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初中物理课外读本前言
TUhjnbcbe - 2023/10/8 16:34:00

前言

作为课外读物,本书与初中物理教材相比,重在渗透科学的基本理念和发展学生物理思维能力。为此,本书在粗略勾勒部分物理概念、规律历史演化图景的基础上,借助大致按初中物理教材编排体系排序的十五个小主题整合了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科学史

本书中科学史方面的内容所占比例比较大,一方面是因为科学史本身比较生动有趣,另一方面是因为科学史在向人们展示科学理论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向人们揭示了科学的本质、方法和特征。科学的本质和方法、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精神与态度,不仅是科学的核心和灵*,而且也是科学进步的基础。

关于科学,美国著名数学史专家WilliamDunham在其名著《数学那些事儿》中饱含热情地写道:“科学最深刻的属性之一就是它的不懈的探索,即使面对绝望的境地。”对于科学史,伟大的导师列宁曾说过:“一种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最宝贵的一部分。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以智慧。”编者希望通过阅读书中的历史故事,读者能自发地学习科学大师们不懈的奋斗精神,能不再用空洞抽象的眼光去注视所学的科学概念与规律,能用发展变化而不是僵化固定的眼光看待所学的科学知识体系。退一步讲,即使单从学习学科知识的角度来看,了解一门学科的历史也是很有裨益的。

二、探究性实验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是做科学,或者说研究具体的科学问题。单单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而言,与其“伤敌十指”似的泛泛地看几本科学书,不如“断其一指”似的静下心来独自完整地探究一两个科学问题。本书特意安排了几个探究性的实验。这些实验编者都做过,希望读者也能做一做。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做科学并不只是简单地动动手,还要多动脑,多想想为什么。书中的大部分探究性实验,编者都作了解释。编者希望读者能在看编者的解释之前“天马行空”地想想为什么。

三、高中物理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即使不懂,也要看看。这种学习方法,我叫它‘渗透法。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一种‘透彻法。懂得透彻很重要,但若对不能透彻了解的东西就抗拒,这不好。‘渗透法的好处,一是可以吸收更多知识;二是对整个的动态,有所掌握。不是在小缝里,一点一点地学习。”编者非常赞同杨先生的观点。学习不能总是像老牛拉破车似的一板一眼、循序渐进,学习有时也需要像小羊吃草那样生动活泼,时不时地跳一跳、蹦一蹦。跳跳蹦蹦,不仅学习效率高,而且也更有助于培养创造力。

基于这一点,本书粗略地介绍了些许高中物理内容,如“共振”、“合力与分力”、“抛体运动”等。介绍这些普通高中生都较难理解的部分高中物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读者上高中后学习高中物理做准备。编者教过几年高中,甚感高中物理之所以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在系统学习高中物理之前对相关的内容,特别是对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方法等缺少一个大致的了解。

除上述三点外,本书还简单地谈了谈物理与数学、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等显得比较“高、大、上”的主题。这样做一方面是编者总觉得在现行的教育中,这些本都是科学素养重要组成部分的看似比较“软”的东西,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另一个方面也是为了开拓视野,引导读者站在一个比较大的背景之中观察物理学。宏观的视野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是很重要的。没有大的视野,极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限于个人的学识与篇幅,编者在谈到这些内容时,在大多情形下都只是以引用名人名言的方式点到为止。

与初中物理教材相比,本书插图不多。之所以这样处理,除了压缩版面等方面的考虑之外,还有迫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认真想象相关情景与物理过程,并有意识地在此基础上构建描绘相关的图景之意。编者觉得,这样的训练对读者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帮助。当然,若读者对所读内容没有一点经验基础,那上网搜搜相关的图片也是必需的。

物理,万物之理;物理之美,在“物”也在“理”。学习物理,不仅要突出“物”,而且也要突出“理”。物理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通过“物”认识“理”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理”更进一步地认识“物”的过程。总之,学习物理一定要多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这也是阅读本书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学习物理,若能感受到物理之美,那学习就会更有趣味更有动力。爱因斯坦曾言:“从那些看来…十分不同的复杂的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没有前面所说的“大的视野”,没有前面所说的“联系实际地思考”,就不会有爱因斯坦所言的“壮丽的感觉”。学习物理,要有意识地适当训练培养这种“壮丽的感觉”。物理之美,不仅蕴含在一个个精妙的物理实验之中,而且更是蕴含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与物理学的基本原理的和谐统一和普适性之中。

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大发明家爱迪生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希望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手脑并用”,耐心思考。本书部分内容仅供了解,读者一时理解不了,也不用紧张,上了高中大学就会渐渐明白。本书每篇文章的后面都安排了一道拓展思考题,希望读者读后能认真地思考。

本书原始资料,大部分采自百度百科、百科和互动百科;小部分采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费因曼物理学讲义》(上海科学技术版社》等。为了便于中学生阅读,本书(注:本书并未公开出版)与大部分科普书一样,在大多情形下都没有特别指明所引资料的出处。有不妥之处,请指明。

虽然本书所选的内容都是编者反复思考过的,每一篇文章编者也都反复修改过多次,但限于个人水平,书中的错误应当不少,诚请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几年前编者还在新城学校时,陈理校长就建议编者编写一本初中生看的书。转至扬美实验学校后,才编好此书。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陈校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没有陈校的建议与支持,本人也很难完成此书的编著。在此,衷心地感谢陈校的建议、指导和信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物理课外读本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