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有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每年十二个月,月月都有月圆时,唯有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月特别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到了唐代,人们对月亮天体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退。唐人追求精神浪漫,虽没有中秋节日,但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时尚,更有人将其称为“玩月”。下面这首唐诗,就是一首“玩月”的经典之作。
图片来自网络《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唐代: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图片来自网络时光荏苒,又到了八月十五日,夜幕降临,一轮皎洁的圆月升起,主宰自然界的天公作美,竟将今夜的月色像泼水一样,把整个天宇人世清洗了一遍。没有了暑气,天空特别洁净,凉爽宜人;而秋色清澈明亮,万物清丽。满天繁星若隐若现,没有了往日的光彩,原来都让给月色占了先,连金风玉露在月光的透射下都发出耀人的光亮。经常往复变换不定的是人间,而天上月亮那般闲适从容,依然是恒久的!
图片来自网络诗的首联,紧扣八月十五夜月,形象深动地描绘了月光的明洁亮丽及朗照天下,辉映寰宇的广袤深邃境界。“今夜月”点题,即八月十五日夜月。“洗”字则将本属于秋季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这一自然现象,写成是如水的月色所为,把月亮写活了。颔联写出了暑退秋凉,九霄清净,万景澄明的特征,天上人间,景象开阔、气象万千。
图片来自网络《八月十五日夜玩月》的颈联,用天上的星辰衬托月亮的光彩。“让”字用得格外巧妙,可谓神来之笔,点出明月的光彩远非星辰可比,使星辰甘心相让。而写明月下的风与露,耀人的光亮因月而显,不同的手法,同样写出了月色的魅力。尾联有感而发,由天上的月亮想到人间的事物,对比之中似寓感慨。人间尘世变迁往复不断,然而天上月亮依然是这般闲适从容。
图片来自网络在唐代,每年八月十五日赏月、玩月较为盛行,但并没有形成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因而在唐诗中很难看到“中秋节”的称谓。从那些文人墨客留下的诗中可看出,来源于祭月的赏月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比如唐代诗人徐凝有诗曰:“皎皎秋月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刘禹锡的这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也一样为吟咏夜月美景,不像宋人赏月那么多的阴晴圆缺、感物伤怀!
图片来自网络据宋代诗人朱翌《曲消旧闻》载:“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杜子美即杜甫,杜甫的佳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可谓脍炙人口,他把故乡的明月写得比别处更美,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深情。实际,中秋玩月始于杜子美的说法值得推敲。要知道秋季天空特别洁净,八月十五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虽赏月盛于唐宋,但早在魏晋时期已有赏月活动了。
图片来自网络唐朝时的中秋还不是约定俗成的节日,民间百姓并不重视,只有文人雅士、贵族官员们才会在八月十五日夜晚赏月饮酒,吟诗作赋,因而流传下来的诗词,即使其中有“中秋”的字眼,也难寻找到“中秋节”的提法,其数量和质量上,都比宋代要少得多,这是因为宋代正式有了中秋节。刘禹锡这首气象万千的咏月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将玩月之情洗练而出,于满卷月华中超凡脱俗,这在唐代少而精的咏月诗中堪称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