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6/7 18:49:00
年,18岁的徐志摩与15岁的张幼仪在父母的安排下成婚,而此前他们素未谋面。一个是激扬在新思潮中的先进青年,一个是扎根于三纲五常的传统女性,他们的结合显得很不协调——至少在徐志摩看来是这样。于是,两人在年协议离婚,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然而,这不能视为七年之痒,因为徐志摩对张幼仪的不满,打从他们共同生活的那一天就有了。最开始只是言语的奚落:“乡下土包子!”到了后来,徐志摩的心已经坚硬似铁。年8月,虽然婚姻已经步履维艰,可徐志摩依然尽职尽责履行着他作为丈夫的义务——他使张幼仪再一次地怀孕了。当张幼仪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丈夫时,徐志摩面无表情,只留下一句话:把孩子打掉。张幼仪十分清楚徐志摩的为人,可她万万没想到他会说出这样的话。民国时期医学水平不高,打胎往往有生命危险,徐志摩的话无异于将她推入了绝望的深渊。而当张幼仪问及这个问题时,徐志摩便更狠心了,他说:有人因火车肇事而死,难道人家都不去坐火车了吗?一周之后,徐志摩消失了。再后来的一天早上,徐志摩托朋友黄子美回了趟家,同时给张幼仪捎去了一句话:你是否愿意做徐家的媳妇,但不做徐志摩的太太?这话不仅让张幼仪云里雾里,我们看了都不明所以。最后,黄子美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这句话的意思:徐志摩不要你了。其实从上帝视角来看,我们可以懂得徐志摩的意思,他是想让张幼仪继续带孩子、侍奉他的父母,但他自己却不想与她有关系。这是多么自私的想法,可张幼仪却还真的就按照他的想法去做了。尽管后来她事业做大,有财有势,却仍然义无反顾地照顾徐志摩家中的一切。就这样,徐志摩与张幼仪在口头上离婚了。他们办理法律手续是在年,张幼仪没有服从徐志摩打胎的意志,在诞下二儿子后她终于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脱离了旧人,这让徐志摩喜出望外。恢复自由之身的徐志摩诗兴大发,便以极尽浪漫和夸张的笔调,挥笔写下了一首歌颂自由的诗作《笑解烦恼结》。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将诗在杂志《新浙江》上公开发表了。《笑解烦恼结——送幼仪》这烦恼结,是谁家扭得水尖儿难透?这千缕万缕烦恼结是谁家忍心机织?这结里多少泪痕血迹,应化沉碧!忠孝节义——咳,忠孝节义谢你维系四千年史髅不绝,却不过把人道灵魂磨成粉屑,黄海不潮,昆仑叹息,四万万生灵,心死神灭,中原鬼泣!咳,忠孝节义!二东方晓,到底明复出,如今这盘糊涂帐,如何清结?三莫焦急,万事在人为,只消耐心共解烦恼结。虽严密,是结,总有丝缕可觅,莫怨手指儿酸、眼珠儿倦,可不是抬头已见,快努力!四如何!毕竟解散,烦恼难结,烦恼苦结。来,如今放开容颜喜笑,握手相劳;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听身后一片声欢,争道解散了结儿,消除了烦恼!“志摩”二字所取,据说是小时候有位名叫志恢的和尚曾为他摩过头,并语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和尚所言不虚,这首解结诗将徐志摩的才气展现得一览无余:明明是自己的错,却将责任归结于世俗大义,其用笔颠黑倒白的本事非常强悍。尤其是第一节,徐志摩动用了“四千年”、“四万万”这些大词汇,又使用“黄海”、“昆仑”这些象征传统的意象,甚至将跟自己不沾边的“忠孝节义”都搬了出来,目的就是为了证明:父母之命式的传统婚姻必须改变,自由婚姻才是正确的。第二节的“糊涂帐”同样如此,徐志摩自己造下的糊涂,却总要四处彰显聪明。最后第四节里,他终于抒发了真性情,“容颜喜笑,握手相劳”。总体来说,这首诗水平是非常高的,若是不讲解它的写作背景,恐怕大多数人都以为这是徐志摩为传统文化振臂而呼的作品,然而正因为背景与内容的巨大差异,才恰恰显示出了高水准。从这一方面来说,这的确可称为徐志摩一首才学经典。同时,这首诗作为徐志摩学习西方婚俗文明的代表作,无疑也成为了经典,不过这经典的贬褒与否,就靠个人自己去评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