人奉为做人做事做官之圭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恨不能腿上绑护膝、嘴上戴口罩。相形之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千古流芳的范仲淹,则让人肃然起敬了。

范仲淹文武双全,是当时大宋的栋梁之材,他“以天下为己任”,几乎不考虑自己的个人荣辱,每逢国家大事,总是慷慨直言,坚持讲真话,得罪了不少人,他被当世视为不会说话的人,很多人感觉没法跟他聊天。他在仕途三起三落,都是因为爱说话、敢说话的缘故:先是因谏言太后还*,被贬;接着又在废郭皇后上二次被贬;此后,上《百官图》第三次被贬。后人笔记小说记载: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时人称“光”一次,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为“尤光”。

他自己固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别人不理解,朋友也担心。有一次被贬后,在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他说:你老范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你这样下去,大伙儿还怎么能愉快地聊天呢?希望你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寻自己的逍遥去吧。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4手机依赖导致语言表达能力弱化,越来越不会聊天

同床共枕,却用手机互发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栏关山远懂得如何愉快地聊天,绝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