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高山清渠》自7月16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以来,凭借跌宕起伏的剧情,收视率一路稳居黄金档排行榜榜首。这部叫好又叫座的《高山清渠》是出自著名编剧雷献和之手。雷献和著有《名将之初》《剑啸大上海》等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其恢宏雄奇的文风深受读者喜爱。
作为最早参与电视剧《高山清渠》的主创之一,雷献和的编剧工作可以追溯到年,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计划将黄大发的事迹改编成影视剧。因雷献和曾编剧的电视剧《初心》中描写的老阿姨与黄大发一样来自基层,该剧在全国热播比较成功,成为电视剧《高山清渠》的编剧首选。
“我曾在各种新闻宣传中看到过关于黄大发的事迹报道,对大发老人的愚公精神由衷敬佩。”当得知参与电视剧《高山清渠》的编剧工作,雷献和欣然答应,并对黄大发的相关资料展开研究。只有身处黄大发生活的环境,才能真正感悟黄大发和乡亲们36年来的坚守。
年5月,雷献和走进遵义市团结村,与黄大发促膝长谈,与乡亲们追忆艰苦岁月。当雷献和爬上大发渠,望着这条在悬崖峭壁上凿开的生命渠,手捧清凉的渠水,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对黄大发带领村民挖渠找水的事迹有了更为深刻的感触,“这种真实感、震撼感,让剧本创作注入了更多的真情实感。”
黄大发和村民身上的韧劲让雷献和很是佩服,他说,“人要是有了这种韧劲,还有什么事情干不成!”“写这样的典型人物,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团结村之行让雷献和看到了真实的黄大发,同时也看到了团结村淳朴的村民形象。对电视剧《高山清渠》的剧本创作有了充足的底气。
对剧本创作而言,拍摄黄大发修渠这样一部现实故事,观众对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已经提前知道了结果,最难的就是如何让观众对已知结果抱有极大的观剧兴趣。“严格地讲,这部剧并没有设定真正意义上的坏人。”雷献和说,他到贵州希望找到人物冲突故事,最好能设定一个特别坏的人物,但采风后发现这种设定不合适,并没有这种人物,团结村村民非常淳朴,他们修渠的呼声是一致的。所以只能从人物对修渠事件认识上的差异来塑造人物。为此,雷献和在剧本创作中下足了功夫。
在黄大发成长过程中,雷献和设置了几组人物,有对修渠支持的,有对修渠持质疑态度的,在雷献和看来,仅靠一个村的力量修这样一条渠,反对意见肯定是有的。但不能说有反对意见就是错的,只是反映了当年对这件事情的认识问题。因此,从这样一个角度塑造对立面,使这部戏不断形成新的矛盾和冲突,推动故事情节往前走,从而吸引观众看下去。
“这是一部人物传记剧目,对于文艺创作来说,他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作为一部长篇电视剧,是需要大量故事情节、细节和人物纠葛来构建故事。”对雷献和来说,该剧在创作中面临的难点是把典型故事艺术化,典型人物艺术化。因此,他想了很多的办法。包括黄大发修这条渠不是莽汉瞎整,需要学习文化和技术,在剧本中都给予了很多细节体现。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在虚和实之间的度应该如何把握?雷献和认为,创作者应该站在唯物史观、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把握虚和实,为了有利于塑造正面人物,塑造真实人物,进行实写,但在一些辅助人物上,比如陈大任这样的人物,虚的东西就比较多。因为现实中这样的人物不好找,但为了剧情需要,要虚化一些人物。“黄大发老支书的故事一定要写实。”雷献和表示,电视剧《高山清渠》中黄大发的事迹,他的经历都是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既让观众感到真实可信,也让黄大发老书记认可。
人物设定好,拍摄这部剧的主心骨又是什么?雷献和的答案是“脱贫攻坚”。雷献和曾因参与长征题材的电视剧创作到贵州采风,对贵州有着深刻的印象,这次团结村之行,也让他看到了贵州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交通和乡村的变化。
在他看来,贵州的脱贫攻坚不用看其他地方,就看草王坝黄大发。在这样的设定下,草王坝脱贫就成了该剧的创作方向。
雷献和想通过展示黄大发一生修一条渠的经历,向观众展示黄大发的奋斗历程。他认为,这种奋斗将会对观众产生触动,带来鼓舞。从而在黄大发身上领会中国人的精神,读懂贵州在脱贫攻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