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黄大发和大发渠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
TUhjnbcbe - 2023/9/6 21:55:00

在今年2月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一位老人用实干兑现了“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名叫黄大发。

黄大发所在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草王坝村),是一个被黔北深山藏得死死的村庄。缺水,曾深深困扰这个村子的发展。“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在采访中,黄大发向记者说起这里祖祖辈辈吟唱的一首民谣。

其实,村子几公里外就有一条螺蛳河,但两岸悬崖峭壁像一把锋利的刀,割断了村里人喝水的梦。村里很多人认了命,但黄大发没有。24岁那年,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被村民推选为大队长。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引水。从上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领着村民开始修渠。由于缺乏导洪沟,沟渠不盖板,洪水一来,脆弱的沟渠被冲得稀巴烂。修修补补十几年,水还是进不了村。

“没得文化,光靠蛮干,这条渠就修不通。”只有小学文化的黄大发决心学习水利技术。年,54岁的他获得在枫香区水利站跟班学习的机会。很多字不认识,他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不懂测绘,他缠着技术员讲解……3年下来,他硬是学成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遭遇一场持续3个多月的大旱,黄大发心一横:“再修一次渠!”县、乡*府从当时拮据的财*里划拨6万元和19万公斤玉米,可仍有1万多元缺口需村民集资。尽管失败了多次,可听说要修渠,村民还是挺激动,凑钱、借钱、卖东西换钱……望着一张张皱巴巴的零钱,黄大发流着眼泪立下了军令状——“这次还修不好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拿*籍作保证,我拿命来换!”

正月里的一个大雪天,黄大发再次领着队伍上山。施工队凿壁打槽,村民挑土砌堡。饿了,大家吃自带的饭;渴了,喝几口河沟舀来的水,就这样从天亮干到天黑。修到最陡的擦耳岩,大伙的脚像踩在云上,没人敢动工了,黄大发带头将绳拴在腰上翻了过去……

水渠一点点往前延伸,河水“爬”上了陡坎、峭壁、悬崖。3年间,这条主渠长米、支渠长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终于通水了!那天,村里到处是鞭炮声、欢呼声,黄大发哭得像一个孩子。

如今,这条被村民命名为“大发渠”的一渠清水流入家家户户,流入梯田、果林,村民摘掉了穷帽子。村里,新楼房、游客多了;村边,通往山外的高速公路桥——大发渠特大桥逐步合龙。在乡村振兴的新征途上,黄大发和村里人又有了新目标、新奔头。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大发和大发渠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