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师文静
《山海情》《 》已是令无数观众赞叹的大题材好剧,让人更高兴的是,接棒播出的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在全年龄段观众中受追捧,获得难得的9.1分高分。
如何去诠释跌宕起伏的时代大潮,如何精准呈现开天辟地的大事中的历史逻辑,如何鲜活塑造群峰般具有丰功伟绩的历史伟人,如何让镜头画面以饱满的张力和想象力服务于叙事和人物,如何精雕每一句台词以让观众沉浸其中……正在播出的《觉醒年代》,把巨澜澎湃的历史拍得细腻入微,把大人物拍得亲民可爱,又把热血沸腾与隽永诗意融为一体,好久不见如此酣畅淋漓的好剧,值得一遍又一遍细品。
电视剧《觉醒年代》讲述了在国家和民族陷入生死存亡时刻,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激情,呈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深刻揭示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建立中国共产*的历史必然性。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这部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通过影像再一次呈现了文献上对建*这段历史的描写,其思想内涵、精神感召力本身就很深刻、很强大。这部剧能被年轻人追捧,被年轻人不断地“催更”,关键是拥有强大的历史代入感和观看沉浸感,可看性非常强。
好剧每一个镜头都好。《觉醒年代》极高的艺术性体现在它的各方面,故事、人物、台词、镜头语言、美学风格、人文底蕴上都出彩,营造了非常高级的审美底蕴。
开篇定艺术基调,《觉醒年代》开篇前十几分钟就能看出这个团队的功底,以精巧细腻的镜头呈现出了波涛汹涌的大时代。连续出场的骆驼运输队、车辙几个镜头,就刻画出了风雨飘摇的中国。当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当西方已处在工业革命带来的船坚炮利的强大中,我们的民族还在遵循车同轨的制度,贯穿多个朝代的骆驼运输队还是主力,不变的车辙、古老的民族如何去应对时代的大变局?车辙的前方是道路,几个镜头就表达出整部剧“寻找道路”的主题。
接下来就是北洋*府总统府的黄昏。曹汝霖会见袁世凯,天还亮着,却提着大灯笼,袁世凯“接受日本人的条件”,暗夜来临。
镜头一转,则是一群迫切想要改变民族现状的人,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校园,陈独秀、李大钊、章士钊和一群正在激烈争辩的年轻爱国学生亮相,陈独秀与志同道合的李大钊第一次见面后随即归国创办《新青年》,围绕《新青年》,钱玄同、刘半农、鲁迅、胡适等人陆续出场,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拉开帷幕。十几分钟的戏中,一边是混乱与倒行逆施,一边是热忱与救亡图存,一边隐喻,一边对比,拉满强烈的戏剧效果。
这部剧抓住了电视剧是“写人的艺术”这个核心,每个人物形象都独具风采,把每一个历史人物还原成一个个情感饱满的具体的人。剧中有很多群像戏刻画得非常精彩、有趣,很多戏份都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北大辞退英国教授后,要组成“教授团”跟英国交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三个小字辈邀请辜鸿铭出山参加教授团,这场饭桌上的新旧文化代表的碰撞拍得太风趣了,三个捧哏捧得辜鸿铭兴致大发,简直就是一场群口相声。各位北大大人物围绕思想、立场、道路等的多场辩论,也异常精彩。
除去非常成功的关照每个人物内心的群像塑造,该剧对主要人物陈独秀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诠释了人物的个性。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以在日本流亡的面目出现,蓬头垢面、潦倒到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但所思所想却是爱国、改变民众思想的大计。这个人物不拘小节,不修边幅,但性格中充满了闪亮的理想主义。《新青年》杂志谈成合作,他难掩喜悦,直接拥抱了雪地;在火锅店里,吃涮羊肉像陕西人吃面条,狼吞虎咽,洒脱不羁;他与两个儿子的日常也很有趣,放不下父亲的身段,但又时时关爱孩子。《觉醒年代》从个性、家庭、信仰追求上塑造出了一个丰富的陈独秀形象。
每个重要人物的出场戏都非常精彩。比如,鲁迅就在《药》所描绘的场景中出场,人头落地,看客品评,血馒头救儿,遗老遗少们争论着砍头的刀不如大清的快了,路边的鲁迅沉默不语,进而发出铁屋之问、创作《狂人日记》。湖南长沙,满是泥泞的路上,商贩一车鱼被掀翻,青年毛泽东抢购到《新青年》,在雨中狂奔,一潭死水激起浪花……
《觉醒年代》太多的镜头语言中充满了隐喻、诗意营造等艺术风格。除了开篇的车辙镜头,剧中还有很多车辙,比如陈独秀居住的箭杆胡同中就有两条又深又长的车辙。导演用放生蚂蚁、飞走的青蛙、牛羊鸡鸭等各种小动物,以及火锅、美酒、瓜子等物的镜头特写来辅助表达,多意性、隐喻性表达信手拈来。该剧每集都有非常浪漫诗意的表达,比如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蔡元培“三顾茅庐”邀请陈独秀到北大,蔡元培的三段入室戏拍得非常美,第一次两个朋友热情拥抱,被楼下的画家画入画中;最后一次,陈独秀端坐等待蔡元培的到来,深情对望,惺惺相惜。“三顾茅庐”戏份的镜头角度、背景音乐渲染真的感染人。
《觉醒年代》的编剧龙平平常年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是*史研究专家,这部剧他创作了六年才完成。编剧是研究文献的专家,该剧剧本的人物故事、台词就大多有来处,很多来自这些历史人物当事人的文稿讲话或作品,比如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的演讲几乎照搬原文,鲁迅的“铁屋之问”也来自其作品,剧中各主要人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诠释很多来自文献。一群老戏骨,完全凭表演实力、台词功底,把这些很书面、很文学的台词贴合到人物身上。
该剧服化道、场景搭建更是用心,复原搭建了三四百个场景,包括复原了一座北大红楼,连书柜都是一比一精雕细作复原。为营造时代感剧组煞费苦心,陈独秀院子里的枣树来自山东,北京胡同里飞起的尘土来自河北,剧中所有出现的当时的报纸,都是原作复刻,所有书籍也是一比一原作复制……这部剧真的是对得起它“精心雕琢画面,匠心诠释人物”的追求。这部重大历史题材剧,从各种层面来说都进入了新的创作维度,收获多少好评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