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本白皮书上,贵州创造出的奇迹堪称样本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看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年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白皮书记录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历程,介绍人类减贫的中国探索和实践,分享中国扶贫脱贫的经验做法。
  
  这份白皮书,是中国人用时间与实践,在艰苦卓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而成。
    
  “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个胜利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

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国新办
  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谈到,一是历史性地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兑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二是脱贫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增长到年的元,年均增长11.6%;三是脱贫地区落后面貌根本改变,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四是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提振了自强不息、勤劳致富、创业争先的精气神;五是脱贫地区基层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新气象。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防止返贫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
  
  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王正谱介绍,为有效防止返贫,我国建立了监测和帮扶机制,监测脱贫人口的收入状况、“三保障”状况、饮水安全状况,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的“三早”原则。在国家层面,将对各地工作进行定期调度,研究分析、通报情况,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监测帮扶机制,立足国情和农情,分层分类做好救助,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为保持政策的连续稳定,目前正在对现有的帮扶政策进行梳理、调整、优化和完善,逐步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共确定了30多项配套政策,将陆续出台。”
  
  这份白皮书,贵州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白皮书中谈到,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在年至年,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多民族省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万人。
    
  白皮书中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贵州省遵义市务川自治县丰乐镇田村葡萄园内,村民喜获丰收。吴浩宇游亚蓝摄

个贫困县中,有66个在贵州。随着贵州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省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玉龙坝镇乐兴村猕猴桃园里,村民采摘成熟的红心猕猴桃。罗大富摄(贵景网发)


  这些年,贵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聚各方之智,坚决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打好“四场硬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面实现。
  
  如果说这样的表述略显宏大,那么数据的变化,更能感知力量。
  
  年,贵州的贫困发生率为33.4%,如今,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谈到贫困,没有人比黄大发感触更为深刻。
  
  一个人,能有多少个36年?黄大发用36年的时光,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天渠”。
  
  以前,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草王坝村缺水,谷物生长不好,人们饿肚子。作为村支书,黄大发发誓,“水过不去,拿命来铺”。凿壁的钢钎让双手不知磨了多少血泡,捆腰的绳索在悬崖处换了一条又一条。
  
  水渠竣工,水奔涌而来。这股生命之水,绕三重大山、过三处绝壁、历三道险崖,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米!
    
  黄大发激动地用双手捧起了水,倒映在水中的脸,挂着的不知是泪水,还是溅起的清水。

黄大发历时36年之久,修建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发渠”。田维野摄(贵景网发)

多年来,在黄大发和村“两委”的努力下,这个小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逐步改变传统的种养殖结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变成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绝佳资源,村里的孩子们能高高兴兴步入校园读书,幸福感、满足感油然而生。
  
  已过八旬的黄大发,清楚地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是等不来的,就是要干。
  
  与贵州贫困发生率降低,相伴的是贵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贵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上升到年的元。


  “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老话里,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真是穷得响叮当。恰恰是一个嫁到岩博村的女人,一个不服输的女人,在穷村子里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
    
  她,叫余留芬,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靠着努力,她家在村里率先脱了贫;放弃不错的生意,她担任了每月只有65元报酬的村支书,挑起了村子发展的重担;她天天想着如何走产业强村富民路子,擦干泪克服困难发展“岩博酒业”。

余留芬在岩博酒业车间指导生产。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张凯摄


  凭着一股敢打敢闯敢拼的韧劲,她与岩博村村民同心协力,让曾经的穷山沟,摇身一变成为富裕村,村集体经济资产达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万元。
  
  面对不适宜人居的环境,搬出去才能绝地逢生。贵州全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万人搬出大山,搬迁人口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总数的近1/5,从根本上改变了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
    
  地处滇黔桂三省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的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境内山高、坡陡、谷深、水低、土薄,石漠化和工程性缺水严重。如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在新建的阿妹戚托小镇,搬迁户们从“农民”变“市民”。白天,大伙儿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里上班,晚上又成为艺术团演员参与彝族风情舞蹈演出,收入有保障,生活有希望。

搬迁群众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车企生产线上作业。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朝富摄


  搬迁,搬出幸福来,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要想富,先修路。都说蜀道难,其实黔道更难。但是贵州天堑变通途,在千沟万壑上崛起为“高速平原”。年,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公里,而年,已经上升为公里。


  贵州又在实现县县通高速、所有行政村通公路的基础上,用两年多时间建成7.87万公里“组组通”硬化路,惠及万农村群众,打通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
  
  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昔日“手扒岩”行路难,走不出大山,便走不出贫困。
    
  从年开始,民建中央将黔西县列为重点帮扶县,大力实施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年,通村通组路已经修到了群众家门口。

蜿蜒盘旋的山间旅游公路(无人机照片)

  
  路通了,通的不仅仅是山里人出乡的路,更是通了山外人进来的路。随着旅游需求的升级,加之自驾游的兴起,化屋村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环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此外,当地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依托旅游产业助扶贫,让这里变为集观光、采摘、农家乐、露营、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村”。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风光。范晖摄(贵景网)


  仅年春节长假期间,化屋村共接待省内外游客约12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约万元。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贵州用自己的生动实践,参与到了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贵州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贵州牢记殷切嘱托,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崭新姿态的贵州,未来会出书写怎样的故事,你我约定,拭目以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整理田旻佳

设计成桂红齐青杨

编辑施昱凌

编审王璐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