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和农民工“抢饭碗”是伪问题?
当在人才市场上屡次碰壁后,迫于求职压力,一些大学生开始自降“身价”,转战农民工求职市场。今年上半年,在外来务工就业服务中心举办的招聘会上,时常能见到大学生的身影,十几名大学生已经在此找到了工作。(据6月26日《城市晚报》)大学生到底应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才“合乎身份”?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已经“定格”,那就是起码应该在明亮的办公室里,享受四季如春的空调,从事相对轻松的脑力劳动,并且拿着可观的薪水。也就是现在俗称的“白领阶层”。而对农民工来说,他们仿佛就是只能够出卖体力的劳动者,而获取的收入也仿佛“天生”就不能与大学生相提并论。在人们的观念里,这其中有一道非常严格的界限,农民工能够混到“白领阶层”,那就是“高攀了”,而大学生如果从事的是体力劳动或“不体面”的工作,薪水又和农民工一样,那就是现在大学生的“跌份”了,这样的观念在不少人心中根深蒂固。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就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甚至降低“身价”。大学生与农民工相比,优势可能更多体现在文化和专业知识方面,而农民工却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更是当前的劳动力市场急需的。对劳动力市场来说,大学生只是一个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劳动力,因此他们和农民工“抢饭碗”也就毫不奇怪。其实不管是重点大学还是普通大学,教育的目的无非有两点,一是增加专业知识。二是提高综合素质。而对当前的社会来说,综合素质的提高甚至更为重要。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培养,不仅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更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有了这种素质再从事其他工作岗位时就能较快适应和胜任。一些单位和*府部门在招聘公务员时,尽管有些情况下并不一定需要特别高的知识水平,却一定要求大学学历,这就是考虑到综合素质问题。笔者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和农民工“抢饭碗”是个伪问题,因为用发达国家的眼光来看,两者就不应该存在界限,有这个界限,只能说我们的教育还有待普及。而现在这样的矛盾已经显现出来,这也正是大学毕业生今后创业和就业的一个方向,不管什么职业,只要合法,凭自己的劳动和能力养活自己,同时又为社会作贡献,就是光荣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学历者从事最普通的工作,更会有越来越多的原始意义上的农民工被就业市场所淘汰,这完全是正常的,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