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这次上海疫情,那些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8个
TUhjnbcbe - 2024/11/5 8:13:00
专治白癜风的中医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

有个名人说过:

“我们千万别浪费了一场危机。”

自年初新冠爆发至今,已过去两年半了;从最初的武汉封城,到后来的西安封城,再到今年3月底的上海静默管控,如同过山车一样,我们在反复无常的突发中既恐惧又很无奈。

新冠疫情,就是一场空前危机。

面对这场危机,国外一一躺平了,而我们依然谨守人性与底线思维,坚持病毒清零。

只是,当一座座城市被强行按下停止键时,损失何其大,恐怕无法用单纯的数字来估量,比如这次上海疫情,全国第一大城市因此停摆了2个多月。

粗粗一想,心绪难平。

一周前,上海已全面解封,城市秩序逐步恢复,人们开始走出家门,呼吸新鲜的空气。但伤疤刚好,疼痛犹在,我们应从经历中汲取教训,在反复抗疫中寻找希望。

在此,我们不妨回顾上海疫情期间的10个瞬间,既有痛苦无奈,亦有人间真情。一次次的意难平,除了带给我们痛心反思外,也让人认识到我们这个民族长存的信念。

道路依旧充满荆棘,我们仍需踏步前行。

01、老年人的良知操守,让我们见识了“弱德之美”

有一位志愿者,名叫树树。

她住在上海某小区,隔壁住着一对年近80的夫妇,老两口都是退休老师。

小区封闭后,他们志愿者经常上门送药和团购物品,但唯独没见老两口家的。志愿者担心他们不会团购,于是每次多带一份菜送去老人家里。

老两口很感激,总想找机会感谢他们。

后来,树树社区发的物资里有一只鸭子,但他们年轻人不会做。老两口从门缝里听见后,径直把鸭子拿过去炖好,隔天连锅端过来让他们吃。

大V李冰清也讲过一个故事,一对高龄夫妇,一个98岁,一个96岁。夫妻俩同时确诊,因此要被送去方舱隔离。

邻居们知道后,主动找到工作人员,说:

“新闻里说,他们这个年纪的老人,可以考虑在家隔离,我们都同意他们居家隔离。”

工作人员表示很为难。这时,那对老夫妻走了出来,躬身对邻居们说:

“谢谢大家了,我们确定跟他们去,我们年纪这么大了,也不知道能活多久,不想拖累大家。”

见此一幕幕,我想到了作家叶嘉莹提出的“弱德之美”。她说:

“弱德之美不是说你软弱就是美,是说你坚强地持守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自己把自己持守住了。无论多么艰难困苦,我都尽到了我的力量、我的责任。”

老人再老,疫情之下生活再难,他们依然懂得分寸,持守良知与感恩,绝不给社会、他人添麻烦。当一个弱者都能坚守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时,弱德之美就成了一个民族的底蕴。

一句话,人们有操守,国家才有希望。

作家叶嘉莹

02、保护弱者生的权利,人类文明才有希望

年5月1日下午,上海某福利院。

一辆黑色的殡仪车停在门口,一位殡仪馆工人看着刚拉上来的老人躯体,怔了一会儿,随即对福利院人员大喊:

“你看一下死了吗?人在动哦……”

一时间,消息传遍全网。

对于福利院的“草率”行径,人们除了愤怒,还有最深沉的悲痛。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一个“无知之幕”的理论,即:假定自己站在一块幕布之后,完全不知道自己走出来后是什么身份,然后一起讨论应如何对待每一个人。

罗尔斯认为,在这样一个无知之幕的背后,存在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希望这个社会是功利主义的世界,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还有一种选择是,希望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尽可能地为弱者保留一些基本的权利,即便你走出幕布后发现自己是手无寸铁的老人,依然能得到最基本的保护。

最后,他下结论似的说:

“我们应该选第二种,一个社会一定要对弱者保留最基本的权利,这才是人类的文明之所在。”

可见,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告诉我们,对弱者不离不弃,正义才能长留人间。

毕竟,我们每一个人,总有一天会成为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或弱者。到那一天,你盼望的肯定是关爱,而非抛弃。

因此,捍卫弱者的权利,其实就是捍卫我们每个人自身的权利。

极具讽刺的是,西方世界却背道而驰,让身为西方人的罗尔斯情以何堪。

罗尔斯和他的“无知之幕”理论

03、当人性与良知缺失时,大发国难财者便横行无忌

年4月22日,云南曲靖向上海捐赠了一批物资,有娃娃菜、西红柿、玉米、香葱……都是深处疫情之中的人们急需救命的食材。

当下发到某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公寓区时,物资却不翼而飞。

居民隔着窗户翘首以盼时,有人却早已转卖牟利,一箱都没留。

我们小区离疫情中心有一段距离,以家庭为单位,每3天一家可以一人出门采购物资。但当我们走进超市时发现,就连最便宜的大白菜已是天价,从3元摇身一变卖到了50元。

和一个处在疫情中心的朋友聊到这时,他不置可否地说:

“你这至少能买到菜,我们这拿钱也买不到,你听过从浦西市中心开车去虹桥机场,要价元的么?……”

我震惊了。

原本几十元能到达的路程,如今竟然要价过万。

事实就是这样。国家越深陷危难,有些人越跳得欢腾。因为,他们可以趁此大捞一把,大发国难财。最令人难过的是,他们不是少数几个。

有些人被抓到后,还大言不惭地说:

“本来我也不想这么做,但看到其他人这么做时,我就忍不住动心了。”

当人性与良知缺失时,大发国难财者便横行无忌。这类人确实可恨,但他说不定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个人。所以,我们除了恨,更应时刻警醒自己。

人无完人,国无完国。就像一位网友说的: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当制度还没来得及调整的时候,要靠最基本的人性良知,去创造一个灵活转圈的余地。”

这个时候,每个有良知的人,就成了一种制度,一个国家。

04、邵楠和护士的故事:我们都是好人

邵楠,何许人也?

他是拙朴投资的创始人,上海市政协委员。

这样一位有身份的人,上海疫情爆发后注册成了一名配送服务平台的骑手。

有人劝他不要冒这个风险,待在家里,少冒生命之险。他想了想,还是要出去。他说:

“我觉得我一个人能为这个城市做点什么,觉得挺有劲儿的,因为你帮助了别人,别人谢谢你,我觉得这个城市就有希望了。”

人人肯出力,城市就有希望。

一天深夜,邵楠骑行送货时遇见一位形单影只的护士。

她说自己骑了10公里的共享单车,脚实在蹬不动了。

邵楠与护士合影

原来,医院护理科的负责人,在医院连续干了15天,每天早6点到24点。明早就要进方舱工作了,但她已15天没换过衣服,也没痛快地洗把脸,身上都有馊味了,夜里下班后就想蹬个自行车回去洗个澡、换套衣服。

邵楠主动搭载她回家。

快到的时候,护士说要给他钱,但邵楠微微一笑,连忙说“不用,不用!”

推辞一番后,护士只好不强人所难,深有感触地对邵楠说:

“你是个好人。”

邵楠扬扬手,边发动电动车,边大声回答:

“你也是个好人。”

疫情下的千年古都上海,有太多这样的好人,所以才能屹立不倒。不得不说,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这是整个城市一起在战斗。

05、做点实在的事,比讲大道理要强

有一位老人,名叫王秀珍。

看名字像个年轻人,其实她已经70多岁了,典型的古稀老人。

疫情来了之后,她的小区很遭殃。偌大的一个小区,阳性楼栋超过一半,抗疫物资严重不足,更别提工作人员了。

王秀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终,她坐不住了,站出来做了一名志愿者。

要知道,70以上的老人,本是最容易感染新冠的群体,一旦感染上,很难治愈。但她依然坚定地穿上白色防护服,参与楼栋消杀,帮忙患者转移,协助物资运送等。

用她自己的话说:

“我虽然年纪大了,体力不如以前了,但我热爱这里,还能出一份力。”

王秀珍老人

另一位是名叫纪荣明的人。

退休前,他是一位解剖学教授。疫情封控后,上海人想买猪肉实属不易,因此只能大家一起团,团回来后再一起分。

但问题来了。

拿回来的猪肉是一整块的,要想最终分到每一家,必须切开切小。“切肉”听起来不是难事,但真的做起来,没一点经验,就算拿到屠刀,也切不均匀。

纪荣明知道后,自告奋勇站出来。他说:

“我虽然不是专业杀猪的,但我一直是干解剖工作的,可以来试试帮大家分割。”

果然,纪荣明切得又好又匀净,基本上都是10斤左右,分到每一位邻居手上。

疫情就像一面照妖镜,有些人会在人前怨声载道,有些人只会光喊口号,还有些人会站在人后,放下所谓的身份与地位,默默地帮大家做些实事,哪怕微乎其微的小事。

灾难面前,做点实在的事情,比讲任何大道理都要强。

纪荣明老人

06、消失的“附近”,悄然回来了

一天,一位居家隔离的上海大爷,趴在窗口吸烟。

刚好,住在楼上的夫妻也趴在窗口,唉声叹气,正在为无米下锅而发愁。大爷听到后,掐断烟蒂,提了一袋米送给楼上邻居。

那袋米,足足有50斤。

楼上夫妻很激动,提出要给钱时,大爷摆摆手,说了句“都是邻居,不要钱”就走了。

其实,楼上夫妻和大爷虽是邻居,但平时素不相识,以前也没打过招呼;听到大爷这句话,两人眼圈一下子就红了。

还有一个疫情中的邻里故事。

一位叫高捷的上海姑娘,在对门邻居——一位老阿婆的门上贴了一张纸条:

“阿婆:我是住对门的高小姐,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忙,物资有什么需求,可以给我打电话,我家还有一些储备。”

她担心老阿婆一个人在家,弄不到食材,所以主动分享自己的物资。

对门阿婆看到后,也写了一张纸条,贴在高捷的门上:

“高小姐:谢谢你的关心,我们家物资储备丰富,我女儿和我住在一起,可以照顾。你若有需要补充蔬菜,门口竹竿上挂着,随意取。再次感谢你的关爱。”

人类学家项飚在节目《十三邀》中谈到一个概念,叫做“附近的消失”。

所谓“附近”,就是以个人为圆心的周边生活范围。随着科技与网络的发展,“附近”慢慢消失了,见面不聊天,互不干扰;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无视,彼此失去关照互助的能力。

但因为疫情,“附近”悄然回来了。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真正危难的时候,你身旁出现的人,就是你的救命稻草。

07、网友“Joshua”自杀:杀死她的,不是她自己

这是一件令人悲伤的故事。

一个名叫“Joshua”的上海女子,因为疫情封锁,她没法看望居住在20公里外的老父亲。这让她急得团团转。

她的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耳朵很背,还是独居,她实在放心不下,于是千方百计找到一个好心的外卖小哥,让他帮忙给父亲带几盒食物过去。

但疫情下的上海,区与区之间互不通行,看似近在咫尺,实则远在天涯。

好心的外卖小哥经历了种种人在囧途,花了5个小时,才最终把食物送到目的地。

Joshua为了表示真诚的感谢,想给小哥打赏费,但支付宝没转成功,网银也没转成功,最后她没办法了,就给小哥充了元的电话费。

就是这元,成了她的“罪孽”。

为了宣扬小哥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Joshua把他的事迹发布在朋友圈,并让人发在微博上。

她想告诉绝望中的人们,世界再残酷,人间依旧有温暖。

但让她没想到的是,网友们不是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次上海疫情,那些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