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0/21 20:38:00
#佛学浅说#关于人生境界,我们比较熟知的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的说法:“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佛教修行中,也有“三境界”说,这就是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融贯佛学经论要义,提出的“三士道”说!我们都知道,佛教教义中有“六道轮回”之说,即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众生),如不寻求“解脱”,将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地狱)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地循环。而佛教修行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超越生死,脱离轮回,达到寂静、清凉的涅槃境界;大乘佛教更是主张慈悲济世,普度众生,要载无量众生从无边苦海的此岸,达到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大师将整个宇宙的众生划分成了三个层次,即:三恶道(地狱道、饿*道、畜生道)、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和常乐我净之涅槃寂静(解脱境界)。其中,三恶道是苦难深重的世界,众生因愚痴不明、作恶多端堕入其中,受苦无量,也最为可悲;而在三善道的世界中,众生虽可享受不同程度的快乐,但都是暂时的、无常的,归根到底仍不脱苦网,在佛看来是可怜悯的。涅槃寂静的世界则脱离了“六道轮回”,是一种常、乐、我、净的境界,也是佛教修行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与这“三重世界”相对应,宗喀巴大师提出了“三士道”的佛教人生境界——“下士道”:指脱离三恶道,生人、天善道的人生境界。具体来讲,佛教认为,止恶行善,可以现世感召好的果报,来世生于三善道中,享受善业感召的福果;反之,累积恶业,则现世感召不好的果报,来世堕入三恶道中,受无边的痛苦。行下士道者,应生起“增上生心”,以人、天福乐为目标,竭诚皈依三宝,深信因果,止恶修善,由此远离恶趣。“中士道”:指脱离六道轮回,从世俗世界中解脱而上升到涅槃世界的人生境界。在佛教看来,有情世间,一切皆苦,要想得到永恒的安乐,就必须超脱尘罗世网,乃至了脱生死,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最大的幸福、最高的成就——涅槃。行中士道者,就是要在下士道的基础上,进一步生起“出离心”(因觉悟“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厌恶生死轮回,而产生的出离三界生死的志愿),并通过修集出世的法行,最终断尽烦恼,了脱生死,证入涅槃境界!“上士道”:指致力于一切众生皆得解脱的大乘人生境界,也即“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菩萨境界。行上士道者,要发“菩提心”,即不光自己一个人解脱,还认识到三界一切有情众生都沉溺于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于是大发悲心,愿普度一切众生,同出苦海,同登彼岸。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自利利他,究竟圆满,才是佛法中的上上发心、上上品人!不难看出,“三士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含了从世间、出世间、又入世间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修习次第——下士道从世俗之理来契入佛教教理;中士道以佛教教理的“四谛”、“十二因缘”等而建立出离心;上士道则以大乘心发愿,修习“六度”、“四摄”等,最终圆满菩提之道!-完-相关阅读精辟!宗喀巴大师用一句话,讲清楚了什么是“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