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李惊亚郑明鸿
他带领村民,历时30余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米、支渠长米的“生命渠”;他用实干兑现誓言,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作出突出贡献;他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
他是“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支部书记,被誉为“当代愚公”。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员,我什么困难都不怕,带领村民们开渠取水。水过不去,拿命来铺!”“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现场,86岁的黄大发心情格外激动,“新时代,共产*员更要知重负重,越是艰险越向前。”
一心为民:报答父老乡亲
黄大发出生在旧社会,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他滚草窝、睡牛棚,靠给地主放牛过活,靠远亲近邻的救济长大。
“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来了,分给我土地,让我不再受饿挨冻。”黄大发说。*的关怀和远亲近邻的帮助,让黄大发感受到温暖。他发誓,今后一定要为草王坝做点事情,报答父老乡亲。
黄大发23岁就当上了草王坝大队大队长。年,黄大发光荣入*。此后几十年里,他先后担任村主任、村支书,直到年退休。
草王坝村山高岩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雨水落地,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村民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来回需走两个小时。
然而,距离草王坝几公里外,就有充沛水源。但是,高山成了险阻。
“穷就穷在缺水上,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大米饭。”黄大发下定了决心。
埋头苦干:30多年只为这条渠
20世纪60年代,草王坝人在*府的支持和黄大发带领下,第一次大规模修渠,却因技术等原因,耗时10多年也没修成。
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但黄大发不肯服输。年,年过半百的他到附近的水利站,一边帮工一边学习。3年多时间里,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从基础学起,下苦功夫,硬是掌握了许多水利知识。
年春,引水工程终于开工,57岁的黄大发带领多名乡亲,浩浩荡荡奔赴工地。
年,工程进行到异常险峻的擦耳岩,垂直多米高,放炮非常危险。黄大发第一个站出来,带几名*员上到山顶,把绳子拴在大树上,再系到腰上,顺着石壁慢慢往下探,寻找放炸药的合适位置。
“共产*员怕牺牲能行吗?先烈们拿身体去堵枪眼,我们做事就要有这种精神。”黄大发说。
年,水渠的主渠贯通。清澈的渠水第一次流进草王坝,村里的孩子跟着水流跑,村民们捧着渠水大口地喝:“真甜啊,真甜……”从没见过黄大发流泪的村民发现,老支书躲在一个角落里,哭了。
年,一条跨三重大山、10余个村民组,总长米的水渠全线贯通,草王坝彻底告别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村民以黄大发的名字命名这条渠,叫它“大发渠”。
凝心聚力: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大发渠”通水后,黄大发马不停蹄地带领村民“坡改梯”。村民徐国树记得,自家“坡改梯”后有了4亩梯田,全部种上了水稻。年,亩产达到多斤。和徐国树一样,草王坝的村民从此吃饭不愁。
接下来,是修路、通电。黄大发每天带领多名村民上工,大家齐心协力,4公里的通村公路很快铺通。年,村里通电工程启动。黄大发带头拿出元,村民凑钱1万元。一圈上百斤重的电线,村民挽在肩头往前拉……草王坝村,终于亮起了电灯。
昔日的草王坝,如今已更名为团结村。年底,团结村顺利脱贫出列,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
年初冬,黄大发在入*志愿书上郑重写道:我要求入*是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到底,帮群众当好勤务员,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怕流血……
“共产*员就是要干一辈子,不干半辈子。”有着62年*龄,当了46年村干部、38年村支书的黄大发说。
如今,早已退休的他每天佩戴着闪亮的*徽,仍在为村里的事忙前忙后。“思想齐不齐,想想大发渠”,已成为团结村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年,团结村建成“大发渠*性教育陈列馆”,黄大发的老屋成为*员*治生活馆。来自全国各地的*员干部到这里聆听黄大发讲*课。同时,他也被邀请为各地领导干部讲*课。
“愚公移山就是为人民服务,让我再活一次,我还做‘愚公’。”黄大发说。
(据新华社贵阳7月23日电)-07-:00:00:“当代愚公”黄大发绝壁天渠映初心/enpproperty本文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