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长歌行》热播,剧本是以初唐背景,太子长女李长歌为主角的历史剧,由迪丽热巴和吴磊主演。
开播以来,剧评分虽然不是很高,但热度却不低,据说超前点播的第一天,点播量就上亿,可见这部剧还是有它的独特亮点的。
剧中除了各位主角的精彩表演之外,有一个人物的刻画也很到位,甚至可以说入木三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魏征。
魏征本是东宫太子李建成的重要幕僚,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欣赏魏征是个人才,派房玄龄多次劝说,魏征都无动于衷,怎样也不愿意归降李世民。
于是,为表诚意,李世民亲自登门拜访,魏征不但不为所动,还对李世民大发脾气,甚至朝李世民扔鞋子,扔宝剑,让李世民杀了自己,暗讽李世民残害兄弟,杀戮过重。
李世民也被他气得火冒三丈,但还是在房玄龄的劝阻下,忍住没动雷霆之怒。
隔日,李世民派人给魏征送了一盒饭菜,魏征父子都以为是毒药,以为李世民要置他们于死地。打开一看竟然是李世民的王妃长孙夫人亲手所做的醋芹,李世民听闻魏征最喜欢吃醋芹,所以特地让王妃做了,给魏征送来,就是对自己昨天的失态,表示歉意。
魏征为李世民的胸怀所感动,加之他本意也是想为大唐的兴盛贡献力量,便因此归顺了李世民。
也从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明君贤臣的佳话——魏征直言进谏,李世民从善如流。
甚至可以说,唐太宗和魏征是中国历史上君臣关系的楷模。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就是李世民夸奖赞誉魏征的话。
最后,魏征也位居凌烟阁功臣之位。
这些故事大都源于《资治通鉴》,书中所编撰的故事,多有劝谏皇帝的意思,所以对很多事情的记载都有自己倾向性,不可全信。
那么,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之间的真实历史究竟如何呢?
魏征,先后在李密手下做事,后追随李密投奔李渊。几经辗转,他成了太子李建成的手下。
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平定河北,深得李建成信任,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并逐渐成为李建成的核心谋士。
当时,魏征见秦王李世民功劳太大,因此屡次劝李建成小心李世民。然而,优柔寡断的李建成并未听从。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杀,据说唐太宗曾质问魏征,”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不但没有害怕,反而冷笑着说,“如果太子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你今天了”。
李世民一心想收服魏征,但魏征却坚决不归服于李世民。
为了收服魏征,李世民颇费了一些周折,电视剧《长歌行》中送醋芹的那一幕,便是写的这一段。
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要收服魏征呢?
表面的原因当然是李世民欣赏魏征的才华,想收为己用,但这一点理由很不充分。
因为李世民手下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等,可以说人才济济,并不缺少魏征一个。
而收服魏征,对李世民来说有两个最为关键的原因。
首先,李世民需要安抚人心,稳定局面。
经过玄武门事变之后,东宫虽说树倒猢狲散,但是李元吉和李建成仍然有很多旧势力残存,如何能够快速稳定局面,避免继续大规模的流血,是李世民的当务之急。
因为那时候,大唐刚建立不久,局面很不稳定,边境也并不太平,北面的突厥,东北的高句丽都在蠢蠢欲动,所以快速稳定内*是当务之急。
在这个大背景下,缓和东宫太子*的残余旧部势力的冲突,并拉拢他们,就成为稳定局面最为关键的一步。
魏征是原太子府重臣,在东宫势力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能收服魏,为自己所用,无疑对拉拢团结东宫残余势力有非常大的帮助,一方面可以快速地稳定局面,一方面也可以壮大自己的势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争取魏征为自己所用,非常关键。
其次,魏征还是代表山东士族集团势力的关键人物。
魏征在跟随李密的时候,曾在山东负责收编山东各路起义势力的重任,像窦建德的部下,曹旦等都是在魏征的拉拢下,最后才投奔大唐,这些人和魏征的关系都非常的密切。
倘若杀掉魏征,那他所代表的山东氏族集团就会成为影响大唐统一的不安定因素,这对于内忧外患的李世民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局面,因此李世民需要借助魏征来稳定山东庶族的势力。
事实证明,李世民的决策是非常英明的。比如派魏征前去河北拉拢李建成的旧部,魏征的表现就没有让李世民失望。
在磁州,魏征遇到被押解进京的建成旧部李志安和李思行。
魏征对副手李桐客说,“我们出来时,陛下告诉我们,前太子和齐王的人一律既往不咎,如今这两人被押解进京,这不是把前太子和齐王的人都拒之门外吗?也显得咱们的皇帝说话不算数啊。”就这样,魏征当即决定放了李志安和李思行两人,也让河北的各方势力也看到了李世民的态度和胸怀,因此这一举动对于安定人心颇有作用。
最后再说说关于魏征直言纳谏事。
魏征确实有治国之才,也为李世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治国建议。但同时,这件事也有很多其他不同角度的解读。
因为玄武门事变而登上皇位的李世民,虽然尽可能抹黑李建成和李元吉,给自己的行为找合理化的借口,以便维护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但毕竟杀害兄弟,威逼父亲退位都是铁一般的事实,无可置疑。
因为自己的皇位其实名不正言不顺,为了不断强化自己的合法性,李世民必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千古明君,只有这样才可能让天下人信服。
魏征就是能实现李世民目标的关键人物。
首先,魏征曾是自己的敌人。
重用自己曾经的对手,尤其是曾经处心积虑想要除掉自己的人,足以向天下人证明自己宽宏大量,广纳英才的明君形象。
就如同历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差点要了自己命的管仲,从而取得“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功绩,是一样道理。
这应该也是李世民心里期望达到的效果吧。
其次,魏征性格耿直,勇于纳谏。
那么如果李世明民能容纳这样的人,并采取他的建议,就能证明自己虚怀若谷、勇于纳谏,从而树立自己圣君的形象。
而魏征也是聪明人,大概明白李世民的用意,果然不负李世民所望,做出了古今谏臣的表率,李世民只要有过失,魏征就会毫不留情地指出,丝毫不顾及李世民的颜面。
有一次,魏征又在朝上与李世民争得面红耳赤,李世民怒发冲冠,恨不得当场打他一顿,但又爱惜名声,不愿意在群臣面前发怒,只好压下火气,听着魏征谏言。
退朝之后,他回到长孙皇后的宫中,气冲冲地说:“我迟早有一天要杀了这个匹夫!”
长孙皇后虽然大概知道他说的是谁,却依旧问道:“陛下怎么生这么大的气?陛下如今要杀哪一个?”
李世民说:“还不是魏征,每天在朝堂上顶撞我,丝毫不顾我皇帝的脸面,真是气死我了。”
长孙皇后听后顿时心中明了,劝解李世民说:“历史上那些英明的皇帝,都有正直的大臣在旁劝谏,如今魏征这般正直,不正说明陛下乃是英明的皇帝吗?陛下应该高兴才是,怎么却如此生气呢?”
这话虽然出自长孙皇后之口,实际上大概也是李世民心中的真实想法吧!
然而遗憾的是,李世民和魏征君臣的这段佳话并没有善始善终。
魏征死后不久,李世民下令推到了魏征的墓碑。
而起因,是魏征死后留下的一本小册子。原来,魏征将自己进谏的言行,全部收录在一个小册子里。在去世前,魏征将小册子交给史官褚遂良,让他录入历史,好让自己千古扬名。
原以为魏征是个为国为民的良臣,没想到却是个沽名钓誉之辈。
李世民深深感到自己受到了欺骗。于是,李世民下令,把自己亲笔写给魏征的墓碑给推倒了,本来答应衡山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自然也因此黄了。
自此,魏家便慢慢败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