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众人在菊花诗会上作《螃蟹咏》三首,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借吟咏螃餐而进行的一场诗战。
《螃蟹咏》紧接着《菊花诗》,它们是同一次诗会上的作品,林黛玉“魁夺菊花诗”,然后引出了薛宝钗的“讽和螃蟹咏”。
在这首螃蟹咏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寓意。这时正值大观园的“太平盛世”,但是正统和异端之间的激烈斗争也在进行中;同时,嫡亲和庶民之间的生死之争也在不断上演。
《螃蟹咏》贾宝玉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
脐间积冷谗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首联领起“持鳌赏桂”,重点却在写人的狂态。首句说出在阴凉的桂花树下这一环境中持鳌,心境是欢快的,因此诗中着一“喜”字,点出人物心情。次句写出持螯人的两个细节:“泼醋擂姜”,把吃蟹人的粗狂戏耍之态生动真切地表现了出来。
颌联紧承“兴欲狂”而来。“饕餮王孙应有酒”补足“兴欲狂”之意,以酒助兴。此联不但语极豪爽,更兼语带双关。“饕餮王孙”表面是咏蟹,实是以蟹自喻;表面是说蟹无肝肠却得了个“横行公子”的恶号,实是宝玉借以回答世人对自己的妄评。宝玉如此赞扬螃蟹的“横行无忌”,并以此自况,且感情如此激烈,大有“行为偏解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的味道,在世人看来,确实是够“狂”的了。
颈联回到吃蟹上来,续写吃蟹人的狂态。诗不明言吃蟹人之狂,只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写吃蟹人忘了一切顾忌,读者自能体会吃蟹人为饱口腹而贪吃的情态。
尾联顺着上联之势,融汇宋人苏轼的赋意诗境,以自喻的口吻,为自己的贪馋狂态辩解,并结束全诗。
《螃蟹咏》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首联写人们坐在飘散着桂花香气的桐阴之下喝酒吃蟹,也引了典故“长安涎口”来表现人们的好吃贪馋,语近揶揄,但却没有丝毫的幽默感。原因就在于其本意原就不在于人们的“持鳌赏桂”,而在于通过贬蟹以“讽刺世人”,所以诗中显露的是对螃蟹的极端厌恶的感情。她写人们的贪馋好吃,是为表现她恨不得将蟹吃掉而后快的感情服务的,恶意包藏其中,气氛当然也就难于活跃起来了。颈联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还一本正经地以训导的口吻道出,表现了她那时时事事讲求端庄、稳重的性格特点,缺乏的是那少女的天真和热情。
颔联是说螃蟹不管眼前的道路,只是一味横行;摆上桌来,样子好看肚子里却只有黑色的膏膜和黄黄的蟹黄而已。诗写出来之后,众人的评论是:小题目内寓有大意思,而且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这也说明,薛宝钗是借题发挥,借贬螃蟹以斥责不守礼法、背弃仕途的叛逆行为。诗进入尾联,“于今落签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是说螃蟹横行得不到任何好处,最后还是要落入釜中被人吃掉,没有好的下场。
有人认为,薛宝钗这诗是在暗骂宝玉不走正路,一肚子“异端邪说”,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从文字到内涵,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她是对着宝玉来的,是针对宝玉的“横行公子却无肠”一句所作的辩争。
《螃蟹咏》林黛玉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宝玉以螃蟹自况,感情激烈地赞扬螃蟹的横行无忌,黛玉“咏蟹”亦一往情深地歌颂螃蟹。他们以自己的诗作,再一次显示了他们的志同道合。他们的诗,是应该放在一起来读的。
林黛玉这首诗,起势不凡,劈头就是一句“铁甲长戈死未忘”,热情地赞颂螃蟹永远战斗的精神。在林黛玉的想象中,蟹壳是铁甲,蟹螯、蟹脚是长戈,而且是死了也没有忘记这是他们的武器,在黛玉诗里,螃蟹是个披甲持戈至死仍不忘战斗的斗士。
诗从二句起,就转写“持鳌赏桂”。林黛玉似乎有意应对宝玉的诗作,在诗中,“堆盘色相喜先尝”,对上宝玉的“泼醋擂姜兴欲狂”,接着又同样兴味盎然地大赞蟹鳌内鲜嫩的白肉如“嫩玉”,蟹壳内鼓胀的橙红色的蟹黄如“红脂”,八只脚的肉多诱人等等,甚至还豪兴大发地叫嚷“助情谁劝我千觞”,要邀酒以助兴,简直就同宝玉贪馋忘忌。“饕餮王孙应有酒”的表现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