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英雄辈出光耀黔贵有他在,心里就有底
TUhjnbcbe - 2024/4/25 17:15:00

十月,“大发渠”上秋色如画,层层叠叠的林木将水渠掩映,唯有淙淙的流水声穿透岩壁回响山间,宛如一首老歌。渠下,连片的柚子树又添新绿,金黄的红心柚隐隐约约藏于林中。

“不走近,根本看不到树上有柚子。”10月16日清晨,“七一勋章”获得者、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名誉村支书黄大发同往常一样在村里溜达,查看柚子黄桃等果树的长势。

“亩土地搞的产业,不下功夫得不到吃。”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是黄大发心里的劲儿一点也没松。在了解到村里柚子地产量不高的情况后,黄大发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反馈信息,省农科院的专家们迅速来到团结村,为村里所有种柚子的村民现场授课,教授柚子种植的相关知识。

“这次学会了剪枝、施肥等种植技术,来年家里3亩柚子有望头了。”村民黄大昌说,老支书以前带领村里人修渠引水吃白米饭,现在又鼓励大家搞柚子、黄桃等产业增收,有他在,心里就有底。

“有他在,心里就有底。”这份信任,是黄大发穷其一生换来的。

年,黄大发出生在名为草王坝的小地方,在村里穿百家衣、吃百家饭长大。年,黄大发不仅成长为朴实刚毅、大公无私、敢想敢干的小伙子,还当上了草王坝大队大队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因为缺水,草王坝的土地里只能种耐旱的玉米、土豆,种水稻对于村民来说,简直就是“妄想”。

“或许山那边,有水。”村里老人们没头没尾的一句话,却被黄大发听进了心里。他抬头望向壁立千仞的擦耳岩,暗暗立誓:硬骨头他来啃,一定要为草王坝引来水、修通路、接通电。

经过翻山越岭的寻找,黄大发与村民竟在距离草王坝数公里外的野彪村找到了螺蛳河,只要劈开阻隔两村的灵宝山,河水就能过来。

巍峨的大山让村里人望而却步,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算了,隔这么远,水不可能过得来。”

“行不行,要干了才知道。”从二十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带着村民们攀岩走壁,用钢钎、铁锤打通了米长的隧道。经过10多年的艰难施工,水渠雏形完工,但由于工程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水还是没能流进草王坝。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黄大发誓不认输。

得知刚分配到遵义县(现播州区)水利局的黄著文在公社检查水利工程,黄大发走了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把黄著文等人邀请到家里,向他们请教修渠的技术和办法,眼见家里只能拿出包谷饭和盐菜汤招待客人,黄大发心里很过意不去。在安排客人休息时,他悄悄地把家中仅有的两条被子都拿给睡在一张床上的三位客人盖。天亮后,黄著文才发现,黄大发一家七口人,就挤在火炉旁,坐着熬了一个通宵。

备受感动的黄著文等人与黄大发一起到水渠上考察,结论是:水渠位置太高了,落差不大,流量又小,很难流到30多里外的草王坝;风化形成的沙壤土渗水严重,必须用水泥勾缝防渗,重新改造起码要花几十万元,但县财政拿不出资金。

“学技术,自己干。”为了不给政府添负担,年,54岁的黄大发走进了县水利技术学习班的课堂。不识字,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不懂测绘,就缠着技术员就着图纸讲解;不会用工具,就在一旁专心看别人怎么用……从零起步,黄大发逐渐掌握了许多修渠的知识。

年,螺蛳洞引水工程列入县重点水利工程。

年的春天,草王坝再次沸腾。黄大发带领多名村民一头扎进深山开工凿渠。年近六旬的黄大发把自己吊在长长的麻绳上,悬在半山腰间找炮眼,瘦小的身体与大山来回对抗。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修渠拉水泥的时候,地上撒了点水泥灰,黄大发的妻子准备去扫一点来补一下家里烂掉的灶台。黄大发连忙制止:“公家的水泥,一碗也不能贪。”此后,因为灶台的温坛破损不能烧热水,黄大发一家人洗了好长时间的冷水脸。

在黄大发的带领下,村民干劲十足。早上提一罐包谷饭出门,中午捡点干草点火烧热,囫囵吞下去,渴了就舀两碗冷水喝。为了抢进度,大家不分昼夜寒暑,每天坚持苦干到天黑,有的村民干脆就睡在石窝里。

年端午节,欢呼声打破了草王坝的宁静。

“这水,真甜呀!”捧起渠水,所有的艰辛化为了甘甜,黄大发眼里泛起泪光。一条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米、支渠长2米的水渠终于完工,村民都管它叫“大发渠”,草王坝也自此改名为团结村。

年,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并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称号;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黄大发“七一勋章”。

大发渠不仅破解了团结村人吃饭的问题,还肩负起新的使命,成了党性教育新基地、乡村振兴新战场。

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参观大发渠党性教育基地陈列馆,体验大发渠的险峻和壮观,感受当年黄大发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开山凿渠的精神。

昔日的荒山上建起了星空木屋、林边酒店、山前餐厅;梯田里种起了四季蔬菜、向日葵花海;村里的旧房屋打造成为民宿……在中天金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帮扶下,团结村打造成了旅游景点,群众不仅吃上了白米饭,还端起了“旅游饭”。

到年底,团结村人均纯收入达1.18万元,每年进村参观学习、休闲旅游人数超过30万人次。

“等明年仁怀至遵义高速公路一通,我们村到遵义就只要20分钟的车程,到时候大米、瓜果、家禽就可以更方便地卖出去,游客来‘大发渠’也更便捷了。”如今,望着横跨在大山之间的大发渠特大桥,黄大发又找到了新的“发力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黄霞

编辑韦依胥芬芳

编审田旻佳杨韬

1
查看完整版本: 英雄辈出光耀黔贵有他在,心里就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