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七千多字影评长安三万里邓志周名命学
TUhjnbcbe - 2024/6/26 21:42:00
白癜风最初几天照片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21105/12216578.html

文稿:邓志周

图片:优酷视频SVIP会员截屏

动画:追光动画

陆游诗《文章》早有感言: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

中国文字,我认为是自然存在的,不是人发明创造的,而是被人发现而已,只要你用心去研究,一定能发现她的自然天成,巧夺天工,造化万物,无巧不成……

名字,本来就是文字组合,每一个文字都有它的特定意义,而文字组合,就更有它的所指……

李白,字太白,中国文字有谐音、通解、通用、借用、用法不同意义不同。用于李白,堪称经典,“李”通“理”,理就是理想,白就是空白,虚无,李白就是理想空白,理想只能成为空想,最终是不能实现的,更何况李白又字太白,那就更离谱了,可就离理想太远了。如果李白字太玄,那该有多好。中国文字,玄,就是黑,太玄,就是太黑,根据负负得正原理,太白就是黑,太玄就是白。如此算来,李白字太白,白与黑相反,名与字不符,当然就时运不济了;相反,李白字太玄(太黑如白),白与白相符,理想才会实现。“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可惜李广十九世孙李白名与字不符,数奇不合,致使个人性格豪放不羁,天生感性,可谓性情中人,白又太白,亦天性夸张,天才艺术家,灵魂律动,最宜诗酒欢娱,实在不堪正事。如此运筹,当然仕途坎坷,时运不济,理想不能实现。

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

高适,字达夫,有如此姓,名,与字通顺者,哪有谋事不成之理?!高,可谓崇高的理想,适,适合,合适,集中得意为合宜。高适,当然是崇高的理想能够实现,再者,高适,字达夫,更遂人愿,适合而可通达,适者,达夫。高适,高可成,低可就,高适成功路上虽然艰苦,却是一路的历练,脚踏实地,从不轻言放弃,并且宝剑越磨越锋利,虽有挫折,却当平常,每每当为自己内功不足,返回再行内修(那是低就,这是为高成而准备的),直到最终临危受命,诏命平乱,非有非常之人不可用也,所以高适大才,大器晚成,适者,达夫,非高适莫属!

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

李白,高适,可谓一对最佳戏剧组合:李白,字太白,理想不能实现,理想只能空想,理想最终空白,白字太白,夸张了的离谱。高适,字达夫,崇高理想正合宜,崇高理想可实现,崇高理想能大成,适者达夫,现实中的实在。

世界而言,动漫电影,技术已经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文化支撑,艺术表现。《长安三万里》做到了:技术的当代语言,文化的內质支撑,艺术的鲜活表现。

《长安三万里》,李白与高适这一对最佳戏剧组合,通过分分合合,聚聚散散,旁敲侧击,对比衬托,充分表现了君子和而不同,外露与内敛,动与静,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哲学,审美哲学,甚至是社会人生哲学……

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

才华的表现与官场的规则

李白,高适,青年云游相遇洞庭湖畔。李白路遇毛贼,高适正好经过,李白追击毛贼途中,把高适当毛贼,见面就打,两人不打不相识。之后共杀毛贼,切磋武艺。李白教高适相扑之术,高适授李白高家枪法。戏中李白一出场便是恣意纵横,豪迈洒脱,嬉笑怒骂,皆形于色。而高适却总有一种略带沉思,又有点反应迟钝之感,但是关键问题,节骨眼上的内容却毫不含糊,拿捏得特准。比如向李白解释我是路过我不是賊的简单细节,果断尾随李白追贼而又果断帮李白杀贼。而李白这方便却有一往无前,冲锋陷阵,不计后果之武勇。

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

不打不相识后,两人结伴同行,高适陪李白去江夏黄鹤楼。李白自持诗才,想在黄鹤楼诗板作一首最好的诗,不想当他看到当时年少有才的崔颢作的《黄鹤楼》诗时,自叹不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扔笔落地,与高适别过,分道扬州而去。而高适则一直陪着李白,只有看戏的份儿,没有演戏的机会,留心观察,用心体会,好好学习才是高适所长。别过李白后,高适不改初衷,决定按原计划,直驰长安,欲扣天子门。

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

暂且不去研究历史,根据《长安三万里》国漫大片可知,唐代仕途规则有三:其一是文章先行递送,由官场提携举荐——行卷;其二是科场考试——科举;其三是皇亲国戚直接举荐然后皇帝亲自殿招面试——制举。

剧中李白是商人之子,唐代商人无论富贵如何,皆为下民等级,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入仕;高适是没落将门之后,已无社会地位,亦不能参加科举及第。在这点上,他们有了共同之处。可惜历来大才命运,皆是仕途坎坷,李白、高适亦不例外。李白因为江夏郡守府欲走行卷取仕之路失败,又因崔颢《黄鹤楼》诗压倒他后,一改初衷,决定暂停行卷取仕之行,东下扬州寻诗酒之乐。

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

李白的笑与高适的思

李白,除了戏中遭受挫折失败凸显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一阵外,其余皆是笑语连连,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表现。无论是洞庭湖畔,江夏黄鹤楼,扬州,长安,商丘梁园,李白都是持笑无人。而高适,凡事必有所思,处处总则以静制动,无事不轻言语,无论身处何地,总能自持。君不见,高适一路走来,家乡梁园读书习武——洞庭湖畔遇李白——江夏郡守府前陪李白——江夏黄鹤楼看诗板——长安城里岐王府宴——扬州城里看李白——塞北蓟州投军营——蓟北驿站遇李白——长安城里胡姬酒肆——陇右哥舒翰军营——扬州平定永王之乱——云山城外与泸水关,从未露过笑容,一直只有思路。直到诱敌深入助严武击败吐蕃七万大军完成任务交差,赢在最后,舒心一笑。其余,梁园,唯有梁园,唯有梁园是故乡,每当回到故乡梁园,才可以舒怀笑一笑。

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

判断与选择

江夏黄鹤楼,李白、高适年少时意气风发相聚于此。风烛残年,命运各殊,高适临危受命建功立业,李白错投永王失败下狱。高适有意安排押送李白途径黄鹤楼,授意书童让李白好好认识现在的时局,并寄语李白好自为之……

判断与选择,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江夏郡守府,李白自以为是,自视有才,冒然去郡守府行卷,以求得到郡守赏识而举荐入仕,可惜连门都不能进,更加唐代制度,商人之子,无论富贵如何,皆为下民,几乎没人敢为举荐,所以未曾成功,只能愤然离去……

高适,陪李白江夏郡守府行卷,到郡守府前,李白邀他同去,高适则认为他与郡守不认识,而且祖上也不曾有交往,所以不便同去,宁愿门外无聊等候……

简简单单,一件小事,虽没什么惊奇,却见细节:李白随意任性,把事情认作以为然。而高适,则低调守常人之道,守常人之规矩,不想冒然同事,其实,仿佛,或者,高适早已预见事情结果,要不然,怎么会发出感叹:“李白……我见过的最天真幼稚的一个人”

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

李白、高适江夏黄鹤楼饮酒,李白诗兴大发,欲在黄鹤楼有史以来最好的诗板旁边题诗,以为可以力压群雄,结果因为崔颢《黄鹤楼》的雄秀,败下阵来,之后,一改行卷取仕初衷,“我意已决”,东向扬州,暂不想取仕,去行诗酒逍遥之乐事。高适则初衷不改,继续西去长安以求功名……虽然,高适后来感叹:“王维、李白他们是对的,无名之辈不该来长安,我应该先去外郡,成名之后,再来长安发扬光大。”我认为,恰好相反,“失败固然极相似,成功却是绝不同”(摘句自邓志周《论牛顿的神学权威与爱因斯坦的不生不灭》诗)如果高适没有先到长安的挫折经历,就没有对龙门的深切感受和深刻认识……或者说,这就是一个人的判断与选择的“天机”,只有最后才知道谁是正确的。

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

高适长安取仕失败后,去扬州赴一年之约,在扬州,高适与裴十二比武,高家枪输给了裴家剑。而且是输给了一个女子,高适深感惭愧,始觉自己学艺不精,决心回商丘梁园勤读苦练。这正是一个具有正确人生观的人应该有的判断与选择的意识:输了,不怪别人,只恨自己。

李白去高适家乡梁园找高适,想讨教高适入赘许相许家的事,再一同追问孟浩然意见“当?否?”孟浩然已扬帆离岸,只能遥旗回复“当”,回来又聚江夏黄鹤楼,高适对此事始终持反对意见,在席间李白与酒楼小二评诗辩论之际,高适留下“否”字悄然离去。对别人的事,也丝毫不敢苟且,绝对不会附和敷衍,这是高适对判断与选择的认真态度。而李白,对自己的事情也是犹豫不决,只能求教别人,总存侥幸心理。

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

蓟北驿站,李白、高适再度相遇。高适以习武为主,传承高家枪法,祖上威名,永记于心。学文习武,只为报效国家。学以致用,只为建功立业。高适为舒展所学,投军塞北蓟州张守珪,可惜张守珪贪图享乐,惰于军事,高适大失所望,为此写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千古名作,痛击时弊,扬长而去。回乡路上,至蓟北驿站,正此时,李白因发现安禄山谋反迹象从幽州逃命至此,恰巧郭子仪也因行军途中军营失火,主将连坐,被押送至此。三人未及多说,尾随李白追兵也已赶到,郭子仪以他的武勇与威名,吓退追兵,三人方得坐下闲聊。原来陇右哥舒翰严于军法,准备在蓟北驿站处斩郭子仪,李白闻说,急得乱叫乱喊,不得其计;高适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沉思片刻,猛然起身,说他祖上与哥舒翰有旧,趁哥舒翰行军离此处不远,决定飞马赶去哥舒翰军营为郭子仪求情,日落之前必定赶回,如此果断行事,看起来高适信心十足,大家也只能如此这般,以期结果。后,果然高适求情成功,郭子仪得救,不想这一救,却是救了国家。(后,郭子仪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将)。在救郭子仪的事情上,李白束手无策,高适急中生智。可见,对事情的判断与选择,是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并且结合历史渊源及时局情景及性格心理等各种因素而决定的。后来想想,高适求情成功,并不奇怪。估计哥舒翰也不愿意处斩郭子仪,只是碍于军规,不得已而为之,要想救郭子仪,必须有人求情,正需有人求情,这样,高适来的正是时候,……哥舒翰既保住了名将,也得到了人才,何乐而不为。

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

长安,终于又有机会去长安。李白来信告诉高适,说他在长安结识了很多人,朝内朝外,人人都喜欢他。并且得到圣上赏识,召入翰林。邀高适去长安并且帮他谋功名,成功业。相识二十年后受李白来信相邀,终于相聚长安。可是,当高适在曲江胡姬酒肆见到李白时,大失所望:李白等所谓的文人墨客,名流雅士,正在花天酒地,歌舞同乐,极尽风流,更加李白乐得已经忘乎所以,不曾记得信邀高适之事。高适见状如此,深知这不是他想要的,眉头一皱,不想多思,悄然离去。

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

判断,选择,道不同,不相为谋。荣华富贵,风流快乐,不是我想要的。报效国家,建功立业,才是正道。

攀龙附凤与男人气节

对于权贵观点,李白曾有经典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很好的理论,但在现实生活中,李白却非常矛盾。李白自负一身才华,一心总想功成名就,但又想修仙得道,以求长生不老,入世出世皆想如愿。想想,天下间那有如此美事。难怪戏中程公公这样评价李白龙门美梦:“天下间的捷径,岂是为寒门而开”

单从李白两次入赘可知,李白一边鄙视权贵,却又一边攀附权贵,一心想通过权贵,身登龙门。两次机会,让他成了乘凤快婿:第一次,曾经的相国许家孙女,李白成为赘婿。第二次,曾经的相国宗家孙女,李白成了赘婿。第一次,李白是请教过高适问“当”与“否”的。当时高适是坚决反对的,理由是:“赘婿,在大唐是最被人小看的,将来他有何脸面去面对李家的列祖列宗?!”而李白,却不听高适的,他还要问孟浩然,如果孟浩然也反对他当许家赘婿,他才作罢。第二次,李白入赘宗家,高适只是经过宣城时看到,并没有和李白交流,却听到街坊有所议论,当时当景,高适不禁发出感叹:“李白啊李白,我以为,我们两人的余生,就是如此了”我认为,这句话有两层意义:其一、意思是你李白还是李白,秉性不改,不该做你还是做了。而我高适,始终坚持我的原则。其二、为后面的人生转折做铺垫,由于各自的价值取向不同,最终随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李白投敌叛国,高适护国平叛。这就是气节,一个人的气节,决定他的担当。男人,如果输了男人气节,是活不出男人气概,更担不起家国重任的。

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

随波逐流与守则定志

哪好就去那,有请就去饮,谁爱就爱谁,谁好就跟谁,不顺就修道,概括李白一生,就是随波逐流,无所顾忌。

君不见,扬州城里逐风流,挥金如土全不顾;

君不见,黄鹤楼里问当否?安陆许家我入赘;

君不见,许家入赘我失意,丹丘来邀仙道游;

君不见,长安城里曲江池,胡姬酒肆竞风流;

君不见,济南道坛两护持,助我成功入道门;

君不见,永王谋大智弱而行逆,李白才高见浅乃相随……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情之所至,必为所动,性情中人,岂有定则。可见,李白的随波逐流,是性情所定。

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

整部《长安三万里》动漫大戏,戏心是高适,安排在局外,戏骨却是李白,安排在局里。局里局外,高适在讲李白的故事,所以,戏里李白的戏份重,很多时候,高适也只有看戏的份上,很少有表演的机会,而这正是成就高适的好戏:

洞庭湖畔杀贼救李白——懂规懂矩懂律令,大唐律令:平民遇贼,杀之无罪……

长安城里岐王府宴——高家枪法,不是为了讨妇人欢喜,而是为了上阵杀敌……

扬州城里看裴将军舞剑——大丈夫,当报效国家,建功立业,我们高家枪,不为舞蹈,为的是杀敌……

塞北蓟州张守珪军营——对蓟北军营忽悠军事大失所望,题诗一首“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愤然离去。高适深知,投军,就是为了家国担当。

长安城里胡姬酒肆——“他这一醉,几时能醒啊”任你李白如何翰林得恩受宠,又任你李白如何酒肆风流快活,这都不是我想要的功名,功名就应该是保家卫国,沙场建功。

陇右哥舒翰军营——潼关虽陷,却见英雄,哥舒翰致死不降,这才是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榜样。

从八品升任三镇节度使——临危受命,家国担当,沙场迎敌,扬我军威,机会终于来了。

扬州平乱——“永王真是庸才,谋大而智弱,要争天下,当北向长安以击安史,或者东向睢阳解张巡之围,虽然艰险,一旦成功,必然天下震动,如今向东南来攻我,明明是胆怯偏安,如何能让天下英雄归心。”一段战局分析理论,足以说明,无论是永王,或者安史,或者张巡,你们都不是家国大局,成不了气候,此时此刻,我正当为国效力,平乱护国。

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

诱敌深入泸水关,断敌后路收复云山城————“我明白了,高中丞今日在剑南,和哥舒翰当年在潼关,是一摸一样的困境,出或守都是败局,高中丞不出也不守,反而退后一步,将吐蕃军诱入峡谷,再夺回云山城,断了他们的后路,……”“公公,严武年轻勇猛,这七万吐蕃军,饥寒难当,指日可破,”“高中丞当然知道,如此一来,击破吐蕃军全是严武的功劳”高适致之一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精于用军,为国效力,志在建功,何求功劳,这是高适最明白的原则和道理。守则定志,不忘初心,征战沙场,建功立业,不负一生所学。

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

落寞人生

李白,处处体现他的随意放任,信口开河,信诺随意出口,但却不负责任。他与高适的一年之约,相见之后,却不曾记得有这么回事。李白与高适的十年之约,李白信邀高适赴长安求仕,当高适找到李白,李白居然又忘记了,反而反问高适:“你怎么就突然来了长安了”。高适闻此,不禁哑然。这样子对待朋友,你认为他有真正的朋友吗?看看高适在说到李白求高适和杜甫做他的护持,助他济南道坛出世入道门的事“……他说我是他最好的朋友,我是吗?无论如何,我答应了他……”显而易见,高适的意思是:在这点上,我还真不是,只是你李白既然这么说,我也只能给足面子,敷衍了事,那就帮帮你吧。但对于李白,确实认定高适是他最好的朋友,在高适平定永王之乱,永王伏诛,李白下狱这段戏里,李白二次入赘夫人宗氏向高适求情,高适很有原则的告诉她“李白犯下的,是谋逆大罪”这个时候,这种情况,高适当然不愿意也不方便看到李白,然后,高适有意安排他的书童在接待李白夫人宗氏的隔壁间训斥李白,并且说白了你的好友现任淮南节度使高适特别授意传话:“……节度使与你旧情越深,徇私包庇的嫌疑越大……”后来,高适因为李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投靠永王,在罪不可赦的原则上转转托郭子仪求情,将李白判罪流放夜郎。流放,流放,对于一个曾经自负大才,胸怀大志,自称大鹏的人来说,是多么的落寞啊!李白一生,总存依赖之想,怎么可能会一展抱负,成为大鹏?!在扬州依赖商人父亲的经济,尽享诗酒风流。高适当时是发自内心,义正辞严的警告李白的:“李兄,恕我直言,你这样挥金如土,千金买笑,如何能够长久。”后来,果然家变,李白父亲过世,兄弟分尽家产,以李白早年挥霍过度,早已用完自己那一份为由,将李白逐出家门,李白从此落寞。

在安陆许家,李白入赘的岳父去世,被继承许家家业的许家远房侄子为难,再次落寞。

在长安,李白先是得宠,后来由于才华过露,得罪李林甫、杨贵妃、杨国忠等龙门权贵,圣上面前,自然失宠,李白不觉感叹:“攀龙不成,忽然堕下天来”又再落寞。

然后,李白心灰意冷,出世入道。又后来,李白不甘寂寞,再次入赘,再后来,李白老来昏惑,竟错投永王作乱,最后落得判罪流放,最终落寞人生收场。

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

笑在最后

高适使用奇计诈术在剑南泸水关与云山城之间诱敌深入,然后高适攻破云山城,断敌后路,配合严武两万援军歼灭吐蕃七万敌军,笑在最后。

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

贯穿《长安三万里》全剧,高适一直是不苟言笑的一个酷男,从家学蒙童读书,稚童练武开始,高适都有一股较真的率劲,虽然感觉迟钝,却总能伴随思考,反应迟钝但不服输是高适与生俱来的内敛素质。青年游历,洞庭湖畔,路遇李白,看李白一路放任自由,一路狂笑,内心感叹:“李白,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一个潇洒不羁的人”而高适,不笑。江夏郡守府,李白行卷失败,无奈转狂笑,高适感叹:“李白……我见过的最天真幼稚的一个人”而高适,不笑。一年之约,扬州找李白,李白日夜笙歌,无尽风流,往往一掷千金,直言感叹:“李兄,恕我直言,你这样挥金如土,千金买笑,如何能够长久。”高适,想哭。龙门长安,高适受李白相邀来找李白,曲江池内胡姬酒肆,李白和贺知章、王昌龄等一帮诗酒豪友觥筹交错,笑语欢天,极尽风流。无奈感叹:“他这一醉,几时能醒啊”。高适,笑不出来。李白的笑与高适的思,总是对比鲜明,前面已做论述,这里不必累赘。只看李白对高适的评价,便可知高适才是真正的隐形英雄:“你年纪轻轻的,规矩还不少”“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大鹏终有直击云天的一日”“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

……

最后,最后,在信心十足收复云山城的酣战中,高适回忆李白教他相扑术的技巧口述“高适,你知道怎么才能骗过对手吗?那得做好各种铺垫,细节逼真,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怎么看都是真的,连你自己都以为是真的”这个时候,高适长枪一挥,一枪定山河,收复云山城,终于笑了!

邓志周《名命学》论《长安三万里》截屏

这一挥,是多么的精彩!于史实,于戏剧,于高适,都是那么的精彩!

乘风破浪会有时,

谁能守得凌云志?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不成李白成高适。

大鹏一日同风起,

不为名垂为功绩;

长安虽有三万里,

报效国家终有时。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千多字影评长安三万里邓志周名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