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三国的看官都知道隆中对为刘备制定的战略蓝图就是夺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待天下有变。
图片来自百度
诸葛亮在卧龙岗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时候,只说刘璋暗懦,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但没有解释暗懦的刘璋怎么做成益州牧的,为什么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因为刘备人家门儿清,用不着说。可是咱们吃瓜群众理解起来就有点困难了,所以有必要把这段好好捋把捋把,以后再说到蜀汉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就好理解了。
蜀这块地有多重要呢?秦国先占据巴蜀以后才有了强大的后勤基地进而统一六国的。要不然所谓秦“六世余烈”,怎么都没干成这事,到了秦始皇,只用了十年就把列国灭了呢?还是絮叨了多少遍的那句话,打仗打的是后勤,是综合国力。秦国占据的关陇之地,只具备地理优势,但是并不富庶,人民勒紧了裤腰带只能保障打一场局部战争,不足以支持全面战争。秦赵长平之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两国战备都耗尽了。要不白起杀了赵国的四十万降卒呢,四十万张嘴要吃饭啊,秦国没有余粮了。
有了巴蜀之地,秦国就有了质的改变。汉中平原借助汉江,直连关陇。特别是成都平原经过李冰父子的治理后,成为稳定的粮仓。特别是天池大泽的存在使蜀中、汉中、关陇三地成为包邮区,物流顺畅。足以支持秦始皇能和六国做长久的消耗战。
秦占领巴蜀前后对比
秦灭后,项羽分封诸侯。项羽本来是想锁死刘邦,把天府之国让给了刘邦。反而让刘邦轻易地复制了秦始皇灭六国的路线图,又是依靠蜀中、汉中、关陇的物资、兵源,统一了天下。
要不然汉家的天下,萧何居第一功呢。就是因为萧何坐镇关中,调度物资、兵源,源源不断送到前线,才让刘邦能够屡败屡战,败了还能再战,最终耗死项羽。
再一点,那时候长江中下游地区还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根本没有一股力量能够逆三峡而上,占据巴蜀。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述占据巴蜀,自建了一个独立王国,耗死了中原一任又一任的皇帝。汉光武刘秀称帝时,已经平定了天下,唯有公孙述不仅不服,也公然称帝,与刘秀分庭抗礼。一直打了十一年,汉光武举全国之力,遣云台二十八将,最后才把公孙述的大成政权灭了。东汉才真正统一。
东汉末年,天下又乱了。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力非常弱了,各地方大员、封疆大吏处于自治、半自治状态,尤其边疆各州,中央更是鞭长莫及。
这个时候,宗室刘焉向皇帝打了一个报告,建议应该派宗室子弟去各州担任州牧,毕竟都是自家人,总比外人用着放心。
汉灵帝觉得有理,批准照此执行。刘焉于是又打报告,自请去交州担任州牧。交州相当于现在的两广地区,在中原看来当然是蛮荒之地。刘焉此举让皇帝看来很高风亮节。而对于刘焉来说,这是研判天下大势以后做出的最明智之举。如果大汉尚有修复能力,自己在边缘,天高皇帝远,尽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成一个半自治的独立王国。如果天下有变,自己拥有一块巩固的根据地,进可竞争天下,退可保子孙富贵。
于是带着自己的班子喜洋洋前去赴任。
刘焉是西汉鲁恭王之后,和刘备一样的身份,两人都是汉景帝阁下玄孙。虽然血统上论起来和当今皇室老远老远了,可在民间这个名分还是有一定的号召力的。
当时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益州老百姓都盼望朝廷能换了他。刘焉得知这个信息,立刻上表请求去益州。看起来刘焉多么为皇上奋不顾身啊。其实益州的地理位置、经济能力是遥远的交州没法比的。有此时机,傻瓜才会舍近求远呢。
朝廷虽然批准了刘焉的报告,可是益州刺史郤俭能因为一纸任命就把一州之地拱手相让吗?刘焉也犯了难,带着一家老小,拿着任命书停留在荆州边界,不敢进入益州地盘。
图片来自百度
要不说这个时候姓刘就是生产力呢。这时候一帮自号黄巾军的叛乱分子聚集起事,杀死了郤俭。但是这帮黄巾贼太没有组织纪律性。杀了大贪官本是为民除害,他们没有利用这个好名声,反而自称天子,继续打家劫舍攻城拔寨。惹怒了地方势力。地方官员贾龙组织军队,杀了这帮黄巾军,然后迎接朝廷任命的益州牧刘焉履职。等于是贾龙把巴蜀之地整理一番后,送给了刘焉。
刘焉没有进成都,而是把治所设在了绵竹。这就等于把贾龙等地头蛇调离大本营,来绵竹听从安排工作。这个样,刘焉顺利接管益州。
这时候董卓乱政,天下诸侯发兵平乱。刘焉则不管那一套,任天下乱成什么样,独自发展自己的独立王国。
他这一举动却让以贾龙为代表的地方势力非常不满。本来人家是出于对大汉的忠心才迎接你来益州的,不然的话你的任命书就是废纸。如今朝廷有难,你却不闻不问,你还是大汉的宗室吗,还是大汉的忠臣吗?
但是刘焉也不是草包,他早有预案如何对付这些大汉的忠臣。由于中原大乱,京畿一带的士族、百姓为避战祸逃入益州。刘焉有意识地收留了这些外来户,这些流离失所的流民不但没有被歧视、被奴役,反而受到优待,当然感激涕零。于是青壮年编为“东州兵”,士族知识分子,进入刘焉的幕府。
刘焉利用东州兵强力弹压了益州本土势力,当初把益州送给他的贾龙等人都被杀了。于是为了压制住益州本土势力,就得给东州集团更多的特权,让他们为自己所用。这样一来,东州集团凌驾于益州本土势力之上。让益州人感觉自己被剥夺了。所以益州分为本土派、东州派两大政治势力。
刘焉死后,刘璋接班。刘璋没有多少政治才能,但是人比较厚道。所以搞不定两大集团的平衡。东州兵只要有点特权,能欺负欺负老百姓就挺高兴,士族却不好满足,他们都是胸怀天下的一群人,看到刘氏父子一代不如一代,想出川平天下根本没有可能。于是就想换个主子,带领他们去实现理想。那么到了这个时候,天下英雄只剩下了曹操和刘备。
于是发生了张松献图,因为长得丑,受到曹操羞辱。一怒之下来到荆州,把益州献给了刘备。
张松献图图片来自百度
没有内援都想拿下益州的刘备当然大喜过望,好好招待了张松。让张松带着理想就要照进现实的恍惚,回到益州,联络东州集团,迎接刘备入蜀。
许靖、张松、法正、李严等都是东州集团的代表性人物。
刘备入蜀后,在东州集团的紧密配合下,反客为主,意图很明显,废了刘璋,自立为益州牧。本来刘璋父子并没有给予益州人多少好处,刘备和刘璋,对于益州本土派并没有质的区别。可是由于刘备是东洲集团引进来的,这就让益州本土派感到又一次被外人入侵了。于是他们放弃成见,紧密团结在刘璋周围,和刘备好好地干了一架。刘备围了成都一年,居然没能拿下。只有马超投过来以后,刘备借着马超的声威,把已经没有了斗志的刘璋吓投降了。
刘璋降了,益州人不得不降,但是两大集团相互仇视的种子并没有被刘备的人格感化,双方见面仍然互相眼红。更为复杂的是,跟着刘备入蜀,益州的政治层面上不仅是益州本土和东州集团两大势力了,还增加了荆州集团,跟着刘备流浪四海的老班底。四个政治势力并峙,还有马超、黄忠这类散户穿插。怎么平衡好这些政治势力,真的是一门大学问啊。
刘备的做法是,提拔东州势力——老名士许靖为司徒后为太傅,三公之首,荣誉性最高职位。法正、李严先后担任尚书令,虽然不如诸葛亮的丞相职位高,但是皇帝和相府之间的上情下达,必须通过尚书令。所以荆州集团掌握地方实际权力,但是需要东州集团做平衡。哪家也不能独大。
还有一个动作,刘备安排益州本土名士彭羕为治中从事,董和为大司马。都是名义很高,实权没多少的职位。
而刘备通过此举放出的信号则是,唯才是举,唯贤是举,绝不以地域等等作依据。
其实,刘备一直都是在搞平衡。诸葛亮很明白,也在协助刘备搞平衡。
好在老班底的兄弟们渐渐老了,而且大多都被留在荆州。荆州远离刘皇叔掌控,还是交给老兄弟放心。没成想,老兄弟首先闹起了内讧。
马超进位排名第二的左将军、黄忠为第四的后将军。关羽就非常不满。诸葛亮料到这一点,就专门给关羽写了信。然后又请示刘备后,派费诗去荆州给关羽送去前将军的大印。
主要还是因为费诗这个人非常耿直,不会因为看到关帝爷的青龙偃月刀就肝颤。果不其然,关羽大发雷霆,“大丈夫不和老兵同列”。不肯拜印受封。费诗不像诸葛亮那么惯着他,义正辞严的给关帝爷上了一课。
虽然关羽被费诗说的以大局为重,接受了刘备的安排。但是心里窝着一股无名怒火,所以,未请示中央,就擅自发动了襄樊战役。
仗打起来后,又因为后勤问题,扬言要惩治糜芳、傅士仁,这两个人可也都是跟着老大转战了半辈子的老兄弟啊。吓得糜芳投降了东吴。致使关羽兵败被杀。失去了荆州。
为了夺回荆州,刘备倾巢而出,夷陵大败。输光了家底。白帝城托孤后,蜀汉真正的统治权,交到了诸葛亮手里。
出现在《出师表》为我们所熟悉的那些名字:董允、费祎,是本土派,郭攸之属于东州集团,向宠则是荆州派。
仗着诸葛亮呕心沥血——打二十军棍的处罚他都得亲自落实执行——蜀汉这架政治机器还能运转。并且运转的还算不错。
可是诸葛亮身后呢?
图片来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