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这场戏里,孩子成长的道路并不唯一,看似一生顺遂的“剧本”,到最后却会让孩子失去生命的体验,逐渐活成一个“空心”的配角。
主创团丨夏木首发丨育儿有心(ID:yueryouxin)《奇葩说》中有一期的辩题是这样的:如果能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的人生,你会选择按下去吗?很多父母会选择愿意。孩子在定制好的“剧本”中过完一生,这是每一个“编剧式”父母乐意看到的。在“人生”的这场戏里,孩子成长的道路并不唯一,看似一生顺遂的“剧本”,到最后却会让孩子失去生命的体验,逐渐活成一个“空心”的配角。
01
孩子的表现,折射父母的水准《叹息桥》中,胡启源与妈妈的相处方式,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压抑。毕业典礼以后,胡启源和同学们一起聚餐,没有及时回家。妈妈直接来到聚餐地点,当着众人面,大声斥责:“玩够了没有!”回到家里,他小心翼翼地放好自己的鞋子,坐在饭桌前。妈妈又呵斥他:“快去洗手!”。之后,他战战兢兢地坐下,妈妈再次对他发出一连串的指责。妈妈问他,找工作了没有。在妈妈的眼里,他是一个只知道谈恋爱、贪玩的混小子。他因为太过害怕没有拿好筷子,妈妈直接去敲他的手,甚至不允许他吃饭时发出哭声。饭桌前的他,只能一边啜泣,一边咽下米饭。这一句句的责备下来,屏幕前的我也跟着不敢大声呼吸,生怕招来莫名的责骂。面试过程中,在面对与上司发生冲突时,他直接选择了完全听从上司的决定。面试官再三叮嘱他,不要失去自我,可他还是一遍遍地强调了自己的服从性格。在胡启源的生活里,母亲就是他人生的“编剧”,在母亲为他撰写的“剧本”里,他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只能是服从“演戏”,以至于这成了他生活中一种惯性。日复一日的“演戏”,会让孩子形成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不再寻求独立,不再为了自己的目标去追求,他成了一个扯线木偶,扯一下,动一下。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言:孩子的表现,折射父母的水准。低水准的父母往往会给孩子密不透风的爱,不仅会摧毁孩子的独立能力,更会让孩子失去自主的权利,走向愿景的反面。
02
早年抚养亏欠的孩子,容易丧失表达情绪的能力《圆桌派》中有一期,嘉宾讨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父母爱说孩子不是亲生的,是垃圾堆里捡出来的?窦文涛说了这样一段话:家长们之所以爱这么逗孩子玩,其实是隐藏在内心深处对孩子的控制欲,即我让你哭,你就得哭,我让你害怕,你就得害怕,我让你笑,你就得笑。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父母。他们认为要随时掌控制孩子的情绪,其实这只不过是自己对于操纵子女的快感和满足。有一天,一个妈妈牵着5岁的小女孩过马路。女孩手中的芭比娃娃掉落在马路中间,被过往的车辆扎坏了。女孩大哭,想要捡回玩具。妈妈却大声呵斥她:“赶快走,不要了。再哭玩具也拿不回来了,在大街上别人都看着,丢死人了!”孩子努力压制自己的哭声,一步三回头地跟着妈妈离开了。丢了心爱的玩具,谁都会伤心难过,妈妈却认为伤心哭泣是不好的情绪,是丢人的行为。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得到一种心理暗示:妈妈的“剧本”中是不允许有坏情绪出现的,我只能把它深埋心中。心理学家张德芬的妈妈也是有极强控制欲的人。年幼的时候,妈妈总是把她当作动物一样饲养,饿了喂食物,渴了给水喝。妈妈认为作为孩子,是没有情绪的,吃饱穿暖即可。后来,张德芬长大了,很长一段时间内,她都是郁郁寡欢。她需要一直寻找自己的快乐和肯定,不停地获取别人的赞美和认同。李玫瑾教授曾说过:有一种人脾气暴躁、容易激动,还有一种人平和大度。前一种人早年的抚养一定是亏欠的,后一种人早年的抚养一定是非常到位的。“编剧式”父母,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害怕麻烦而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