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腥风血雨的兄弟皇位之争,朱高炽太子之位历
TUhjnbcbe - 2023/8/19 22:08:00

历史上储位卫之争似乎总是在周而复始地重演。明永乐年间,也就是朱棣在位期间,就曾经上演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太子之争。斗争过程中是无数人头落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得从朱棣在太子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这个状态说起。

先来介绍一下朱棣的儿子们,朱棣一生总共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朱高炽,二儿子朱高煦,三儿子朱高燧,以及四儿子朱高爔。朱高爔出生仅仅一个月就夭折了,所以朱棣登基的时候算起来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立谁为太子呢?按照祖训,那自然是嫡长子朱高炽。但是朱棣有点不乐意,为什么呢?影视剧当中但凡讲到朱高炽,形象基本就是一胖子。真实的朱高炽外表其实还不如影视剧里呈现的那么好,因为他不仅胖他的眼睛还有问题腿脚还不好使,走路一瘸一拐的,有点先天性的残疾。

除了形象不好之外,朱高炽的性格,朱棣也不喜欢。朱棣本人是什么人?胆大勇猛心也狠。但是朱高炽跟他完全相反,不仅性格内向,而且心慈手软的很仁慈。甚至对于朱棣的某些做法,比如杀建文遗臣,他还挺反感。朱棣不喜欢这个长子,那么他喜欢谁?二儿子朱高煦。朱高煦长相英俊,形事风格跟他爹一样勇猛,最关键的是此人能征善战。靖难之役时,朱高煦不仅屡立战功,还多次救朱棣于水火。比如东昌之战,朱棣主力兵败,身边只剩下少量的骑兵,朱高煦率军及时接应朱棣,这才没有成为俘虏。

既然功劳这么大,又这么像我,朱棣当然是很重视老二的。重视到什么程度呢?说来你可能不相信。有一次打完仗之后,朱棣曾经拍着朱高煦的肩膀说“勉之,世子多疾”什么意思?好好干,你大哥身体不好。这话什么意思?未来待我打得天下,你大哥不身体不好吗?有可能你就是太子,这话是潜台词,谁都会这么理解。既然朱棣这么想立朱高煦为太子,那直接立。朱棣倒是想,可是他不能直接这么做。为什么?历史上但凡皇位来路不正的人,登基之后他都想做一件事情,就是证明自己的皇位的合理性,所以他打算征求一下群臣的意见。征求结果怎么样呢?

让他很吃惊,怎么呢?群臣里边文臣们都是读圣贤书的,自然是坚持组训立长立嫡。那武将们呢?尤其是靖难之役的功臣们,基本上都支持立朱高煦为太子。对于这个,朱棣也有心理准备,但是有一个人的想法,出乎了朱棣的意料。兵部尚书金忠,这个名字各位恐怕都没有听说过,但是没关系,您只要知道站在他身后的人是谁就行了。这个人可了不得了,明朝第一谋士姚广孝。朱棣夺取皇位之后,虽然他依旧就住在庙里,做他的和尚念他的经,但是其实他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明白。连姚广孝都反对立朱高煦的话,朱棣可就摇摆了。

因为朱棣的登基,姚广孝可是出了大力气的,使了很多计谋。那么到底应该立谁呢?话说就在朱棣举棋不定之时,明初的大才子解缙,就是他让朱棣内心的天平,开始倒向朱高炽。解缙的回答很直接,说世子仁厚应该立为太子。朱棣没说话,很显然他不同意,这不是我想听到的答案,很多人都这样是吧。但是解缙没有慌,他清清嗓子接着说了这么一句话,皇上您要是拿不定主意的话,不妨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因为您有好圣孙。解缙口中的好圣孙就是朱高炽的大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因为生得聪明,从小就深受朱棣的喜爱,甚至于把他当作未来的接班人来培养,所以解缙的这一番的话,向朱棣挑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想立长孙为皇帝,必先立长子为皇帝。朱棣那何等聪明的人,好圣孙三个字一出口,他那严肃的表情立刻阴转晴,甚至笑出声来了如此反应。那是同意力朱高炽为太子了吗?没有这么快,此番谈话之后,朱棣确实有点愿意立老大了,但是支持朱高煦的大臣们知道之后就不干了。一有机会就要劝朱棣立老二,如此以来朱棣又开始犹豫了。

一向做事果敢的朱棣,竟然在立太子这个问题上这么为难。究竟还有什么理由,可以让他下这个决心呢?眼见朱棣动摇,支持朱高炽的大臣们画了一幅画,而正是这幅画带来了事情的转机。一只老虎带着一群幼虎,上面附着解缙做的打油诗叫“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百兽尊自然是指朱棣,解缙想告诉朱棣,作为皇帝你可以什么都有整个大明的江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你的父子情,却是其它东西不可以替代的。朱高煦深受陛下的宠爱,但朱高炽也是陛下的儿子,理应得到公平对待。这感情牌打的用心良苦,可是有用吗?

必须说解缙很懂朱棣,了解他的心里,朱棣看了看画,果然被感动了。他站在画前沉吟片刻,终于做出了最后的决定,立老大朱高炽为太子,二儿子朱高煦为汉王,到云南就藩。太子之位已定,按说朱高炽以及支持他的太子*们可以放心了。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真正的斗争才刚刚开始。朱高炽当上了太子,自然是风光无限,但是朱高煦就郁闷了,不但皇位无望,还被封去了云南,这等于是打发我去戍边了。当时云南很落后,去那那就是一种变相的发配。朱高煦不干了耍赖,我就是不去,我就不就藩。

看着儿子如此难过,朱棣也有点过意不去。毕竟自己曾经许诺过他,所以朱棣没有生逼朱高煦去就藩,而是把他带去北巡了。北巡期间朱高煦又表现不错,于是就顺利留在了当时的京城南京。不过你可别以为朱高煦又从此安分了,他之所以赖在京城不走,就是为了谋划一个更大的局。打倒太子,而打倒太子的第一步就是除掉解缙。那是永乐8年,解缙从交趾回京城办公务,汇报督饷的情况。碰巧了,朱棣当时出征不在,解缙就去拜县太子汇报公务。结果怎么着?朱棣一回来,朱高煦就跑去告状,说胆大解缙不仅私会太子,甚至无人臣礼,就是说连君臣之礼都不行。

大概从永乐3年开始,解缙就因为自身太过高傲,经常干预皇帝的家事,已经很不受朱棣的待见了。朱高煦再来这么一招,那可谓是极其阴毒,不仅表明解缙高傲的姿态无所改变,同时还说明他与太子结*营私。朱棣更加看不惯解缙了,不由分说,找个由头将他下狱。而这一下大狱,就是5年。5年之后,正当解缙以为可以重获自由的时候,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向朱棣上报囚犯名单。

朱棣看着解缙的名单还在,就说了一句“缙犹在耶”解缙还在。重获自由的希望就落空了,一代才子直接就一命呜呼,时年47岁。力挺自己的解缙就没了,朱高炽备受打击,但是这还只是朱高煦的第一次攻击,很快他又发动了第二波攻击。朱高煦常年跟着朱棣深知父皇有一个弱点就是多疑,这种上位者,尤其是来路他自己一直觉得不正,也没有自信心的人就会多疑。而太子监国期间,又是这种弱点爆发的时刻,所以朱高煦就买通了朱棣身边的近臣侍卫,让他们说太子的坏话。

他相信说的人多了,自然就会引起老爹的怀疑,而老爹一旦起了疑心,那这个威力不用我自己动手,太子*会倒下一大片。果然,永乐10年9月,朱棣的弱点被朱高煦把握住了甚至击中了,他北巡回京,对太子监国期间的各项工作进行了一次突袭大检查。检查结果怎么样?不用说,肯定不满意,因为朱棣本来就是回来找茬的。太子被严厉训斥了一顿,一大批太子身边的官员也被抓起来了,甚至连太子颁布的多项*令也都让朱棣给废了。眼看的太子被训斥,不少大臣纷纷上疏求情,其中情绪最激动的,措辞最激烈的是一个名叫耿通的官员。

他直言太子没有错,不应该废除太子颁布的*令。其实朱棣那个时候只是想吓唬吓唬太子。官员们你们闭嘴就行了看着就行,偏偏这个耿通没明白朱棣的真正用意非得抬杠,结果遭了殃了,让朱棣把脑袋给削了。处决了耿通,杀气腾腾的朱棣又开始训斥大臣了,说太子犯错事小,耿通为其说话事大,这是在离间我们父子之间的感情,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绝不轻饶。朱高煦整人是很有一套的,自己没费一兵一卒一毛钱,就让亲爹把这太子*给撂倒一大片。朱高炽太子很失望,甚至有些心灰意冷了。然而他不知道,一场更大的暴风雨正在前方等着他。

那是永乐12年,朱棣再次北巡归来,当时太子及其下属奉命留守南京,听说老爹要回来了,太子立刻派人迎接。但是因为准备不足,迎接出现延误,结果朱棣又是大发雷霆,把朱高炽狠狠地骂了一顿。听起来很奇怪,不就是这个迎接仪式不那么完美吗?至于如此地大动肝火吗?至于就至于。为什么呢?因为朱高炽的好弟弟朱高煦又在背后煽风点火,说他哥哥的坏话,而且这个坏话的内容性质更为严重,说他图谋不轨,急于抢班夺位。

一开始朱棣也不信,但是架不住朱高煦长年累月的造谣。而偏偏也就在这个时候,太子又迎驾迟缓,你说朱棣这个心里边这火就忍不住的往外蹿,他骂太子,骂什么呢?老爹还没退休,就敢如此藐视,要是以后当了皇帝那还了得。一看老爹又上了自己的道,朱高煦那就趁热打铁,继续地挑拨离间,结果太子在受到严厉斥责的同时,原本巴结逢迎太子的大臣们,就全都不见了踪影了。更令他想不到的是,身边主要的官员尚书蹇义、洗马杨溥、内阁大学士杨士奇等,也都被朱棣扣上盼他早死的帽子,被抓起来关进了监狱。

这一下朱高炽真的成为孤家寡人了,太子之位岌岌可危。而朱高煦那还高兴得不得了,觉得太子之位那马上就是我的了,然而历史真的会给他机会吗?我们知道朱高炽最终不仅没有被废掉,反而成功登上了皇位。朱高炽都让弟弟整成这样了,他究竟是怎么翻身的?事情都已经到了这一步了,怎么就又失败了呢?这人都有一个缺点,或者说很多人都有这个缺点,一旦得意就容易忘形,朱高煦也不例外。

话说朱高煦的阴谋得成之后,他那志得意满,觉得太子之位甚至未来的皇帝非我莫属。关键他经常对外吹牛说,我这么英明神武,那不很像李世民吗?听上去很嚣张。朱朱高煦这么说,他还有用意,他是把自己比作李世民,把朱高炽比作李建成,关键是他把老爹朱棣比成李渊。这个我觉得脑子有点坑比较大,朱棣我是李渊,逼我退位?

我做太上皇?你脑子还要不要了?也亏的是朱棣宠爱他骄纵他。不然的话,这脑袋不知道被砍几回了。这是朱高煦的言语嚣张,行为上也嚣张。长朱棣多次打击太子,其实并不是真要废掉他,只是侧面警告太子,老子我还没死不要急于夺权。但是朱高煦却会错了意,他以为老爹真的是在帮他整太子。于是他日渐猖獗,不仅目中无人吃穿用度赶上太子了,还仗着自己曾经立过军功,多次提出要增加护卫,甚至趁朱棣北伐的时候在家私募兵士暗蓄力量。朱高煦当时可是掌握着燕军骑兵的,这可是当时最重要的一个兵种,他要是造起反来,后果不堪设想。朱棣立马就警觉了,决定改封朱高煦去山东青州。可是朱高煦为了夺权,还是不愿意离开南京。娇气儿子赶不走,怎么办?他耍赖。

话说就在朱棣对朱高煦日渐生厌之时,太子*这边的精英们就给了朱高煦致命一击。不是说太子身边没人吗?怎么谁谁来反击?还记得前头提到的杨士奇和蹇义?虽然他们被抓进了诏狱,但是因为表现良好,很快就被放出来了,而且还委以重任。而那个给朱高煦致命一击的就是杨士奇,那么杨士奇究竟做了什么呢?原来杨士奇虽然辅佐太子多年,对太子非常忠心,那是死忠的太子*,但是因为他平时行事很低调,以至于连朱棣都认为他是个中间派。所以朱棣偶尔会找他谈话了解一些情况,认为他应该是忠允之言。

那么这一次朱棣又问了,最近听到很多关于汉王不法行为的传闻,你知道这些事吗?一听朱棣问朱高煦的事,杨士奇突然之间有点兴奋。历经这么多的波折,自己有很多机会可以揭发朱高煦,但是同时他又十分清楚权力斗争就如同是剑客比武,一击致命才是制胜的王道。在此之前不要轻举妄动,现在朱棣终于开始不信任朱高煦了。那么整垮他的最好时机也就来了,于是乎杨士奇就说了这么一番话。我一直在东宫服侍太子,人家把我看成太子的人,有什么话也不会跟我讲,所以我不知道,但是汉王两次都不肯到地方就藩,现在陛下即将迁都北京,他还是不肯走,希望陛下考量一下他的用意。

杨士奇这番话不仅保全了自己,不被人指为小人,同时又将难题抛给朱棣让他品。朱棣听完之后什么反应呢?朱棣仔细揣摩着杨士奇的话。是啊,老二都30多岁的人了,还赖在我身边不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不会真的是想自己当李世民,让我当李渊吧?不能再拖了,必须马上让他走。于是勇了15年3月,朱棣不顾朱高煦的反复哀求,强行把他封到了乐安州,也就是今天山东惠民县。为什么选择这里呢?姜还是老的辣,乐安这个地方离南京远,但离北京近。当时的朱棣决定从南京迁都北京,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可以把朱高煦调离他的老巢南京,同时朱高煦要真图谋不轨的话,打仗朝廷也可以朝发夕至容易控制。

想不到吧,朱高煦费那么大的劲陷害太子,到头来一场空。没办法谁让他自己作呢?再说了,朱棣是什么人?他都经过些什么事?你跟他玩。他捧得起你,自然就踩得扁你,所以事情发展到这,太子之争总算是告一段落。那是不是说朱高炽就可以从此高枕无忧了呢?暂时还不行。永乐16年,朱棣又把身边一个高级特务名叫胡瀅,派到南京去出差,名义上是出差,实际上是为了调查太子,可见朱棣对太子的防范那是丝毫没有减退。不过胡瀅的这番调查,倒是出乎朱棣的意料。原来胡瀅在给朱棣的密折当中,没有提太子任何的不好,写的全是好事。

胡瀅为什么直写好不写坏呢?一个是胡瀅有他自己的小算盘,他知道朱棣不可能万寿无疆,总有一天太子朱高炽会即位。要是现在说他的不好,将来对自己不利。再一个就是朱高炽的所作所为,在历经这些年的波折和磨炼之后,的确是成熟稳重了许多。史料记载朱高炽监国期间写了大量的诗,内容都很琐碎,但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太子一个字都没写。一个是当时国家建设的情况,一个是对朱棣的评价,另一个则是他本人的处境。

总之,就是任何功绩都不往自己身上揽,任何不满都不往别处说,谨慎谨言慎行。除了做事谨慎之外,太子仁德的品性和敢于担当的勇气,也为他在朱棣面前赢得了好感加了不少分。永乐18年,北京的皇城宫城都建好了,朱棣决定开始迁都北京,太子也从南京到北京去,途中打山东过的时候,遇到了一些老百姓,穿的破破烂烂拿着破筐捡菜叶子非常之惨。太子心里很难受,问发生了什么?一问当地受灾了。

按说受灾了就该开仓放粮,但是当时有个规定,在灾情没有那么严重,以及责任没有核实的情况下,谁也不能擅自地开仓放粮。所以当地官员很为难,不知道如何处理,看到这个情况,太子立马发话,说不要怕,立刻开仓放粮,出了问题我担着。有了太子的担保,灾民们最终得到了救助。而朱高炽也没有因为此事而受到埋怨受到批评,相反朱棣还表扬他。话说人都是需要被鼓励的,朱高炽也就在这来之不易的肯定声中,慢慢坐稳了他的太子之位,直至最后登基成为了历史上的明仁宗。

1
查看完整版本: 腥风血雨的兄弟皇位之争,朱高炽太子之位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