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灵是中国丧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农村尤其受到重视。如果谁家老人过世后无人哭灵,就不免遭人指指点点,子孙后辈甚至会被指责为“不孝”。
可生老病死毕竟是自然规律,现在许多老人离世时都已经八十多甚至九十上百岁了。在这种场景下,子孙后辈就算伤心,也是有限度的,让他们大声哭灵多半不现实,甚至反而会因为哭得不够伤心、不够真实而让哭灵的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答案很简单:花钱。
是的,钱能解决一切问题,哭灵也不例外。早在十几年前,民间就流行起了一种职业:哭灵人。
所谓“哭灵人”,指的就是那些被死者家属聘请去哭灵的人,他们并非死者的亲属,却要像亲人一样在葬礼上磕头痛哭,而且还必须哭得真实,要能调动起悲伤的氛围。
“以哭为职业”,确实很奇葩,然而在我国的丧葬制度下,它却有着存在的意义,也有不少人靠它吃饭。
河南一个叫武会霞的中年妇女,就是当地十分有名的“哭灵人”,她哭灵的本事十分高超,逼真到让不明真相的人以为她就是孝女。
正是因为哭得真实,武会霞拿到的报酬也很高,有时候一场哭下来能拿块,平均一年能哭七八十场,单靠哭灵,一年挣五六万块不在话下。
一个农村妇女一年挣五六万,绝对是很了不起的了,可武会霞收获的却不是别人的敬佩,而是疏远和嘲讽,甚至有亲戚直言她“不孝顺”,这是为什么呢?
47岁之前,武会霞从来没听说过“哭灵人”,但是对于哭灵,她却是知道的,毕竟长在农村,谁还没参加过几回葬礼呢?
说起当哭灵人,对于武会霞来说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被迫。
47岁那年,武会霞90多岁的婆婆突然卧床不起,一个月的医疗费上千元,与此同时,她还有3个孩子正在上学。
婆婆的医疗费加上子女的生活费和学费,压得武会霞和丈夫抬不起头来。
为了筹钱给婆婆看病,武会霞一家一家地找亲戚借钱,但亲戚们都对她家知根知底,没有多少人肯轻易借钱,无奈之下,武会霞只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吐苦水。
武会霞的朋友也不富裕,无法在经济上给予她多少帮助,但朋友却给她提了一个点子,正是这个点子,让武会霞实现了“年入五六万”,进而一举解决了自家的经济问题。
原来就在不久前,武会霞的这位朋友参加了一次葬礼,葬礼上主人请来的一位“哭灵人”让她印象深刻,因为葬礼结束时,主人直接给那人包了个块的红包。
在当时,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才两三千,哭灵人哭一场就能拿块,这超出了武会霞朋友的想象。
所以当她得知武会霞急用钱的时候,就半开玩笑地说:“要不你也去当哭灵人吧。”
没想到武会霞一听就认真了,还仔细地询问了起来。看到武会霞这样,朋友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哭灵毕竟有些“晦气”,更何况,武会霞的婆婆还躺在病床上,她去给陌生人哭灵,婆婆会怎么想呢?
所以朋友又反过来劝武会霞别去干这行,可武会霞表面上答应,内心却动摇了。
回到家后,武会霞特意跟婆婆讲了哭灵人的事,末了还试探地问道:“你说我去当哭灵人挣钱怎么样?”
没想到婆婆一听就大发雷霆:“你这不是咒我死吗?”
看到婆婆如此生气,武会霞只得把剩下的话吞了回去,但她仍然不甘心,因为一场几百块的报酬实在太有诱惑力了,她只是一个普通村妇,还有什么工作能让她赚到这么多钱呢?
于是乎,武会霞又找来丈夫,把心中的想法和盘托出。丈夫听完也是第一时间反对,但过了一会,他又沉默了,或许是这段时间的巨大压力,让他觉得妻子的想法是可行的吧。
有了丈夫的支持,武会霞就开始为做哭灵人筹备起来。她四下打听,终于找到了几个同行,了解完相关事宜后,武会霞觉得哭灵很简单,就算不培训,她也能立刻上岗。
可事实却证明,武会霞想得太简单了。
第一次接到单子的时候,武会霞被雇主叫到一具棺材面前,棺材里躺的是雇主的老母亲。
武会霞想象着哭灵人的样子,然后直直地跪了下来,可就在那一刻,她却突然呆住了:棺材里躺的人跟她没有血缘关系,她怎么会有痛苦的感觉呢?既然没有这种感觉,又怎么能哭得伤心呢?
到了这时,她才发现哭灵人并不好当,也才明白为何这个职业如此赚钱。
由于没有经验,武会霞只能假装伤心地干嚎,结果“哭”了十几分钟,硬是连一滴眼泪都没挤出来。
武会霞的拙劣表演惹得围观的人群窃窃私语,有人还笑出了声,让本来应该严肃的葬礼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别人的反应也让武会霞更加尴尬,为了掩饰这种尴尬,她只能拼命地磕头,结果磕得太用力,把额头都磕肿了。
哭灵结束后,雇主的脸色很难看,或许是看到武会霞磕头卖力,雇主最终还是给她支付了工资,但只有一百块,比起传说中的五六百块缩水很多。
虽然只拿到这么点钱,武会霞却没有抱怨,反而觉得很愧疚。回到家后,她立刻琢磨起来,此时的她意识到,如果不能哭得逼真,这行就别想干了。
可问题又来了,死去的人跟她非亲非故,要如何才能体会到亲人般的痛苦呢?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武会霞的心头,直到有一天,她看到病床上饱受折磨的婆婆,脑海中顿时灵光一闪。
武会霞当时已年近五旬,可这大半辈子,她没享受过一天的好日子。
刚嫁过来时,家里很穷,好不容易日子宽裕些,孩子们又都上学了,开销很大。到如今,年迈的婆婆又给她增加了一笔沉重的负担,一想到自己的命如此苦,眼泪瞬间就流下来了。
这种伤心虽然跟失去亲人的痛苦不一样,但表现出来却是一样的,所以从那以后,武会霞每次哭灵之前,都会想一遍自己过去的人生,想着想着,眼泪自然就流了出来,哭得也就更加真实了。
只是这样一来,外人都以为武会霞是在表演,只有她自己才知道:这是在为她的悲惨人生而哭泣!
掌握这个诀窍后,武会霞每次哭灵都能哭得很真实,也很能调动气氛,有时候过世的老人年纪很大,子女本来都不怎么伤心,也能被武会霞带得痛声大哭。
哭灵这种职业,就是效果越好,雇主给的钱越多,所以武会霞每场哭下来,拿的钱都至少在块以上,有一次甚至拿到了块。
卖力痛哭的同时,武会霞还会跟着哭灵的节奏不时地磕头,一场葬礼下来,她至少要磕近两百个头,但她不会像第一次那样傻傻地用力磕,所以磕头虽然多,额头却再也没有受过伤了。
哭灵人是靠口碑接活的,哭得越专业,就越容易找到雇主,由于武会霞表现得很好,在她的河南老家渐渐积累起了名气,成了一位“明星哭灵人”,每年都能哭上个七八十场,但这也意味着她一年要磕上万个头。
一场~,一年七八十场,所以哪怕只算哭灵的“出场费”,武会霞一年也能挣到五六万元,再加上参加葬礼得到的毛巾、香烟之类的物品,她的收入不比农村普通成年男性低。
有了这份收入,武会霞家里的经济问题也就解决了,婆婆有钱看病,子女也有钱上学,丈夫肩上的担子也轻了。
但钱虽然挣到了,另一个麻烦却也接踵而至。
自从当上哭灵人后,许多亲戚看武会霞的眼神都变了,有人认为她干这行是对婆婆的不孝,还有人觉得她晦气,不愿意接近她。
亲戚们的态度,也对武会霞的子女产生了影响。有一回,武会霞的小女儿去上学,背后就有人指指点点地说:“快看,哭灵人的女儿出来了!”
但是这些事情,都没有改变武会霞的想法,她依然坚持哭灵,因为她清楚地知道,继续做下去可能会让人瞧不起,而不干这行,一家人就有可能活不下去,所以她不能停。
哭灵次数多了以后,武会霞渐渐又摸索出了新的诀窍:她不再需要靠回忆自己的悲惨人生来体会痛苦的感觉了,而是仅凭演技就能骗过所有人。
不仅如此,每次哭灵前,武会霞还会化上特殊的妆容,以便让自己在哭灵的时候显得更加伤心。
如今的她,已经成了哭灵界的“专家”,这就印证了一句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随着社会的发展,哭灵这项传统习俗或许会渐渐凋零,武会霞的工作,也很有可能遇到瓶颈。
但不管怎样,我们应该承认:作为一名职业哭灵人,武会霞身上散发出的不是晦气,而是勤劳养家的志气;她也不是别人口中的“不孝媳”,而是一位挣钱给婆婆看病的孝顺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