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强推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值得一生反复读
TUhjnbcbe - 2023/7/22 21:34:00

今日推荐:《为什么孩子不听话》作者:aya。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中篇父母怎么做,孩子才爱说

所以,作家塞万提斯在他的名著中说:“以好人为友者自己也能成为好人。”赫德也说:“与恶人交,如日之影,按时递减;与好人交,如黄昏之影,不断增大,以至生命之日陨落。”人们常将良师益友相提并论,可见一个好的朋友扮演的绝不仅仅是“朋友”这个角色。有时他可能是一个坐标,而有时他又可能是推动我们前进的那只手掌。

尊重孩子的朋友就是尊重孩子的情感。它是你和孩子能否交心的唯一标准。因为孩子把友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们有很多悄悄话不跟老师讲,也不跟家长讲,只跟好朋友讲。好朋友的品行对他们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每一位好朋友,包括异性朋友。

很多家长害怕孩子交友失慎,“一失足成千古恨”。其实孩子能否交到朋友以及交到什么样的朋友,说到底仍是取决于孩子本身。要靠他本身的魅力和能力,靠他本身的分辨和选择。若是他善良淳朴、诚恳待人,他的身边自然不会缺乏良朋。有些父母喜欢干涉孩子的交友,以致孩子很难交到朋友,甚至没有朋友。在这个合作的时代里,没有人能离开群体、离开人际交往。孩子也是如此。没有朋友的孩子,其内心势必会产生对友谊的极其渴望,行为上的孤僻与内心中的渴望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只有孩子拥有了自己的朋友,他才可能有健康的人格。

1.尊重孩子的交往意愿

丫丫晚饭后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来了一个新同学,我想和她做朋友。”

妈妈说:“交朋友是好事情啊,这个同学叫什么名字啊?”

丫丫说:“她叫晓雪。她家就在我们家的附近,她每天都可以和我一起回家啦。”

“哦,是吗?不过丫丫,你了解你的新朋友吗?”

“她不太爱说话,不过她告诉我她爸爸妈妈离婚了。”

妈妈听了丫丫的话犹豫了一下,从内心说,她不大希望女儿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做朋友,但她还是对孩子说:“丫丫,如果你想要和晓雪做朋友的话,就试试看吧。如果晓雪的爸爸妈妈离婚了的话,那她就比较孤单了,你要学会关心你的新朋友哦。两个人互相帮助,好吗?”

“好的,妈妈。”

“那明天放学,请你的新朋友来家里玩吧。”

“那太好啦!”丫丫快乐地说。

案例分析

父母应该给孩子自由选择朋友的权利。当然,在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的想法会产生很大的分歧。即使当时孩子选择的朋友并不合自己的意,在不了解孩子朋友的情况下也不要着急否定。不妨让孩子先交往看看,然后在孩子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再进行了解和引导。这样既不会挫伤孩子交朋友的积极性,又可以及时了解孩子与朋友交往的情况。

2.告诉孩子如何分辨真正的朋友

“爸,我觉得我最近和潇潇的关系没那么好了。”

“哦?”爸爸的目光从报纸上挪到儿子的脸上,“为什么?你交到新朋友了?”

“嗯。”提到新朋友小达很得意。

“给爸爸介绍介绍吧,儿子,看样子你和他感情挺好。不过朋友并不是只能有一个,就算有了新朋友,也不代表你和潇潇不能继续你们的友情。”

“我觉得跟潇潇有些谈不来。”

“在什么事情上?”

“比如放学踢球,多玩一会儿潇潇就会催我回家,他说回家太晚爸爸妈妈会担心。不过阿桥就不会这样,他说多玩一会儿没关系,男孩子应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儿子,因为这样,你觉得阿桥比较对你的胃口?”

“是的。”

“儿子,”爸爸正色道,“有的朋友会总说一些让你喜欢的话,做一些让你喜欢的事,但是至于这些事情是否会给你造成不大好的后果他们并不关心;而有的朋友也许总是阻止你去做一些随心所欲的事,你可能觉得他们古板,不近情理,但是往往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在你身边帮助你的恰恰是你不很喜欢的这个朋友。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我想,你自己会分辨。”

小达陷入了沉默,良久,他说:“爸,我想你是对的,我会好好想想到底谁才是我最好的朋友。”

案例分析

父母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进行择友引导。当孩子对“什么样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这个问题产生疑惑的时候,不妨将你人生的丰富经验与孩子分享,告诉他们,无论在任何时候,拥有善良、忠诚、优秀的品德这样条件的人都是朋友的最佳选择。那么在孩子今后交友时,会在心里有一个标准和原则,他们会开始在心里衡量和比较究竟怎样的人是值得自己相交一生的忠实朋友。

3.别当众数落孩子的朋友

蓉蓉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妈妈准备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招待小朋友们。其中有一个叫小花的小朋友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小花很少有吃到这么多好东西的机会。小孩子很兴奋,吃的时候就难免有点狼吞虎咽。食物的渣子掉了一地。因为吃得太高兴,小花还在自己的衣服上擦了擦手。

蓉蓉的妈妈看到小花的样子,觉得很不喜欢,就说:“小花,女孩子吃东西的时候要矜持一点,不然人家会说你没家教的。”

小花的脸立刻红了,小声问:“阿姨,‘矜持’是什么意思啊?”

蓉蓉的妈妈说:“‘矜持’什么意思你都不知道啊?你妈妈没教过你吗?难怪了。‘矜持’的意思就是要端庄一点,有礼貌一点,吃东西不要狼吞虎咽的。”

小花的脸更红了,她慢慢放下手里的东西,站起身说:“阿姨,我要早点回去了,不然妈妈会着急的。”

小朋友们也都安静了,大家也纷纷说要回去了。

孩子们都出了门,妈妈还在说:“真没礼貌,东西不吃完就放下了,都不知道家长是怎么教的。”说完一回头,看见蓉蓉眼睛里噙着泪水,用一种奇怪的目光望着妈妈,说:“我平时在小花家里吃东西也是这样的,可是小花的妈妈从来没有这样说过我。”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进了自己的房间。

案例分析

将“直言不讳”这种方法用在当众数落孩子的朋友上实在是不智之举。提到交朋友,人们一定会想到一个词,就是“趣味相投”。就是说,性格与习惯中存在某种共性的人很容易成为朋友。孩子也是一样的,他喜欢身边的人,与他成为朋友,正是说明了他们之间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当然也可能包括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当父母当众数落孩子朋友的某些不良行为的时候,很可能就忽视了孩子朋友的弱点说不定也是自己孩子的弱点,孩子很容易对父母的这种行为产生反感。同时,孩子会觉得为什么伤害朋友的人竟然是我的父母,会产生反抗的心理也是很正常的了。

4.为孩子创造交友的条件

小为是个性格内向的男孩子,他不大善于跟别人打交道,别人一和他说话他就脸红,更别说要他主动跟别人交谈了。因此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当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他总是显得很孤单。

爸爸很担心孩子的个性太过内向会导致他心理发展的不健全。于是爸爸在每天接孩子回家的时候总是细心地观察,终于发现只有在一个叫小桦的小朋友和小为交谈的时候,小为会看着对方的眼睛说上几句话。

于是爸爸在第二天接小为的时候,拉着小为的手走到小桦身边,弯腰对小桦说:“小桦,叔叔想代表小为请你到我家里做客,可以吗?”

小桦看了看小为说:“好呀。”

爸爸高兴极了,带着两个孩子回了家。到家以后爸爸说:“小为,小桦是你的朋友哦,你可要好好招待他。”

小为小声说:“我知道了。”

爸爸在厨房做饭时偷偷往外看了看,意外地看见儿子正教小桦玩他的拼图游戏。难得看到孩子脸上绽放的自信的光彩,爸爸觉得无比欣慰。

案例分析

当孩子的个性成为他结交朋友的障碍的时候,做父母的不妨伸出援助之手。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是有与朋友交往的愿望的,但是因为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因,让他不知道如何对喜欢的小伙伴发出想做朋友的信号。这个时候父母可以请孩子喜欢的伙伴到家里来做客,因为是孩子熟悉的环境,而且爸爸妈妈也在身边,就比较容易克服胆怯和羞涩,相对也会表现得比较自信。这样多为孩子创造结交朋友的条件,时间一长,当孩子明白原来与朋友相处并不是那么困难的时候,他们就会恢复与人交往的信心了。

5.帮助孩子解决与朋友相处中的困难

“爸爸,我最近老是和小蕊吵架。”青青对爸爸说。

“为什么呀?”

“我觉得她太爱打扮,她觉得我对事太敏感。”

“所以你们就意见不合了?”

“是啊。”

“那你有没有先问问自己,她对你的不满和你对她的不满有没有理由?”

“这……我没想过,就是种感觉而已。”

“女儿,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性格上的缺陷。你觉得小蕊太爱打扮,不过你自己不是也很爱漂亮吗?我记得你总是要求妈妈把你头上的蝴蝶结扎得好看一些。”

“爸爸,你到底是帮谁呀!”青青撅着嘴。

爸爸呵呵地笑了:“爸爸谁也不帮。再说,小蕊说你对事太敏感,会不会是因为你做事太仔细的原因呢?做事仔细的人总是比别人想得多一些的,爸爸觉得这也并不是什么缺点。你只要让小蕊了解你这样做的原因,我想她就可以理解了。”

“她会吗?”

“会的,女儿。这些小问题是不足以成为阻碍你们友情的因素的。你们因为彼此喜欢才会成为朋友,试着多去欣赏对方身上的优点吧,其实很多时候你们不满意对方的地方说不定恰巧是对方的优点呢?”

青青想了一会儿说:“其实……小蕊打扮起来真的挺漂亮。”

案例分析

人与人的交往要完全避免摩擦是不可能的。成人如此,孩子也一样。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很容易让他们发现孩子的不愉快情绪,这时温和体贴的询问方式会比较容易让孩子说出自己心里的问题。孩子是因为与朋友的交往不顺利而苦恼的话,爸爸妈妈不妨和孩子平心静气地谈谈。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就算是最真挚的友谊也可能出现矛盾,而矛盾的产生并不会妨碍友情继续发展下去。有了父母的指导,相信孩子就能很好地处理交往中出现的困难了。

6.用孩子朋友的优点做促使孩子进步的催化剂

飞飞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唯一有一样,就是他喜欢边吃饭的时候边吃水果。爸爸妈妈给他说过很多次了这样不好,不过飞飞并不放在心上,还是坚持这样。如果不给他吃,他就不高兴,发小脾气。

有一次,飞飞最好的朋友宁宁到家里来玩,并在飞飞家吃饭。飞飞还是照自己的习惯边吃饭边吃水果,还拿给宁宁吃。宁宁说了声“谢谢”就把水果放到一边了。

飞飞的妈妈看见了,趁机就问宁宁:“宁宁,你怎么不吃水果呀?”

宁宁说:“爸爸妈妈说过,吃饭的时候不应该吃零食,水果应该饭后再吃。”

妈妈说:“宁宁真懂事呀,这一点值得飞飞你学习哦。”

飞飞看看爸爸妈妈,又看看好朋友,再看看手里的水果,终于还是把水果放了下来,说:“那……我以后也吃完饭再吃水果好了。”

案例分析

孩子之间的互相学习跟大人在交往中互相学习是一样的,只不过孩子们的学习比较简单和直接罢了。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会有朝好的方面发展的倾向,但是因为年纪小,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这时可以通过赏识孩子的朋友在某个方面的优点给孩子找到一个参照点,即身边确实有人可以在自己不足的方面做得更好,而且这个人还是自己很熟悉的朋友,这样他们就很容易将自己原本不易做到的行为落到实处。因为就算是孩子,也不希望落在别人的后面。

7.对孩子的朋友不要有先入为主的偏见

小梦班上有一位叫小爽的同学。这个同学的父亲因为挪用公款被逮捕了,还被判了刑。全班同学的家长都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和他做朋友,小梦的妈妈也不例外。妈妈也曾经在家里多次警告过小梦,让她不要和那个男生交朋友,小梦也满口答应了妈妈。

一天,妈妈到学校去接小梦放学,因为是临时决定的,所以妈妈没有告诉小梦。没想到在学校门口却看到小梦和小爽说说笑笑地出来了。妈妈很生气,立刻走向前去叫住小梦。小梦看到妈妈生气的样子,一句话也不敢说。小爽赶忙找个借口先走了。

回到家,妈妈大发雷霆:“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不要跟那种人交朋友,你为什么就是不听?”

小梦说:“妈妈,那种人是哪种人?”

妈妈说:“你还要故意气我。还能有谁,就是那个小爽!”

小梦说:“他怎么了?”

妈妈说:“怎么了?他的爸爸是个贪污犯,还在坐牢!”

小梦也生气了:“妈妈,他的爸爸犯了错,不代表小爽也是个坏孩子。”

妈妈说:“哼,有遗传的,他爸爸是那样他也好不到哪里去!”

小梦大声说道:“不,我比你了解小爽。他很善良,对朋友很好。你这样说他对他不公平!我真讨厌你这样说我的朋友!”说完冲出门去。

母女两人不欢而散,妈妈愣在那里,不知道女儿为什么会这么反常。

案例分析

未经了解就对孩子的朋友妄下断言,除了招来孩子的反感和厌恶之外没有任何好处,而且对孩子的朋友也是相当不尊重和不公平的行为,因此孩子会有激烈的反应也不出奇。如果处理不当,造成亲子关系中的裂痕就难以弥补了。所以,看待孩子的朋友不要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家长不要摆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找个机会与孩子的朋友面对面接触,尽量全面、客观地了解孩子的朋友。

11和孩子“打成一片”——亲子

孩子说:“我们心灵的围墙有二十英尺,而成人的阶梯却只有十英尺,他们永远都无法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他们的世界是每个父母的渴望,打造成功的家庭教育是每个父母的梦想。所以,只有真正走进了孩子的世界,才能促进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孩子从婴儿到孩童的成长进程中,他的心理发育经历着一个从依附到独立自主的过程。婴幼儿时期,孩子完全依附于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能力逐渐增强,依附逐渐被自主代替,直至青春期表现出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成人感等。从上述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变化来看,少儿时期需要父母的呵护,青少年时期则更需要友谊。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多一点民主,多一点平等,多一点友谊,理智地使家庭成为孩子发表看法的讲台,以健康向上的行为和温馨的情感来感染孩子。这样可以使家庭气氛更和谐、更温暖,两代人的思想更容易沟通。只有思想沟通了,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才能掌握家庭教育的主动权。

在孩子面前,父母不要高高在上,要俯下身做孩子的朋友,培养孩子的兴趣。记得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恋子如何不丈夫。”善于观察,做孩子的朋友,可以使父母更快地了解孩子的需要;通过观察孩子的需要,可以使父母更快地掌握正确的教养方法;并努力使孩子们具有一生受益的品质,使他们有一个快乐、难忘的童年。要善于观察孩子,观察我们周围共同的环境,以便与孩子达成共识。而且由于孩子对周围一切的变化更敏感、更好奇,所以父母还必须具有童心,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去观察,去认识事物,和他们交上朋友。

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远长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15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当作大人来看待。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长”作风。把孩子当作朋友,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

1.跟孩子一起阅读

爸爸和小慈一起看《纳尼亚传奇》的电影,小慈着了迷,爸爸说:“你知道吗,这是根据一套童话故事书改编的。”

“我能拥有一套吗?”

“当然。”

第二天,爸爸买回了一套《纳尼亚传奇》,小慈急着要看,爸爸说:“等吃完了晚饭咱们一起看好吗?”

“爸爸,你也喜欢看童话故事吗?”

“是啊,你不是说咱俩是好朋友吗?你不介意跟爸爸分享吧。”

“当然不介意!”

吃完饭,两父女一起趴在地板上开始看起书来。书里有漂亮的插画,图文并茂,精彩极了。

“爸,你说阿斯兰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是呀!女儿,阿斯兰可是正义的化身。你喜欢阿斯兰吗?”

“喜欢极了,如果我也有一个阿斯兰就好了。不过我更羡慕那四个孩子,他们可以做国王和女王。”

“不错,那感觉真是太美妙了,爸爸也很羡慕他们。”

“阿斯兰是他们的保护神。”

“没错。”

“白妖婆追赶他们的时候也是阿斯兰在身边鼓励他们。”

“嗯,说说看。”

“白妖婆看到阿斯兰的时候怕极了,阿斯兰怒吼的样子一定很威风。”

爸爸从地板上爬起来,学着狮子的样子吼叫了一声,逗得女儿咯咯地笑了。

“爸,你当我的阿斯兰吧。”

“好的,女儿,跟你一起读书真开心,因为你的讲述真棒。”爸爸搂住女儿,父女俩又沉浸到他们的阅读世界里去了。

案例分析

和孩子一起看书时说什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孩子?其核心是要让孩子成为讲述的主角,而成人则是孩子的听众、交谈的伙伴和老师。成人通过提问等各种方法扩展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鼓励孩子表达他在自己阅读的时候不会表达的东西,并肯定孩子为讲故事所付出的努力。在这个过程里,父母和孩子都会得到极大的欢愉,而孩子将会对阅读更加感兴趣。

2.在游戏中做“最佳拍档”

周日,爸爸和小哲一起玩模型组装的游戏。玩具很大,零部件很多,一时让人摸不着头脑。爸爸说:“儿子,你觉得怎么办?要看说明书装吗?”

小哲一口否定:“当然不了,那多没意思。”

“好吧,”爸爸说,“我也同意,那我们分工合作怎么样?”

“好。”

两人分配了不同的工作后,有商有量地开始了。爸爸不时停下来看着儿子的进度,并称赞他装得又好又快。

儿子挺得意,就有些粗心起来,一个地方明显地装错了。

爸爸说:“儿子,这里好像装错了。”

小哲看了看,固执地说:“没错,就是这样的。”

爸爸耸耸肩,没再说什么。小哲继续往下装,动作忽然停住了。

爸爸问:“怎么了?”

小哲小声说:“爸爸,你说得对,我真的装错了,我耽误了我们的工程进度。”

爸爸拍拍儿子的肩:“没事,合作伙伴除了分享成功之外,还应该分担合作过程中的错误。”

小哲露出笑脸:“你真的这么想?”

爸爸点点头。小哲又有劲了,两个人重新分配了工作,不一会儿,一部漂亮的模型组装好了。看着两个人共同打造的作品,小哲欢叫着跳起来,跟爸爸击了一下掌:“我们是最佳拍档!”

案例分析

跟孩子一起游戏时不妨选择一些大型的玩具。大型玩具有助于父母同孩子间的合作。在共同合作中,帮助孩子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贡献。并让孩子喜欢别人的优点,感谢别人所作出的贡献。孩子在分工合作的过程里将会明白一个道理,快乐并不会因为多一个人分享而减少。恰恰相反,他会喜欢上这样的合作关系,因为有伙伴在身边的感觉远比一个人孤单地游戏要好得多。还有就是,道歉和勇于承担责任是合作的催化剂。如果孩子在活动中出了错,应鼓励他承认并道歉。父母应当对孩子的勇气表示欣赏。

3.和孩子“心理换位”

小彩和好朋友春春闹了点矛盾,两个人一直没有和好。失去了原本形影不离的好伙伴,小彩显得又孤单又失落。

女儿不开心的样子让妈妈看在眼里,妈妈又心疼又着急。怎么让两个好朋友和好呢?妈妈想。想着想着,忍不住把自己放到女儿的位置上,想到如果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而互不理睬的感觉,妈妈也不禁难受起来。虽然还是小孩子,他们也会有自己的痛苦呀。妈妈终于想到了一个好方法。

饭桌上,妈妈装作不经意的样子跟女儿讲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妈妈今天看了一个电视剧,忍不住想起了妈妈小时候的事情。”

孩子不搭话。

妈妈继续说:“小彩你知道妈妈最好的朋友是谁吗?”

小彩抬起头:“明明阿姨。”

“可是你知道吗,妈妈和明明阿姨小的时候呀,可是经常吵架,还打过架呢!”

“啊?”孩子这下惊奇了,“可是你们现在是最好最好的朋友呀。”

“对啊,”妈妈这才转向孩子,“真正的好朋友是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矛盾而分开的哦。”

“那……”孩子犹豫着,“你们吵架的时候是谁先跟谁说话的呀?”

妈妈笑笑:“是我啊。”

“为什么呢?”

“因为我和明明阿姨吵架以后,我很伤心,回家哭了一晚上。后来我发现我不是因为和她吵架生气而哭,而是因为我觉得我可能要失去这个朋友了,所以觉得很伤心。一个会因为失去她而觉得伤心的朋友,当然值得做一辈子的好朋友啦。”

小彩若有所思地低下头,又不说话了。不过第二天放学的时候,妈妈从窗口看到小彩和春春又手拉着手一起回来了。

案例分析

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妨做一下“心理换位”,想孩子所想。给孩子讲讲自己童年类似的故事,在故事里告诉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体谅和关怀孩子。这样不但与孩子的距离拉近了,孩子也会把父母当朋友,增进了与父母彼此沟通感情的机会,父母也更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并帮助孩子及时恢复好的心态。

4.向孩子“求助”

家里要请客,妈妈忙着做迎接客人的各种准备。这时小爱却把她的玩具洋娃娃拿出来摆了一客厅。妈妈急坏了,对小爱说:“快把你的玩具都收起来,一会儿客人来了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的怎么办啊。”

妈妈说完就匆忙到厨房洗菜去了,洗完菜出来,发现女儿不但没有把娃娃收起来,还把她的故事书也搬出来了。妈妈正要发火,但忽然想起了什么,就把火气压下去了。她对小爱说:“女儿,咱们俩是不是好朋友?”

小爱从玩具里抬起头:“当然是啦。”

“那好朋友之间是不是应该互相帮助呢?”

“对呀。”

“那妈妈现在需要小爱帮忙,小爱可以帮帮妈妈吗?”

“好呀。”孩子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了。

“那么妈妈想请小爱帮妈妈把厨房里洗好的水果拿到客厅里来,小爱愿意吗?”

“当然。”

“不过小爱,如果要把水果拿过来,要先把你放在桌子上的小人书收起来才行哦。还有地上的娃娃,如果妈妈想请小爱帮忙端菜的话,踩在娃娃身上摔跤了就糟糕了。”

“那我现在就把它们拿回房间去。”小爱说。

案例分析

来自成年人的“求助”显然比命令容易接受得多。事实上,孩子在很多时候是可以成为父母的帮手的。他们只是缺乏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情的能力而已,只要父母加以引导,他们就可以“发挥作用”。其实,父母有时不妨真的向孩子求助,这样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并觉得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肯定。孩子同大人一样可以做朋友,父母也需要孩子的陪伴,需要孩子的配合,需要听听他对父母的感受和意见。当父母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又把他看作自己的朋友而不仅仅是孩子时,亲子之间就真的成为平等的好朋友了。

5.跟孩子来一场“竞赛”

凌凌要参加训练班组织的英文演讲比赛,但是她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没什么信心。她在家练习背演讲稿的时候,总有些句子记不住,这对一向英语成绩优异的凌凌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打击。当她再一次忘词儿的时候,孩子发小脾气了:“我不要参加这个比赛了,一点意思也没有!”

妈妈听到了她说的话,问她:“你真的这样想吗?”

“是呀。”

“你不是告诉妈妈你是你们班上口语最好的吗?现在有一个这样好的机会,你为什么觉得没意思呢?哦——”,妈妈故意拉长了语调,“你是不是对自己没信心呀?”

“才不是呢。”孩子连忙否认。

“那好吧,”妈妈正色道,“你敢不敢先和妈妈来个比赛?妈妈念书的时候可是我们班上的英语课代表哦。”

孩子不做声。

“怎么了?不敢?”妈妈故意激她。

凌凌的好胜心一下子被激出来了:“有什么不敢的,我可是老师选出来的演讲比赛的代表呢。”

妈妈笑了:“那好吧,咱们就比比看,谁先熟练地把演讲稿背下来。”

“一言为定!”

一个星期后,比赛的时候到了。妈妈去给凌凌打气,看到女儿在台上流利地演讲,觉得欣慰极了。

案例分析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会帮助你、关心你,同时又会是和你在良性竞争里一同进步的那个人。父母就应该做孩子这样的朋友。不服、模仿、攀比是孩子的最大特点。做孩子的伙伴,就是做孩子攀比的对手、模仿的对象。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做“老顽童”,充满孩子气。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时刻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其交流、学习。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书看报、玩游戏,一块比赛记英文单词,和孩子比赛学习电脑。有时甚至可以虚心地跟孩子“请教”,孩子经常以“老师”的口气教父母,既树立了他的自信,又促使他巩固所学知识。

6.别介意孩子拿你“开涮”

雯雯一家三口去商场买衣服。雯雯帮爸爸妈妈挑选的是风格既年轻颜色又鲜艳的衣服,爸爸妈妈都觉得不能接受。雯雯说:“你们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衣服呀?我觉得这样的漂亮衣服是王子和公主穿的呢。”

妈妈说:“爸爸妈妈都这么大年纪了,还穿得这么花花绿绿的会被别人笑话的。”

雯雯撇撇嘴说:“才不会呢,这么好看的衣服要是穿在爸爸妈妈的身上,街上的人一定都会盯着你们看的。”

爸爸笑了:“王子和公主都是又年轻又漂亮的啊,爸爸妈妈老啦,当不了王子和公主啦。”

正说着话,妈妈看见了两套衣服风格比较适合自己和雯雯的爸爸。刚要拿起来看,就听到雯雯对售货员说:“阿姨,这衣服是多大的啊?”

1
查看完整版本: 强推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值得一生反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