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现代愚公,用36年时间凿开9400米
TUhjnbcbe - 2024/2/17 17:26:00
白癜风治好多少钱 http://m.39.net/baidianfeng/a_10461911.html

春暖花开的季节里,贵州省遵义市的大发渠景点,吸引了不少游客。

这里现在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网红旅游景点,山野间建起了民宿,水渠边建起了木梯和栅栏,游客们可以沿着木梯登临参观,山壁之上,一泓山渠水清澈见底,绕过了三重巍峨大山,穿过了三处悬崖绝壁,经过了米蜿蜒而下,最后缓缓分流至山下的梯田。

这条被世人称之为“天渠”的水利工程,承载了黄大发大半生的心血,也让这一村的村民从此告别了吃苞沙饭的生活。

今年已经86岁的黄大发老人,还住在遵义市的草王坝村,过着不愁吃不愁穿,但就是闲不下来干农事的生活。

但,只要有人问起他,关于梦想的事情。

那他肯定会说:“我的梦想就是把我的家乡建设好!”

这样的一句话,如果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的工作,就已经是为自己的家乡出了一份力。但,对于黄大发而言,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花了36年的时间。

由一个巴掌触发的梦想

在黄大发的心里,家乡缺水的问题已经由来已久,整个村庄里只有一口井,井水的主要来源还是下雨留存下来的污水,但就是这种靠老天赏下的水,在当年,也像油一样金贵。

井水挑回来后,要经过半天的静置澄清,然后再用来淘米洗菜,再到人们洗脸洗脚,到最后,这个水还需要用来喂猪喂牛。

在黄大发6岁那年,口渴的他舀了半碗水解渴,结果舀太多了,喝不完,他就把剩下的水,泼到了地上。被母亲看见后,黄大发被打了一顿,母亲又气又心疼。日常生活里,村民们邻里间的争吵,也多是因为取水问题。

毕竟在那个时候,水对他们来说,真的太宝贵了。

童年里的这一幕幕争吵和母亲的巴掌一样,深深埋藏在了黄大发的心里。

这个大山里的草王坝村,常年缺水,在年以前,整个村庄都过着与世隔绝般的生活,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是遵义市播州区最贫困的一个自然村。

因为穷,当地还流传了一首让人听着很心酸的民谣——“高山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难找米汤喝。”

在那个年代,对于草王坝村的村民来说,能吃上一顿米汤,都是非常奢侈的生活。

在黄大发13岁的时候,他成为了孤儿,无依无靠,吃乡亲们的百家饭长大,他一直都感恩着村民们对他的养育之情。

年冬,黄大发光荣入*,在入*宣誓后,他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努力,帮助乡亲们引来水,让大家能吃上白米饭,过去好生活。

十三年心血化作泡影

黄大发一直寻思着要怎么开启引水计划,这时,刚好遇上了全国学习河南林县修建红旗渠的热潮,黄大发深深感受到了红旗渠精神的感召,开始积极地开展为草王坝建渠引水的工作。

到了年,草王坝与其他两个大队一起参与了“红旗引水”工程,工程计划从马家河引水,修15公里的渠道解决三个大队的用水问题。

黄大发作为指挥长,带领着数百名村民上山修渠。他每天和乡亲们一起用铁锤、钢钎等日常劳作的工具,花费了半年的时间,从岩石中挖出了一条米长的隧道。

但在那个技术落后,物质缺乏的年代,空有力气,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更没有设备,要在高山悬崖上修水渠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

黄大发在一次修渠中,自己也曾差点跌入悬崖,摔下去的时候,他抓住了一棵悬崖边上的树,才幸免于难。

漫长的十多年时间,尽管黄大发和乡亲们一直艰苦奋斗,但土法引水,技术不过关,一次洪水就把大家辛苦了这么久的工程给冲垮了。

十三年的心血一朝化作泡影,黄大发痛哭流涕,村民们信心坍塌。

没有技术,我就去学技术

修水渠的工作被迫停止了,技术问题,一直是黄大发心中的一根刺。

直到年,当时已经54岁黄大发,主动申请到遵义市枫香区水利站跟班学习,已经步入中老年的他,终于学到了修渠的知识。修渠的念头在黄大发的心里,正在悄悄苏醒。

年,整个黔北地区遭遇了特大旱灾,草王坝三个多月里,滴雨未下,田里的庄稼都绝收了,树木枯萎,村民们的用水就更加紧张了。每次用水需要前往两公里外的河里去挑,一个来回就需要耗费将近3个小时的时间。

这次旱灾更加坚定了黄大发心中重新修渠的信念。

但并不是每个村民都能很好地面对上一次的失败,更有村民冷嘲热讽,觉得修渠是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经过村干部们不断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大多数村民同意集资修水渠。

年8月,被取名为“大发渠”的水渠建设勘测工作正式启动,已经步入老年的黄大发始终奔波在修渠工作的前线,用将近4个月的努力,水渠工程的全面设计终于完成了。

为了充分利用时间,黄大发在资金尚未划拨的时候,就带领着村民们提前开工。大家早出晚归,只穿草鞋就上了工地,只有红薯苞谷饭填肚子,修渠需要的多吨水泥,全部靠人力背上山。

山路崎岖险峻,但更能看到黄大发和乡亲们的修渠决心。

为了保证工地上天天有人,黄大发将自己村全村的上工人员分成9个小组,选出组长负责考勤评分,自己也做好带头作用,每天天还没亮就带着村民们出发了,忙到深夜才回家。

一天天辛苦的劳动,让黄大发感觉自己的梦想正在一点一点地实现了,每天奔波在一线的黄大发,在家里的时间很短,有时候甚至住在工地上。

家,就成了黄大发牵挂却没有时间担忧的地方。

人生总有遗憾,黄大发也一样

年的冬天,那个时候恰巧就是修渠最忙的时候,黄大发的女儿黄彬彩患上了肾炎,在家里躺了三个月,因为家里穷,没有多余的钱看病,只能吃些草药维持,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最后不幸离世了。在工地上修渠的黄大发,没来得及回去见女儿的最后一面。

还没从女儿去世的伤痛里走出来,几个月后,他才13岁的孙子,患上急性脑膜炎,头痛难耐,自己起床去找了头痛药,结果吃错了药,病情加重。当时全家人都在山上修渠,回家发现孙子的时候,他已经停止了呼吸。

家中孩子接连地出事,而身处一线的黄大发,只能把所有的悲伤都藏进了心里,擦干了眼泪,继续带队上工。

修至年6月,大发渠米主渠道终于修通了,清水引进了草王坝村,黄大发看着这个耗费了自己半生精力建起来的水渠,眼泪止不住地冒了出来。

这36年来,过得真是太不容易了。

到了年的端午节,米长的支渠也修建完成,整个大发渠引水工程,全面竣工。

草王坝村村民们兴奋不已,终于,把水给盼来了,把好日子给盼来了。

信仰和坚守

曾有记者在采访黄大发的时候问:“为什么村里的人都听您的话呢?大家能在您的带领之下,这么多年一直无怨无悔地修渠?”

黄大发的回答很简洁:“我是共产*员,身子正,敢担当,所以大家都服我。”

但这么多年来,身为一个*员的信仰和觉悟,已经深入到了黄大发的骨髓。

在闹饥荒的年代,村里食物非常紧缺,眼看就要饿出人命了。当时村里,集体养了三头牛,情况紧急,唯一的选择就是杀牛救人,黄大发主动承担了杀牛的责任,先后动手杀了两头牛,煮熟后分给了乡亲,但他自己却连一口汤都没有喝。

类似这样的情景,在黄大发的生活中,时常发生。

就像修渠的时候,黄大发家的土灶坏了,妻子把洒落在地上的一些水泥灰扫起来,想着拿回家补一破灶台,水泥灰才收拾起了半碗,就被黄大发喝止了:“公家的东西,咱们一分一毫都不能占!”

整个修渠工程期间,黄大发经手的资金有20万元,这笔资金的账目一条条记录得非常清晰。

到了年,黄大发退休了,但他仍是村里的名誉村支书,大发渠竣工了,但他肩上的重担却没能完全卸下。

这些年来,他为村里修路,通电,筹款办小学,为村里找来支教老师,每一步都是为了能让村里发展得更好,每一步都在循着他自己的信仰之路,一直徐徐前进。

有志者事竟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黄大发和村民们用实际的行动证明了,没有信念和努力跨不过的高山。

高山还在那里,默默坚守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黄大发也还在那里,依旧坚持着他巡渠的习惯。

而如今的大发渠也已经大变样,这变成了风景秀丽的旅游景区,高速修好了,大桥建起来了,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了。

(大发渠风景区民宿)

但黄大发还在这里,他的乡亲还在这里,他的精神也还流传在这里,渗透在这一片土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草王坝村人。

作者:昱言

责编:歌

1
查看完整版本: 现代愚公,用36年时间凿开94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