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城镇化重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
TUhjnbcbe - 2020/7/26 11:24:00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城镇化重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


摘要:中国长期以投资、出口拉动的高增长,如今遇到了发展瓶颈。对外,出口乏力,贸易摩擦愈演愈烈。许多大宗商品,包括石油、铁矿砂、大豆、棉花,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达到影响国家安全的程度。对内,经济结构扭曲,投资效率低下,资产泡沫和污染严重。再用传统的刺激因素拉动GDP的战略已经过时,因为畸形的城市和工业结构,导致投资边际效率接近于零。经济理论认为,为了提高投资效率,投资的方向必须转向边际效率高的部门和产业。在中国,这就是服务行业和农业。而就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发展重点必须是农村。只有重新认识农村的重要性,明白为什么必须再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中国的可持续、高速度的发展才有希望。本博文分为三个部分,认真讨论为什么中国下一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唯一的出路必须是 修炼内功,重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的发展思路。希望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对*府制订新的发展战略,有所帮助。


背景


最近,李克强说城镇化大有作为,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到国内也听到许多官员和学者都在谈城镇化的作用,大家认为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激发点。


其实,城镇化只是重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如果我们把中国改革开放的34年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1978-1991年间,1992-2000年间,以及2001-2012年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第一阶段发展的根本激发点是农村的改革,重点为联产承包责任制,加上放开农产品市场和价格,大大的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尤其是土地和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为中国今后20多年的城市和工业的改革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大量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和广阔的农村市场。


第二阶段发展的激发点就是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讲话的内容就是 我们的改革步伐可以加快一定,胆子再大一点,。。。,大胆的引进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所用。 这一时期的中心点就是引进外资,就是出口拉动。外资的作用,并不是中国真的需要资本,而是需要包含在外资里面的外国先进技术,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国际的贸易人才及贸易渠道。外资在大幅度提高中国生产技术的同时,也为中国的产品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海外市场。


第三阶段发展的激发点就是加入WTO,让中国的产品出口不再受美国国会 最慧贸易国 的投票影响,从而,极大限度的发挥中国劳动力多、产品便宜的优势。加入WTO以后,除了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负增长之外,从2001年到2011年,中国每年的进出口贸易都增长20%以上,有的年份甚至增长超过30%。例如,2010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34.3%,2011年增长22.5%。2007年,中国的外贸顺差达到当年GDP的8%,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高达60%以上。后来的贸易顺差有所减少,不过,到了2011年,顺差占GDP的比重还有2.1%,贸易总量还是GDP的50%。这个比例,比日本、欧盟、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都要高的多。


过去34年的历史也表明,每个主要的经济增长激发点,最多只能维持10年的时间,超过10年,其作用必然衰弱。


例如,进入2012年以来,WTO对中国的出口作用已经衰弱了。这不仅是因为世界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的缘故,而是WTO的作用不可能长期的推动中国超过20%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就算没有金融危机,就算没有欧洲债务危机,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也会下降。因为,随着出口和贸易顺差的不断增长,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不断加大,国内的生产要素价格,包括土地和劳动力,也不断提高,使中国出口的价格优势不断消失。如果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无法弥补由于要素价格提高对中国外贸优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中国的出口一定要受到限制。中国是世界前沿技术的模仿者,而不是世界前沿技术的开拓者,所以,在技术方面,中国的上升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速度。


就目前的情况看,发达国家的最大困惑也是因为技术创新速度无法挽救它们的世界竞争优势,所以中国的模仿对象没有了,自我创新能力也还没有培养出来,唯一能够挖掘的潜力,就是把现有的技术和资本,投放在国内比较落后的地区和产业部门,才能提高资本的总体效率。


而有能力吸引国内资本,并把它变为有效生产力的,恰恰就是农村。如果说34年前,中国经济是从农村开始发迹的话,34年以后的今天,能够提高有效内需,提高资本投资效率,实现全面小康发展目标的地方,也是广大的农村了。所以,修炼内功,必须先发展农村。


新的转折点


2012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转折点。一方面,世界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还在拖累全球的经济复苏。欧盟经济增长速度接近零点,美国复苏乏力,日本徘徊不前。金砖国家,除了俄国还保留比较强的增长,巴西、印度和中国的增长速度,都比前几年下降了很多。除了中国,其它三个国家再度遇到高通胀和货币贬值的困扰,出现了10年来最大的困难。


中国虽然能够坚持7.5%的增长速度,却基本上是靠大量的*府投资拉动来维持。出口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尤其是11月份的对外贸易,进口惊现零增长,出口只有增长2.7%。全年实现10%的贸易增长目标,已经成为泡影。


欧盟占中国出口商品的六分之一,对欧盟的出口却下降17%。任何国家对中国进口需求的增长,都无法抵挡欧盟市场的下塌。中国出口到其第二大目的地,美国,也是出现负的增长。原本想通过对俄国、巴西、印度、非洲、东盟等经济体的出口增长来抵消对欧美日增长的下滑,谁知道,这些国家不仅占中国的出口份额小,而且,它们也出现了经济下滑的局面。


在国内,通胀压力依然存在,11月份的CPI增长再度进入2%以上的时代,估计未来的通胀压力将再度出现。尤其是房地产的价格居高不下,投资风险加大,*府不敢放松对房地产的管制。其它的投资门路,也越走越窄。


*府唯一的出路,就是内需拉动。然而,内需拉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啥?


其一,内需拉动,需要时间,不是说你想拉动,就能拉动的。*府可以用行*手段搞投资,却不可能用行*手段逼迫老百姓花钱,刺激消费。


其二,有钱人的消费,基本上都集中在高端的消费,例如进口的名牌消费品、高档汽车、出国旅游和送小孩出国读书,等等。这些消费,花不少钱,却拉不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因为这些高端的消费,对国内产业经济的拉动效果极差。进口的奢侈品、汽车、出国留学等和国内的工业、服务行业的关联性不大,拉动国内就业的效果不大。


其三,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可以带动就业、带动上下游产品和服务链条,但是,这些人一方面没有那么多的钱可以消费,另方面,就算有钱也不敢消费。


总之,中国内需乏力的根源,在于两点:收入分配畸形,社会服务保障缺失。前一点导致消费偏激,拉不动国内的产业链条,后一点导致存款太高。在社会保障缺失的情况下,多存款、少消费,是普通百姓规避生活风险的必然举措。


当然,投资畸形也是拉不动内需的另一个因素。例如,大家都把钱扎在房地产上面,当房子卖不出去的时候,与房地产有关的产业链,都出现了贫血现象。


提要:上一节我们讲今后10年的发展缺乏激发点,所以必须重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一节,我们讲城市和工业建设已经开进了死胡同。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上,必须做几个重要的转变。其中的一个转变,也是最根本的转变,就是重新开启发展农村的大战略。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一驾奔跑的马车的话,那麽,城市和农村就是这驾马车的两个轮子。以前20年,一个轮子(农村)的离合器被放开了,整个车子发疯的奔跑,靠的仅仅是另一个轮子(城市)高速的运转。结果,农村的那个轮子不发力,城市的那个轮子却严重磨损了,再也不能像先前那样跑下去了。要让这驾马车继续快速的跑下去,农村这个轮子必须开动起来,而城市的那个轮子必须认真的检修后才能启动,否则,这驾马车就再也跑不动了。经济发展的道理,本来就是这么简单,平衡的发展,一定比偏激的发展来得更加有效。


城市和工业建设进入死胡同


不管现在中国的经济表现如何,中国很难再有明确的经济增长激发点。道理就是WTO已经过去了11年,其作为中国经济激发点的作用已经被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给彻底消融了。如果说,中国改革前10年是靠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来刺激农村经济发展,而1992年到2000年是靠外国投资和出口带动来拉动增长的话,2001年到2011年就是靠WTO来拉动经济延续以前两位数增长的中国经济奇迹。


可是34年的发展,除了前10年是以内生增长为主的拉动以外,后面基本是靠外生增长来拉动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而现在外生条件堕入了悬崖,城市和工业经济却高度的扭曲,使中国经济必须面对内外两层压力。


对外,人民币已经升值到了不能继续升值,中国出口的比较效益触摸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无穷无尽的便宜劳动力优势,一去不复返。来料加工的优势,一去不复返。外国人,尤其是欧美两大经济体,购买中国便宜产品的巨大胃口,由于贸易长期的不平衡而不会无止境的延续下去。中国寻求可替代市场,包括亚洲、拉丁美洲、非洲、俄国,等新兴市场,有一定的作用,不过,由于后者的消费能力与欧美比较,微乎甚微,对中国庞大的产能吸收能力,及其有限。


对内,国企垄断,利润丰厚,吸收投资能力超强,却创造不了太多的就业,也没有足够的创新动力。中小企业,在夹缝中艰难的生存,它们利润薄、融资难、招工难,几乎到达了难以为继的程度。这些企业是中国劳动就业的最大力量,它们却很难发展。


请问,就业难,工资低,哪来内需?中国的GDP,只有三分之一用于个人消费,加上*府开支,消费,也只占GDP的46%。而美国的消费,却占GDP的90%。换句话说,美国的GDP只需要增长三个百分点,其消费的拉动能力,就等于中国的六个百分点。或者说,为了增长一个百分点的GDP,中国的投入必须是美国的五倍。


快速增长的代价是很大的。首先,高增长,不能保证高内需,高的生活水平。其次,高增长,严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使进一步的高增长不可持续。最后,高增长,等于是低效率,尤其是投资的低效率。对铁路、公路、楼堂馆所、房地产的投入过快,经济效益如何,谁知道?


另外,以GDP为出发点的投资理念,不利于民生,不利于长时间、可持续的发展,不利于消除贫困和两级分化,不利于廉*建设。这三个不利,归根到底,就是说目前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死胡同。


要走出死胡同,必须重新考虑国家大战略,而这个大战略,只有一个,那就是 修练内功,重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因为,农村才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因为,农村才是内生动力的源泉;因为,农村好了,才可以进一步的、全方位的促进城市和工业的现代化。


修炼内功


修炼内功,是发展农村的前提。而发展农村,才是修炼内功的最大动力,是提高资本整体效率的最佳出路。


针对中国经济增长乏力、出口乏力、投资效率底下,民生问题突出等问题,中国修炼内功是必须的。而修炼内功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必须牢牢的把握如下几大转变。


一是宏观经济结构、就业结构过度依赖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向提高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转变。


二是工业结构的内部转变,从过度依赖高污染、高投资、低就业的产业部门,向低污染、高就业、低投资、高技术的工业产业部门转变。


三是所有制结构和*府部门干预经济活动的结构转变,从高垄断、低效率、高腐败的所有制结构,向偏重民间中小企业的结构转变。从*府部门一味以追求GDP为主的增长目标,向追求高就业、高劳动收益的经济结构和分配结构转变。


四是从*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官商合一结构,向*府脱离商业,转向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建设全民保障体系的服务型结构转变。


五是从国家直接干预和领导研究、教育的官僚本位结构,向科研和教育自主发展的方向转变。大幅度提高科研和教育体制的投入产出效率,大幅度提高高层次人才成长的体制机能,大幅度提高大型企业和银行的创新能力的动力,使中国下一步的增长建立在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学术和科研高度自由的基础之上。


最后,重新认识农村,重视农民。不能把广大的农村,当成是城市发展、工业发展的附属品,而必须把农村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成是中国建设全面小康,建成发达国家的必要条件。只有把农村的所有资源,包括土地、人力和环境的资源,全面的、高效率的利用起来,中国才能摆脱只靠城市单条腿跑步的被动局面,而把城市和农村两条腿都很好的用起来,才能使中国经济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跑步者。


要点: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史上,每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经济体都必须做到三个消灭:消灭贫困,消灭城乡差别,消灭工农差别。就算亚洲的韩国和台湾,也都走过了这个历程。那些把农村抛荒的国家,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泰国,等,最终的代价就是进入长时间的 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现在重新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可以起到一举多效的作用。其预期效果将包括:经济转型和拉动内需;缩小并最终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贫困;避免走入 中等收入陷阱 ;全面而有效利的促进农村的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全面而有效的结合农业集约化生产、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


再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要做到上一节提到的几大转变,除了继续城市和工业的转型和深化改革以外,最有发展潜力的空间一定是来自农村。


如果把城市2.6亿的农民工剔除掉,中国的城市化率不是51%,而是30%。换句话说,中国的城市化是空泛的城市化。农民工在城市被算为城市人口,可是他们没有户籍。没有户籍,不能叫做城市化,因为农民工的孩子、老婆、老人,大多留在农村。他们在城市打工,过段时间,还必须回到农村。


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只能说明,目前中国的城市没有办法吸纳如此众多的人口。在北京,购买汽车,购买房子,都必须受到限制,其它城市也是大同小异。


城市的交通吞吐能力已经达到了瓶颈状态,城市的医疗、教育、养老和其它的服务功能,远远满足不了所有人口,包括流动人口的需要。所以,农民工不可能被城市所接纳,如果被接纳,城市的生活就会陷入更加被动的状态。


对于工业来说,高投资成了许多官员的唯一手段,他们想不出除了投资,还有什么可以拉动经济的杠杆。这是一种可悲的现实,也是中国经济改革缺乏思想,缺乏理论基础,缺乏创新思维的结果。


没有人能够想到,重新走农村包围城市,就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大家讲城镇化,其实就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然。请问,没有农村的再度崛起,中国的经济发展动力在哪里?城镇化的动力在哪里?


走农村包围城市,有下面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理论上,我们可以回顾1978年邓小平实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前,城市和工业靠剥削农业来维持其低下的效率和生存空间。许多国有工业,没有农业的补贴,是不能生存的,更不要说发展了。


而农业,公社化把农民的积极性给埋没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府没有投一分钱,只是打破意识形态的框框,只是把原来属于农民的一部分利益,还给了农民、农村和农业。


结果,农业兴,百业兴。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不仅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而且为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广阔的市场,也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如洪水一般的廉价劳动力。


1985年以后,中国改革把精力都用于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把农村的发展抛到了脑后。因为,只有工业,才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农业、农村的发展,充其量就是4%或者5%的发展。


对官员来说,快就是好。也就是说,10%比5%好。而对民生,对可持续发展来说,5%有可能比10%更好。这是大家不愿意讨论的话题,我在这里,也不想啰嗦了。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从1985到2012年,这27年的快速发展,在取得快速的同时,中国所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首先,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城乡差别长期存在。农村的土地、环境、人力资源,要不就是被掏空,要不就是被抛荒。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目前贫困不能消除、两极分化愈演愈烈的根源所在。


其次,抛弃广阔的农村,推生了城市发展的畸形。大、中、小城市发展高度畸形,推生了城乡进一步的裂化。大城市,集中了最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的资源,其它城市,还有农村的资源贫缺。有文化的人,有钱的人,拼命的往大城市涌入,*府官员和*府的*策,推波助澜。一切,都是靠垄断、集中、精英的思维,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建设。谁知道,当一个精英城市,一个精英人才被树立的同时,我们却在牺牲无数的城市和无数的人才。


农村发展和木桶理论


可是落实到最简单的经济建设、空间和地理的布局,大家都变成瞎子了吗?再高的木桶,如果有一块缺陷,所能装的水就很有限。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再牛,甚至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其它城市还像第三世界,中国能成为现代化的国家吗?你说墨西哥城大不大?牛不牛?可是,当人们谈到墨西哥时,你的印象又如何?你说巴西的富人有多富?他们每天可以开直升飞机从自己的屋顶,到办公大楼的屋顶,然后再由保镖带到办公室上班。但是,你知不知道,里约热内卢,每天都有枪战?这就是发展不平衡,收入两极分化所催生出来的经济怪胎。


巴西的前任总统卢拉,原本就是一个工人出生,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普通人。可是,他看到巴西的不平等和贫困,才拼命的参与*治,最后当了巴西的总统。他8年的任期,一是转变*府的职能,猛抓民生,用一切办法消除贫困。他领导下的巴西,经过8年的改造,贫困人口减少了50%,收入分配的公平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逆转,基尼系数从本世纪初的0.62,下降到了现在的0.55。巴西,本来是全世界最不平等的国家,它代表了拉美中等收入陷阱的笑话。可是,在巴西等南美国家去 拉美化 的同时,中国却快速的在 拉美化 。中国的基尼系数,现在可能已经超过了巴西。我并不相信西南财大基尼系数0.61的结论,因为我批评过他们的样本有问题,可是0.61的基尼系数就算有些偏高,这个结果也足以让我们惊醒。


中国的少数人再富有,可以买数千万的别墅,可以买数亿元的飞机。可是,中国却还有超过10亿的人口还徘徊在温饱线上下,有近2亿人还处在绝对的贫困之中。有这么多穷人,中国再牛,能好意思叫喊成为世界强国吗?


我两个礼拜前回了一趟老家,发现那里的老人最低生活标准,也就是吃饭、水电费和很基本的其它费用,不包括医药费,每月的开支最少要600块钱,每年7200块钱。而中国的最新贫困标准是每年2300元,只是我粗算的温饱标准的三分之一。而就算这样无法相信的超低贫困线,中国的贫困人口还有1.3亿人。如果用我估算的7200元温饱线的一半作为贫困线,也就是3600元,中国的贫困人口应该是3.5亿以上。


所以,平衡发展,比盲目的快速发展来的重要。平衡的开发资源,比片面的开发资源,来的重要。


哪么,要做到平衡,就必须从最弱势的地方开始,从最弱势的群体开始,就像1978年的改革一样,必须从农村这个被遗忘的、有着广阔土地和巨大人口的地方开始。


农民好了,贫困就容易被消除。农村好了,城镇化就成为自然。农民、农村好了,农村的市场就建立起来了,中国的内需也就被拉起来了。


理论上,农村、农民的上游和下游的产业和服务,都和工业、城市有高密度的链条关系。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小城镇的建设,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基础,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城市化得以健康发展的最大、最可靠的保障。


从实践来看,中国34多年的发展,许多城市都是从原来以农业为主的小县城,小城镇发展起来的。深圳就是一个最好不过的例子。30年前,深圳只是个小小的渔村,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第四大城市。广东许多超过50万人口的地级城市,本来就是只有数万人的小县城。珠三角如此,长三角如此,环渤海湾也是如此,那里的中小城市,发展快,活力强,是穗、沪、京、津等特大城市的重要依托。全国最富的城市,不是四大直辖市,而是改革开放以后从小县城发展起来的中等城市,如苏州、宁波、镇江、佛山、东莞等。


如何发展农村


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国家更加努力的去打造这些已经发展起来的中等城市,把它们打造成为当地广大农村的经济增长极,同时,有计划的打造更多的中等城市,把现在的小村镇打造成为功能齐全的小城市,成为依托中等城市,承接周围农村发展的小型增长中心。


农村的建设,需要有新的投入,新的*策。鼓励土地和产业集中,鼓励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行业的配套发展。国家全面推行教育、医疗、养老和其它服务的健康发展,加强村一级的**领导,把没有作为的、腐败的官员,变成能够为村镇建设,促进资源整合的官员。


国家如果能够把上万亿的资金,直接的投入到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农村医院,农村的环境建设,其拉动GDP、拉动就业、拉动内需、拉动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消灭贫困、缩小城乡差别,等等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一定比任何的投资都要大得多。这是需要观念转变的时代,不把握这个时代所赋以的机会,中国今后的道路将会更加艰难。相反,如果农村建设成功,中国走可持续发展,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才会有希望和光明。


农村建设必须注意的要点


农村为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不断的输血,现在工业已经发展到可以反哺农村和农业的程度。但是,农村如何发展?*府的作为如何?哪里是农村发展的出发点和激发点?这些是本博文结束前必须强调的问题。


本人认为,农村的发展必须注意下面的几个问题。


(1)发展农村,必须坚决保护农民的利益和他们的土地,一切以提高就业和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府的作用和投资可以集中在教育、医疗、养老和环境建设等方面。


(3)把农村建设、发展农业、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有效的结合起来。


(4)通过个人和集体通力合作,建设好农村的住房,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5)*策必须从底层老百姓的就业、生活和社会保障的需要出发,千万不可以从上而下的进行过度的*府干预。


(6)大规模、全面的提高教育、医疗、村镇管理的质量。


(7)在广大的土地上,建立星罗棋布的城镇群落,以及互相交错的产业和服务链条,争取20年之内彻底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绝对贫困。

1
查看完整版本: 城镇化重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